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拥有五虎上将与卧龙凤雏,最后依然没能光复汉室,原因在哪里

学渣阿飞 2025-04-23 15:36:41

建安二十四年,汉江水位暴涨到八丈三,关羽望着被洪水困住的七军露出笑意,但他并不知道,这场胜利竟成了刘备蜀汉大业最后的高潮。

然而,四百年前同样以汉中为基地的刘邦集团,在相似地理条件下却完成了统一大业,与老祖宗刘邦相比,刘备究竟差在哪里?首先,两人背后的班子差别巨大。

先来看刘邦,在他背后,萧何坐镇关中"转漕调军",张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韩信"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这个黄金三角各司其职,萧何每月向前线输送的粮草精确到石,张良的战略规划能精确预判到项羽的每个决策失误,韩信作为“兵仙”则能将所有资源转化为胜利。

反观刘备光复汉室的大业,更像是把全部身家押注在诸葛亮身上的风险投资。建安十二年三顾茅庐时,诸葛亮给出《隆中对》的战略框架确实惊艳,但这位27岁的青年才俊需要同时扮演萧何、张良、陈平三重角色,当关羽失荆州的消息传来,诸葛亮在成都既要处理"刑法峻急"的内政,又要调配"十万斛米"支援前线,分身乏术的困境暴露无遗。

其次,刘备的运气也实在是差劲,隆中对强调天时地利人和,反映在刘备身上呢?

先说天时,建安元年曹操迎献帝时,刘备正在经历连续创业失败:七年换了五任老板(公孙瓒、陶谦、吕布、曹操、袁绍),核心团队仅有关羽、张飞等铁杆员工,这期间,曹操已经完成"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操作,占据了天时。

既然占不到天时,那地利呢?那就要说说江东这边了。

建安五年孙策遇刺身亡时,孙氏兄弟已经在江东完成开疆拓土时,而此时的刘备刚在许昌种完菜园;建安十三年孙权坐断东南时,刘备还在新野帮刘表看大门。

每一步的落后使得当东吴已建立起"国险而民附"的基业时,刘备的势力范围仍局限在荆州北部几个县城,赤壁之战后刘备借荆州,东吴早已完成六郡八十一州的战略布局,这注定了蜀汉在地缘上也不在再占有优势。

至于人和,先来看看刘备手中的牌面:蜀汉的"五虎上将+卧龙凤雏"看似豪华,实则暗藏危机。

首先是代际断层,五虎上将平均年龄比刘邦的"初汉三杰"大15岁,当诸葛亮六出祁山时,蜀汉第二代将领关平、张苞已相继凋零,出现严重的人才断层。

当关羽北伐抽调荆州精锐时,蜀汉竟连个合格的二线将领都派不出,这种人才断层在刘邦集团从未出现,关羽、张飞遇害时,新生代魏延、王平尚未完成接班,导致后期出现人才荒。

就是这手中仅有的牌面,内部也不和谐,荆州派的诸葛亮、关羽与益州本土势力的矛盾,在廖立被废、李严罢官等事件中不断激化。

更关键的是资源配置的失误,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关羽北伐抽调荆州守军,导致后方空虚被吕蒙偷袭。这种"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冒险策略,与刘邦当年分派韩信经营北方、萧何坐镇关中的稳健布局形成鲜明对比。另外,诸葛亮"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的管理风格,造成组织过度中心化,这种架构在创始人离世后必然崩溃。

最后也是最大的差距,那就是刘备自身水平与刘邦相比差距太大了。

当刘邦在垓下高唱《大风歌》时,他面对的项羽集团同样占据着江东之地,区别在于,刘邦懂得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韩信攻齐时他舍得封王,萧何坐大时他巧妙制衡。

而刘备在政治成熟度上始终差着火候,关羽死后不顾群臣劝阻执意伐吴,结果也正是这种情绪化决策,最终将蜀汉推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0 阅读: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