清代的很多影视作品中,银子给人的印象似乎不是那么值钱,但凡是上街买点东西或是酒楼吃顿饭,随手一甩就是一锭银元宝。
实际上这种情形是不符合历史实情的,银两作为清代的流通货币,不管是在银贵钱贱或是银贱钱贵的时期,银两的支付能力都是很高的。
关于清代的银法和钱法御史写过不少文章,故对于银两的购买力不加以表述。这期内容另辟蹊径,来聊一聊清代岁入一百两属于什么水平,与现在相比又处在什么档次。
既然重点是讲普通家庭,那么士、商两个阶层就要排除,因为当官的和经商的属于高收入人群,年收入远在百两之上。所谓的普通家庭,特指农、工两类群体。
一般的自耕农年收入大概有多少?自耕农是指有自己的土地和生产工具,不依附于当地的中大地主。自耕农的概念比较广,家里良田三亩的可称自耕农,家有数十上百亩的,也是自耕农,只不过后者属于小地主的行列。
封建专制时代,农民的赋税普通很重。清代的《赋税全书》中规定的数额其实并不大,甚至可以说是历朝历代最少的。
但是官府征税往往不按正额征比,实征的数字可能是正赋的一倍甚至是二倍,这些多出来的赋税即地方政府各级官员的陋规。
一般四口之家自耕农家庭,年景好的时候除了交税,剩余部分粮食完全可以承担一家的口粮。如果是在江南地区,农民还种植一些经济作物,其收入比粮食要高数倍。
从相关的资料来看,江南地区一亩上等田的纯收入大致在1.5两至2两左右,但是江南人均占地少,家里有个十几亩已经算是多的。
也就是说,江南自耕农的平均年纯收入大致在20两左右。北方自耕农虽然拥护的土地更多,但产出没有江南多,纯年收入基本保持在一个水准,即20两左右。
和现在不同,清代农民的生活必须品,除了盐之外,基本上都能实现自给自足,民间以物易物的情况十分多见。此外,农闲之时家里的男丁还可以打短工,妇女可以做针线活,以维持家用。
这么算下来,一个普通的自耕农家庭纯年收入应该不低于30两,如果家里没有人读书,维持温饱生活还是绰绰有余的。
工匠、杂役的工资标准是多少?工匠、杂役的收入文献中不太好查,仅有零碎的记载。不过官方资料中对内务府雇用的工匠、苏拉等人员的工资,是有具体记录的。
内务府雇用的工匠属于级别最高的,不论是木工、瓦工、漆工,都是从京城乃至各地精挑细选出来的。苏拉则是在各处宫殿打杂的人员,属于一般的杂役。
按《清会典》的记载,在宫中服役的熟练工匠每月大概支2两银子左右,个别的岗位会有2.5两。苏拉略低,平均水平只有1.5两左右。但是这些工匠和苏拉都是管吃的,拿得是净工资。
这样算起来,在宫中服役的工匠年收入在26两左右,苏拉则是20两左右。这个数字和普通的自耕农家庭收入保持在同一水准。
民间工匠和杂役的待遇肯定要低一点,而且他们也不可能一年四季都有活干,以江苏地区为例,技术能力较高的工匠,一个月能拿到1.2两左右,一般的杂役不到1两。年收入保持在15两至10两不等。
从以上的介绍可以看出,不管是一般的自耕农还是工匠、杂役,其年收入都不会超过30两,这个标准可以作为清代的农、工阶层的平均年收入。
岁入一百两相当于现在的什么档次?有了前面的基数,回答这个问题也就不难了。100两基本上等于四个自耕农家庭的收入,也是四个工匠的收入总和。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2年全国年平均工资水平,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收入为114029元,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65237元。
当然具体到每个省数字也是不同的,大致估计取中间值,应该不少于80000元(御史不严谨的说法)。
清代年收入一百两,换算成现在就是32万元,这个收入即便放在在北上广深,也是妥妥的高收入人群。
然而这样算也是不合理的,清代的消费远没有现在多,大部分物品都是自给自足,房子自己盖,猪牛羊鸡鸭自己养,蔬菜自己种,连布料也是自己织,需要购买的生活用品很少。
如果在清代,年收入有一百两,那么在地方即使称不上大户人家,至少也是富户,娶个老婆外加一两房小妾那是一点压力也没有。
高了,高了。清代老百姓收入可以参考红楼梦等古书。一两银子已经是国公府里面的头等大丫鬟的月收入了,二等丫鬟为1000文,三等丫鬟为500文。另外从鲁迅的孔乙己中得出,即使到了清末,一碗黄酒也才4文钱,孔乙己一次拿出九文钱已经很得意了。说明了当时钱还是很值钱的。从红楼梦中那些丫鬟打死也不愿离开贾府来看,丫鬟们绝对是高薪了,而京城的收入和物价肯定要比其他地方高不少,估计清朝中期一个普通人一个月也就挣200到400文钱。
当时胡雪岩请一个钱庄档手,类似于银行行长,一年200两,100两已经是很高很高的收入了。
一辈子没见过银子的占大多数,还平均20两[汗]
应该是一文钱等于80年代的一块钱,年入百两相当于一年10个万元富,这么算就应该差不多了。
比人均50存款还离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