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底蕴深厚,中国虽然是全球最大的茶叶生产与消费国,但反映到资本市场上却不乐观,至今没有走出一家上市公司。早在2015年前后,八马茶业、谢裕大和七彩云南等知名茶企,都曾在新三板挂牌,作为行业龙头的八马茶业却不甘如此,一直有着登陆A股的决心。
八马茶叶上市之路可谓坎坷。2014年,首次冲击深交所中小板失败,选择了次年新三板挂牌交易。2018年4月终止挂牌,欲谋求深交所创业板上市。去年4月,八马茶业在创业板上市终获受理,但经过三轮问询,今年5月又撤回了IPO申请。2022年9月22日,八马茶业再次向深交所主板发起上市申请,这次重新递交招股书,保荐机构中信证券,计划募资的金额比上次还多出了2.25亿。
茶叶的搬运工:生产、销售模式遭质疑八马茶业成立于1997年,是一家知名的全茶类全国连锁品牌企业,是典型的家族企业,实际控制人为王文彬、王文礼、王文超、陈雅静及吴小宁,本次发行前,五人共持有公司62.80%的股份,与七匹狼、安踏、高力控股之间都存在联姻关系。
从八马茶业最新的招股书中可以看到,2019年、2020年、2021年营收分别为10.23亿元、12.66亿元、17.44亿元;净利分别为9087.6万元、1.16亿元、1.62亿元。到2021年,八马茶业的固定资产账面余额为1.84亿元,在公司当期总资产中的占比仅为14.24%,算得上一家轻资产的企业,这和它屡次被诟病的生产和销售模式有关。
图片来源:招股书
八马茶业存货中的库存商品占比显著高于同业可比公司,其采购规模最大的是定制成品茶,其次为包装辅料,自主生产的产品并不多,在这种模式下,供应商将产品制作完成、包装完成的定制成品交付后,八马茶业则直接对外进行销售,基本就是“拿来主义”,因此八马茶业此前申报创业上市的时候,将公司定位为“零售业”企业。
相对应的,其生产研发能力相对就很低,而销售费用居高不下。
截至2022年3月末,八马茶业的生产人员在公司总员工中的占比仅有14.07%,公司研发人员数合计为11人,占公司总人数的 0.49%;核心技术人员6人,其中就包括两位实控人王文礼和王文超兄弟。
销售费用率明显高于澜沧古茶、中国茶业。报告期内,八马茶业的销售费用分别为3.58亿元、4.29亿元、5.76亿元和1.55亿元,分别占当期营业收入的35.02%、33.58%、33.04%和34.37%,2020年、2021年度,销售费用增长幅度高达19.83%、34.27%。
在销售模式方面,八马茶业主要分为直营与加盟两种。
截至报告期末,八马茶业共计拥有直营店366家,加盟店超过1700家,来自加盟模式的收入逐年上升,2022年一季度达到44.76%,网络销售对营收增长的贡献率也在逐年增长,三年几乎翻了一倍。
在八马茶业首次申报创业板上市的时候,交易所对公司线下加盟和网络销售收入的快速增长提出了质疑,详细问询其风险性,怀疑公司是否具备成长型创新创业属性。
频遭投诉,质量问题曾遭央视曝光重营销、轻研发、以及加盟模式带来的另一个问题就是产品品控不佳,质量问题频出。
与三只松鼠、来伊份这类依靠代工厂加工产品,自身进行品牌运营与产品销售的企业类似,近几年因产品质量问题带来的消费者投诉也是频频出现。
笔者在黑猫平台搜索关键词“八马茶业”,共11条结果。投诉内容包括“商家态度恶劣”、“八马茶叶礼盒发霉长毛”、“茶叶出虫售后不解决”、“茶叶中有头发、烟头、纸碎、羽毛”等等。
在此前披露的招股书中,八马茶业在2018年至2021年,曾涉及投诉举报113起,其中虚假宣传63起,质量问题23起,其他27起(产品执行标准、制假售假、超范围经营等)。
其实八马茶业的质量问题并不是一次两次被提及,2017年,央视《每周质量报告》对八马公司的部分茶叶进行了测试,发现产品存在乌龙茶样品质量较差;污染物超标、实测品质低于明示等级等问题,被央视直接曝光。2018年9月27日,博鳌亚洲论坛在官微上斥责八马茶业存在虚假宣传,伪造授权书。
茶企A股之路难行A股“无茶”,资本圈素来爱酒不爱茶,这也是由茶叶的产品本质决定的。
从行业竞争格局来看,我国茶叶市场规模较大、茶叶品类繁多,但行业集中度低,并没有真正的龙头,总体来看整个市场呈现出供大于求的情况,家庭作坊偏多,参差不齐,自然难以像酒一样形成品牌效应。
再者,从茶叶的生产端来看,典型的靠天吃饭,标准化、规模化程度低,重度依赖人工,这也就决定了茶企难以扩大生产,形成规模效应。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资本市场爱稳定,而茶叶的生产过程加工过程并不透明,产品周期一般相对较长,质量上也难也有保障,茶叶价格也难以做市场标准化衡量,监管漏洞相对较多,这也决定了资本的青睐度。
在市场环境不算友好的情况下,八马茶业能否聚集“天时地利人和”,闯关IPO成功呢?我们持续关注,最起码它的勇气与胆量值得尊敬。
难喝的死
难喝的很,还很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