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这是李白的诗句,说的是金杯里装的名酒,每斗要价十千。诗仙李白又被称为酒仙,他在诗词中毫不吝啬的表达对于美酒的喜爱,不止是李白,历史上有不少文人墨客都直言不讳的表示了对美酒佳酿的情有独钟。
中华民族的酒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四大名著皆对酒进行了浓墨重彩的叙述,如《三国演义》中的“温酒斩华雄”“煮酒论英雄”;《红楼梦》中的“史湘云醉卧芍药圃”;《水浒传》中“鲁智深醉闹五台山”;《西游记》中的“美猴王醉闹天宫”。
影视剧中更甚,我们自孩提时代就会模仿着古装剧说:“小二,来壶好酒”,聚会酒桌上也必然有酒的身影。与现在不同的是,古人喝酒大多是喝温酒,也就是喝之前习惯把酒热一下,这是什么道理呢?
古人饮酒三原则古时候的人们认为喝酒是一种老少咸宜,可以用于保持体魄健康的方法,对于饮酒他们遵循三种原则。
美酒虽好,不要贪杯
首先,不要喝太多。古人是很注重仪表姿容,即使是喝了酒,也希望能够有意识的控制自己,确保自己不会失言,不失仪态。
“三爵”是古代男子饮酒必须遵循的礼仪,也就是三杯酒的意思,君子饮酒只喝三杯,喝完三杯酒后,应十分自觉地放下酒杯,离开酒宴,三杯酒也就是适量的,适量就够了。
切勿空腹饮酒
第二,不要空腹喝酒。中国有句古话说,空着肚子或者生气时,不要喝酒,因为酒进入人体后,会由肝脏分解,肝脏需要多种营养元素来帮助分解酒精。如果此时空腹,胃和肠内没有食物,很容易引起肌理紊乱和肝损伤。
勿混着不同酒饮用
最后一点是不要混着喝。很多人都知道混合酒水会产生新的有害化合物,导致胃部不适、头痛等,还很容易落下病痢,对身体有着很大的伤害。
此“酒”非彼“酒”古代的酒与现代不同,并不是我们所熟知的白酒,那时候大多是“米酒”,酒的度数也比现在的白酒低得多,古代的酿酒技术并不完善,当时还没有先进的“蒸馏”酿酒技术。
古时候,酒是由农作谷物或其他含糖成分发酵后过滤而成的,由于过滤方法的局限性,许多谷物杂质依然残留在酒中,被称为“浊酒”和“黄酒”。
假如过滤过程越高,过滤后的液体就越干净明亮,这就是所谓的“清酒”。清酒中的大部分肉眼可见的杂质虽然被过滤掉了,但是酒中仍然残存不少杂质。
更重要的是很多酿酒的原料会对人的健康造成损害,比如甲醇、乙醛等有害物质,这些物质在饮用后对健康也有很大的不利影响。这些不利影响无法立马显现,但这些酒中的杂质破坏古人品酒的味觉,这是立竿见影的。
他们发现,当酒加热到一定温度时,酒中难闻的气味就消失了,这是因为当酒被加热时,其中的甲醛和乙醛等物质会蒸发掉,口感变软,然后酒就可以毫无问题地饮用了,所以温酒成了古代喝酒前非常重要的一种饮用程序。
综上所述,古代的温酒的行为与当时的酿酒技术的高低密不可分。
古人的酿酒工艺处于初步阶段,没有现代的精密仪器和技巧,当时的酒与现在的酒的品质相距甚远。他们不清楚蒸馏的过程,不知道如何快速蒸发水和甲醇,只能做一个密封的瓷坛来盛酒。
古代人们喝的大部分是黄酒,过滤不良,黄酒度数低,口感醇厚,但一般比较粗糙,并不能称为真正的白酒。
然而如今的白酒不需要加热,现代人拥有先进的酿造技术,白酒的主要成分主要是乙醇,乙醇的沸点比水低,口感也更柔和。要是我们再去多此一举的把它放在热水里,它很容易失去这种醇厚的味道。
出于健康的考虑众所周知,古人对养生和身体健康的重视程度不亚于现代人,或许是时代落后,医疗方面不够发达,现代不痛不痒的小病小痛在当时而言,都可以是致命的存在,因而对于平时的饮食十分注意,喝酒也大多饮用温酒。
喝温酒也是出于对自身身体健康的重视,与中华民族独特的养生理念如出一辙,就像现代我们经常会说多喝热水一样。
当时的人们都将白酒看作是寒凉之物,如果直接饮用怕是会损害肝脏,因此古人喝酒一定要先将酒热过一遍方能饮用。
例如《红楼梦》中的经典一幕,这个场景是贾宝玉打算喝酒,宝钗对宝玉好言相劝道:
“难道就不知道酒性最热,要热吃下去发散的就快,要冷吃下去,便凝结在内,拿五脏六腑暖它,岂不受害?”
言语中尽是对喝酒不温的担忧。
明朝时期的陆容也在他所撰写的《菽固杂记》中记载了自己生病求医的过程,
得知“热酒固能伤肺,然行气和血之功居多;冷酒于肺无伤,而胃性恶寒,多饮之,必致郎滞其气。”
古人非常重视身体健康,酒被认为是一种寒凉之物,如果你直接喝,它会使你的喉咙发热,它还会影响到内脏。
因此在当时的社会认为温酒不仅不伤内脏脾胃,还能够起到强健身体的作用。并且,温酒因为热气挥发,将酒香散发的淋漓尽致,人们更能品味到其柔和甘甜的美味。
喝酒前温一下酒在古人看来还有御寒治病的特殊功效。
在古代,无论是服装还是房屋被褥各方面的保暖程度都比不得现在,所以古人在寒冷的冬天,习惯把酒先加热再进行饮用,热酒入喉,这样就可以让身体变得温暖起来,有条件的还可以把米酒、姜、葱和红糖兑在一起煮热后喝,不仅有御寒之效,还可以防止风寒感冒咳嗽病邪入侵。
温酒器美酒佳酿依赖于味道征服饮酒者,古代的酒度数很低,没有呈现如现代酒水一般浓郁的酒香味,所以人们为了闻酒的香气,习惯将酒热过之后,增加口舌味觉上的享受。
因为常常要暖酒,有一种特殊的酒器就被发明出来用来暖酒,也就是温酒器,自打商周时期起,史书上就有了对温酒器的记载。
对于酒的温热,古人也有很多的思考和努力,不仅能从酒杯的搭配上看出,还包括炉杯的搭配、碗杯的搭配、套杯的搭配,可以说是花样繁多,但最终统称为暖酒壶或暖酒杯。
由于地域气候的原因,三国时期南方和北方的饮酒习惯各不相同。南方人喜欢用最优雅、最有趣的杯子喝酒,而在天气严寒的北方,人们更喜欢用铜制的酒瓶来加热酒,
正如曹植的《七启》诗中描绘:“盛以翠樽,酌以雕觞。浮蚁鼎沸,酷烈馨香”。
温酒器中比较出名的有宋朝生产出来的用来加热酒的温酒碗,它是用一大碗的热水,将壶里的酒放在碗里暖暖的,颇受欢迎。
还有一种“暖壶”,是用锡做的,能装半斤酒,寒冬外出之时,可以把酒壶放在怀里来保持酒的温度。
还有一种酒的器皿,形状像一个盘子,在中间的一个小杯子,有三个支点,当使用酒到杯小杯,点燃,然后将酒的酒制品变暖酒,但是这种制品只能使用蒸馏酒。
在古代的北方,也有一种暖酒壶,就像一个茶炊,它有一个空轴的炉子,只要在它周围注入酒即可。唐宋以后,酒器的主流是陶瓷,流行套壶、套杯,民间称热酒壶、热酒杯。
明清时期,温酒器每天都在变化,形状和系统也各不相同,有温碗、温酒壶、温酒炉、温酒壶等。清末民初,产于江西景德镇的温酒杯中也十分独特,配有外套、外杯、外盖,适合慢慢细品。
各个朝代的文人雅士都在诗中提到过酒器,其中最受欢迎的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问刘十九》:“青蚁新酒,赤泥小炉。”在寒冷的冬夜,取一炉小赤泥、木炭、酒放在小锅上烧火,既能保暖,又能驱寒热酒。
温酒器的流行,使温酒成为古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习惯。
结语时至今日,酒文化为中国源远流长的传统饮食文化锦上添花,酒是人类社会最古老的食物之一,几乎从人类社会开始,酒就随之发展起来,酒是高度文明的人类社会的物质文化,酒有多种形式,其发展过程与经济发展历史密切相关。
然而,它不仅是一种食物,而且具有精神和文化价值,作为高度文明社会的产物,酒的精神文化体现在群众生活、文学艺术、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交往规则等诸多方面。
温酒不仅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中的饮食文化方面的传承,也是文人雅士陶冶情操的一种生活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说,喝酒不仅仅是喝酒,也是饮酒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