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打开世界地图,总会被13世纪那个横跨欧亚的蒙古帝国所震撼,这个由成吉思汗缔造的军事帝国,巅峰时期版图超过330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今天中国面积的三倍有余。
但这么强大的蒙古帝国,为什么却被偏居一隅的南宋折磨了45年才拿下,难道是因为南宋太强了?并不是,真相是,那时候的蒙元已经弱到和南宋一个档次了。1206年的斡难河畔,铁木真被尊为"成吉思汗",这个蒙古语意为"海洋般广阔"的称号,预示着即将席卷世界的军事风暴。
另一方面,得益于独特的后勤体系,蒙古大军的机动性对于其他国家来说简直是降维打击,蒙古铁骑每个士兵配备4-6匹战马轮换骑乘,携带风干肉和奶酪作为军粮,这种轻装上阵的模式让蒙古军团在欧亚大陆所向披靡,正如《元史·太祖本纪》记载的"凡六载,灭国四十"。
据波斯史学家志费尼记载,西征花剌子模时,蒙古军能在两个月内奔袭1200公里,平均日行20公里仍保持战斗力,最后凭着20万铁骑硬刚40万守军,最后竟然打出“歼敌30万,自损不过万”的离谱战损比,难怪欧洲惊叹这是“上帝之鞭”。
这种多线开战的操作,让蒙古开始吃不消,军力被分散,战线被拉长,据《史集》记载,蒙古西征主力仅剩3万骑兵,而高丽战场更是屡现"士卒逃亡,以草根充饥"的惨状。
最后,继承制度则成为帝国最大隐患,成吉思汗确立的"幼子守灶"传统与游牧"忽里台大会"选举制产生冲突,这已经导致了导致拖雷系与窝阔台系持续内斗,而1259年蒙哥汗暴毙钓鱼城,彻底引爆继承危机。
而这场"兄弟阋墙"的直接后果,是盛极一时的蒙古帝国分裂为四大汗国,伊儿汗国自铸带有阿拉伯文的钱币,金帐汗国改用突厥语发号施令,察合台汗国甚至拦截途经丝绸之路的元朝商队。
忽必烈与阿里不哥的汗位之争持续四年,也消耗了黄金家族最后的凝聚力。
1273年襄阳城破时,元军的构成和当年成吉思汗率领的大军已经不是同一支队伍了,据《经世大典·军制》记载,此时50万元军中,纯种蒙古骑兵不足5万,宋人世侯部队占35万,其余是女真、契丹等构成的"杂牌军"。
1279年崖山海战,张弘范指挥的舰队里,水手七成是被强征的南宋降卒。
如果说元军是"高开低走",那宋军堪称一如既往的弱,从1127年靖康之变到1279年亡国,这个王朝的军事水平始终都提不起来,襄阳守将吕文焕苦撑6年间,临安朝廷送来的最大支援是3次"精神鼓励诏书"。对比岳飞时代"冻死不拆屋"的岳家军,晚期宋军甚至闹出"一卒配五夫"的运输队闹剧——每个士兵要五个民夫伺候饮食。
所以,宋元战争根本不是单方面的碾压,反而更像是一场"菜鸡互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