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虽然能打败项羽,但是打败的过程也真是艰辛,尤其是项羽的骑兵给刘邦造成了极大的创伤,打得刘邦几次全军总崩溃。
刘邦陷入“白登之围”,严格的说是一次轻敌冒进的行为,他带着先头部队孤军深入结果被重兵围困。也正是这样一次围困,刘邦见识到了草原精锐骑兵的风貌。鉴于当时的综合国力以及汉军的战略机动能力的欠缺,此后刘邦对匈奴总体采取了守势。
其实说白了,当时以步兵为主的汉军无法与匈奴骑兵在野外打一场战略决战。终刘邦一生,他是个爱打仗的领袖但又是个不善于打仗的领袖,面对项羽他几乎是无一胜绩,尤其是项羽的骑兵给他留下了心理阴影。但是,他的政治认知力却非常高,能够根据局势随时调整策略。当他面对战力更强的匈奴骑兵时,他吃了一次亏以后立刻改变了主动出击的策略,而是采取韬光养晦的和亲政策,与此同时积极发展“马政”充实汉朝军事实力,等待将来有实力了再进行反击。
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当时的汉帝国没有本钱在北部边境与匈奴堂堂正正刚一波,很幸运的是刘邦认识到了这一点。
打败项羽的过程大家都非常清楚了,在这里就不多描述了。主要来说一说对匈奴的作战。
本次对匈奴作战,是属于平定韩王信谋反过程中的衍生和扩大后的结果。初期,在平定韩王信的作战中,汉军屡战屡胜,多次击溃韩王信和匈奴联军,匈奴的大队骑兵也没有能够阻止汉军的脚步,韩王信奔逃入匈奴。韩王信部将拥立原赵王室后裔为王,继续在广武、平城等地反抗赵国,然而并没有什么用,依然无法阻挡汉军的步伐,匈奴助阵的骑兵部队也多次被汉军击溃,叛军节节败退,汉军则乘胜向北追击。
第二阶段就是白登平城之战了。在前期的多次交战之后,匈奴大军多次被击溃,向北收缩。刘邦应该是出于想要尝试一次击溃匈奴大军的可能,不断派出使节和哨探北进搜查匈奴军队情报,并根据结果得出一个匈奴主力大军现今士气低落,多以老弱为主,只能躲在代谷修养的结论,这应该是被匈奴人制造的假象所欺骗了,只有刘敬发现了问题,但是没有被急于求胜的刘邦所重视。于是刘邦派遣周勃带领步兵主力军团去攻击楼烦三城,自己率领主力骑兵和部分车骑翻越句注山追击到平城,去缠住匈奴主力。
然而由于情报失误,到白登地区被匈奴主力精兵围困,刘邦多次冲阵不利,只能退到白登山上困守,匈奴大军也奈何不得刘邦,双方就在白登空耗七日,汉军粮草将近,刘邦依陈平计与匈奴谈和,最终趁着大雾天撤出了白登山,与前来接应的汉军主力会和。仍然继续占据平城周边及以南的地区,客观上来讲汉军的战略目的已经基本达成,汉军收复了大片国土,还向北扩充至平城等地,只是没有完成彻底击败匈奴主力的目标,而对于匈奴来说,这一战虽然看起来是个平手,但是丢失了大量新占领了土地,作为向汉朝劫掠的前进跳板和先锋的韩王信被打费,主力部队同汉军的交锋中也多次被击溃,最后还没能吃掉刘邦,整个过程非常的不好看,战略目的基本失败,实在是得不偿失。
从大环境上来讲,刘邦刚刚击败项羽,完成对天下的统一,中原大地经过近十年的动乱,民生凋敝、百废待兴,朝堂上也是暗流涌动、各地诸侯王同中央政权也是面和心离逐渐成尾大不掉之势,这个时候修养生息,整顿内政,解决国内问题才是头等大事,不宜在对外大规模用兵,消耗巨大,朝廷难以承受,难免会重蹈秦朝覆辙也说不定。既然这次无法借助机会一次解决匈奴问题,那就只能放下,没有必要去和匈奴死磕,这也是汉朝没有用举国之力来攻打匈奴的一大原因。这与刘项之争是不同的,刘项之争是生死之争,属于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冲突级别,双方打的是倾国之战,和汉匈之争不同,双方不存在妥协的可能,不可能顾及到民生凋敝等等问题,只能尽全力榨干双方阵营的最后一滴血来达成消灭对方的目标,没有任何余地,二者也无法相提并论。
在者,平城之战后,汉匈双方也并不是就此休战罢兵,双方后来又发生了多次的大规模冲突,汉军虽然整体处于守势,但是也屡次击溃入寇的匈奴,高祖时期叛乱亡入匈奴的韩王信、陈豨等数人都被汉朝边军所杀,匈奴也一直没有在北方边界占到多大的便宜。
不是打不过,而是打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