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曹操在赤壁被火攻烧得焦头烂额、刘备在益州山路里艰难跋涉、孙权在长江边反复横跳时,北方草原上却出现了诡异的平静。
曾经让汉武帝耗尽国库的匈奴,把东汉逼到财政崩溃的羌人,让窦宪封狼居胥的北匈奴,此刻仿佛集体掉线,这些游牧民族为什么突然佛系起来,面对东汉末年这样混乱的三国时期,为什么不趁虚而入?
首先,我们先来看看游牧民族与中原王朝之间的恩怨史。
一、汉匈百年缠斗
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卫青、霍去病各率五万骑兵深入漠北,这场耗资"黄金二十余万斤"的远征彻底打碎了匈奴的军事霸权。
据《后汉书》记载,鲜卑"尽据匈奴故地",但这个暴发户还没来得及消化战利品,就在181年檀石槐死后陷入"诸大人遂世相传袭"的分裂状态。而汉朝留下的长城防御体系堪称古代版"马奇诺防线",居延汉简中的"卒日迹簿"显示,戍卒每天要在30里烽燧线上巡逻,这种"用钱砸出来"的边境管控,让游牧骑兵的突袭成本飙升。直到184年黄巾起义爆发前,东汉每年仍维持着巨额的边费开支。
二、魏蜀吴的硬实力
就拿北方的曹魏来说,曹操在建安十二年(207年)北征乌桓时,上演了古代版"闪电战",他采纳郭嘉"轻兵兼道以出,掩其不意"的建议,用"虎豹骑"完成了一场跨越卢龙塞的千里奔袭。
据《三国志》记载,此战"斩蹋顿及名王以下,胡、汉降者二十余万口"。这种外科手术式打击,让乌桓彻底退出历史舞台。而南匈奴则沦为"工具人",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曹操把呼厨泉单于扣在邺城当人质,将匈奴五部拆解为"比郡县"的行政单位。
后汉书说此时南匈奴"虽有虚号,无复尺土之业",完全沦为曹魏的雇佣兵,这种"化整为零"的策略,完全是建立在强大的军事力量基础之上。
所以,三国集团强大的实力让游牧民族始终出于被压制的局面,当然,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游牧民族面临的客观条件也不容乐观。
三、游牧民族自身原因
首先,当时的寒冷气候导致草原载畜量下降,相比于去中原地区劫掠,鲜卑各部眼下有更重要的事,那就是抢草场,这种生存危机在轲比能统一鲜卑时达到顶峰。
据《三国志》记载,刺客韩龙"斩比能,更立其弟",这种"低成本维稳"暴露出游牧政权结构性的脆弱。
第三,经济因素,以并州为例,汉灵帝时期五原郡尚有"户五千二百",到三国时已锐减至不足千户。中原混战导致的边境萧条,这使得掠夺收益甚至抵不过战争成本。
据《后汉书·乌桓传》记载,乌桓峭王曾抱怨:"中国大乱,民皆持兵,何以为寇?"当诸葛亮在五丈原陨落时,鲜卑拓跋部正在阴山北麓放牧;当司马昭灭蜀时,匈奴左贤王正在给儿子刘渊讲冒顿单于的故事。
三国时期边境的平静,不过是暴风雨前诡异的宁静,这场持续四百年的边疆博弈,最终在永嘉之乱完成了它迟到的历史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