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县退休后能享受哪些待遇?别看级别不高,影响力却不能小觑

左都御史有料 2023-12-14 11:20:16

官员退休回籍以后还能享受什么政治待遇?这是一位读者提出的问题,希望御史能详细讲一讲这方面的内容。因御史主攻的是清代历史,所以就以清代的情况与诸位分享。

清代的官员退休后,按照不同的级别可以享受到不同的政治、经济待遇,如大学士、尚书这一层次的,一般都会加官进爵并保留俸禄,甚至还有可能东山再起继续为国家服务。

当然,官僚队伍中大多数还是中下级官员,所以三品以上文官并不能说明问题,御史主要还是来讲一讲中下级官员的情况,具体即以正七品的知县为例。

知县退休后的政治待遇

退休是通俗的说法,正式叫法为“致仕”。古代对于官员退休有一个基本的年龄划定,即“年七十而致仕”。

不过清代低级官员的退休年龄远远达不到70这个水平,整个官僚队伍总体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朝廷一般不会让一个知县干到70才退休,基本上到了60岁以上,就要被列入“黑名单”。

退休分为很多种,有正常退休的,也有因各种原因被劝退的。文官按照惯例每三年要举行一次大计考核,每次考核后就会有很多知县被刷下来。

大计的考核办法分为四格、八法(乾隆后改为六法),四格主要是衡量官员的行政能力,以及根据考核结果决定升降调补。而六法则是官员能够保住禄位的关键。

六法即不谨、疲软无为、浮躁、才力不及、年老、有疾。参加大计的官员,只要考语中出现这六条中的其中一条,就意味着要受到弹劾和处分,大概率仕途会就此终结。如果是因为考核通不过而被朝廷勒令退休,那么就无法享受到应有的政治待遇。

正常退休的知县,朝廷是为其保留原先品衔的,在一些重要的场合下仍然可以着官服。有些政绩突出对国家有贡献的知县,退休后同样也会给予加衔,一般都是加知州衔,个别的可以加到知府衔。

保留退休知县的头衔,也就意味着承认他们的政治地位,而且朝廷也需要他们回籍后继续发光发热,监督地方的行政事务。

知县退休后的经济待遇

文官致使理论上是不保留俸禄的,仅有三品以上大员才能享受到全俸、半俸的待遇,且这种待遇需要皇帝特批,官员本人和吏部是不能主动奏请的。

清代全国共有1300多个知县,如此基数退休朝廷不可能继续为他们保留俸禄,这样会加重国家的财政负担。

但是知县作为统治阶层,与一般的民人还是不同,他们自科举入仕的那天起,就已经享受到官僚特权,本人以及家人都可以不用缴纳赋税,也不服徭役。

退休知县都是当地的缙绅氏族,有权有势,他们凭借朝廷赋予的特权,大肆购买田亩房产,兼并中下贫农的土地。这些土地为数巨大,又不纳税,每年的收入十分可观。

可以说,只要是退休的官僚,在当地必定是大地主,那点可怜的俸禄有没有没其实无关紧要。

在地方上影响力巨大

正常退休的知县退休之后,会受到地方官府的保护和尊重。清代官场有一个潜规则,就是所有官员上任时,幕僚都会为他们备上一份《上任须知》,这份须知上就详细注明了任职地的缙绅群体。

和地方缙绅搞好关系,是现任官必备的功课。知县属于退休官僚,比一般的秀才、举人影响力更大,每逢年节,地方长官好要备上礼物亲自拜访。如果知县的原籍在府城,衙门也会专门派人登门拜访。

看过《红楼梦》“葫芦僧乱判葫芦案”的读者应该都知道,贾雨村上任江宁知府的时候,就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准备严惩薛蟠抖一抖官老爷的威风,若非门子及时提醒,贾雨村的官帽恐怕不保。

道理是一样的,所谓不看僧面看佛面,退休知县毕竟是当地望族,他们级别虽然不高,可谁也不敢保证他们的身后有多大的能量。搞不好一份书信递到省城或京师,现任官就要吃不了兜着走。

况且,没有地方缙绅的支持,官府的工作是无论如何也开展不了的。别说是退休知县,就是一个穷酸秀才官府也惹不起,一旦得罪了他们,就会以罢考、上访等手段进行威胁。

因罪被革或勒令致仕的知县到了地方以后,所享受到的待遇就要少很多。尤其是前者,如果所犯之罪较重,朝廷一般还会令地方官府严加看管,这类知县因是特例,御史就不多细说了。

除了以上的政治、经济待遇外,退休知县一旦死后,就意味着为国家尽忠画上了句号。为了表明朝廷不会无情无义、人走茶凉,也为了抚慰官员的家属们,朝廷还专门设立了抚恤制度。

抚恤重点是经济补偿,各级文官有不同的抚恤标准。知县因为级别低,只能拿到6两祭葬银和100两的安葬费。虽说银子不多,但只要拿到了抚恤银,就表明了朝廷对其一生的认可,算是盖棺定论。

5 阅读:2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