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乌克兰频繁使用自杀式无人机对俄境内目标进行袭击,引发了俄罗斯军方的强烈回应。这一局势不仅对乌克兰和俄罗斯造成影响,还对全球军事技术竞争产生了重要启示。
在一次新一轮的袭击后,乌克兰军队特意收集了一些俄军的无人机残骸,进行研究。然而,他们的研究结果却让他们大吃一惊。
原来,俄军所使用的自杀式无人机“天竺葵-2”实际上是伊朗的“沙赫德-136”无人机。俄军从伊朗获得了一批这种无人机后,开始尝试自行生产,并成功实现了批量化生产。这意味着俄军不再依赖国际市场上的供应,而是能够自主生产这种关键装备。
乌克兰军队的研究还发现,俄罗斯自产的“天竺葵-2”与伊朗版本在结构和关键技术上存在差异。最重要的是,俄方使用了自产的“彗星-M”卫星导航芯片模块,而不再依赖伊朗生产的抗干扰阵列天线。
这意味着俄罗斯开始更多地使用国产零部件,摆脱了对第三国供应的依赖。对乌克兰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坏消息,因为他们曾试图通过西方的制裁来阻碍俄罗斯的无人机生产。
更重要的是,这种核心零部件的改变将对乌克兰的反无人机作战产生影响。在乌克兰与俄罗斯的冲突中,双方都大量使用自杀式无人机,如何有效应对这种低、慢、小目标一直是一个难题。
乌克兰曾表示,拦截“天竺葵-2”比拦截昂贵的巡航导弹更为困难。这些无人机可以低空飞行,借助地面障碍物躲避雷达,很难被侦测。乌克兰主要依赖电子战手段和防空武器来应对这些无人机,但新的“彗星-M”模块的使用给乌军的电子战系统带来了新的挑战。
面对这一局势,中国作为一个积极研发无人机技术的国家,也可以从中吸取经验教训。
虽然中国在巡飞弹与反无人机作战领域已有技术积累,但在全球军事竞争中,仍需保持警惕,并不断提升作战能力。从俄乌战争中获得的经验可以为中国提供宝贵的参考,尤其是在巡飞弹技术和反无人机作战方面。
中国军工已经研制出多款反无人机武器,但在不断变化的战场环境中,需要不断更新和改进这些装备。
总之,乌克兰和俄罗斯之间的冲突为全球军事技术竞争提供了一个有趣的案例。各国应该从中吸取经验,不断提升自身军事技术水平,以确保在现代战争中保持竞争力。
请在下方留下您的看法和评论,让我们一起探讨这一重要的军事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