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厄瓜多尔总统丹尼尔·诺沃亚踏上访美行程时,他手中的谈判筹码引发国际关注。这个曾以强硬姿态驱逐美军的国家,如今正主动寻求美国重返曼塔湾建立海军基地。这一戏剧性转折的背后,是厄瓜多尔在主权尊严与现实安全困境间的剧烈挣扎。
2009年,左翼总统拉斐尔·科雷亚以维护国家主权为由,终止了与美国长达十年的驻军协议,曼塔湾军事基地的关闭被视为拉美反美主义的标志性事件。然而短短十余年后,厄瓜多尔宪法法院却通过新军事协议,为美军重返铺平道路。这种政策急转弯,折射出小国在全球化安全挑战中的无力感。
如今的厄瓜多尔深陷犯罪风暴:盘踞着20余个跨国犯罪集团,谋杀率飙升至每10万人47起,港口沦为秘鲁、哥伦比亚毒品输往欧美的黄金通道。今年初更出现单月超700起恶性案件的恐怖纪录,政府虽宣布“战争状态”,但军警力量在装备精良的毒枭面前显得力不从心。
诺沃亚政府选择的合作地点极具战略深意。曼塔湾作为厄瓜多尔海岸线中点,既是商船往来要冲,也是毒品走私船混迹民船的理想掩护。美军在此部署可24小时监控海上通道,利用先进雷达系统识别可疑目标,甚至直接实施拦截。这种“以空间换安全”的模式,与哥伦比亚、墨西哥等国引入美国禁毒合作的路径不谋而合。
美国国务院迅速回应称,新协议将增强“打击跨国非法活动”的联合执法能力。对于深陷芬太尼危机的美国而言,切断毒品供应链的迫切性,使其愿意为厄瓜多尔提供情报共享、设备支援及战术培训。双方各取所需:厄瓜多尔获得即时安全援助,美国则强化拉美禁毒布局。
这项决定在厄瓜多尔国内掀起轩然大波。反对者翻出2009年“美军基地污染环境”“侵犯司法主权”的旧账,担忧历史重演;支持者则列出触目惊心的犯罪数据,质问“当儿童上学需要军队护送时,抽象的主权还有何意义”。这种撕裂在拉美地区颇具代表性,墨西哥曾因拒绝美国驻军导致禁毒战僵持,而哥伦比亚借助美军情报成功瓦解大毒枭集团。
国际观察家注意到微妙变化:相较于科雷亚时代的意识形态对抗,诺沃亚更侧重实用主义。其政府强调协议限定“仅针对无国籍可疑船只”,且美军活动需接受厄方监督。这种“有限主权让渡”模式,或许能为其他面临类似困境的国家提供参考模板。
美军重返曼塔湾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巴西、秘鲁等周边国家警惕“美国军事存在南美化”,俄罗斯则趁机加强与该地区左翼政权合作。更深远的影响在于,这种安全合作模式若见效,或将重塑拉美国家处理非传统安全威胁的范式——在主权完整与公民安全之间寻找动态平衡点。
对于厄瓜多尔民众而言,他们最朴素的期待或许很简单:清晨的街道不再有弹痕,渔船的货舱里不再藏匿毒品包裹,孩子们能安心走在放学路上。当国家机器难以独力维系这些基本权利时,向外部力量求援的选择虽充满争议,却可能是残酷现实下的最优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