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的榜样|谈明朝连中“三元六首”的学霸黄观悲壮的人生

一杯醽醁 2024-06-11 14:09:37

△明朝学霸和道德楷模黄观悲壮的人生

据说今年高考人数达到一千三百多万,比去年增加了一百多万,现在的高考再也不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时候。据去年招录的数字统计,高考录取人数达到百分之八十以上,绝大多数报考的人都可以上大学,这是历史上的一个巨大进步,也是教育事业飞速发展的见证。

谈到现在的高考录取人数让我想到古代科举考试的艰难。李白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我想科举难,也难于上青天。有一个数据说在清朝的时候中举的人数也只有1%到5%左右,跟现在招考公务员比例差不多,秀才的录取率也只有百分之五,很多人读了一辈子的书,考了一辈子的功名也只是一个童生,无法出人头地而抱恨终生。

但就是在科举考试这样难的情况下也有奇才出现,他们过关斩将,屡次夺冠。不仅考取了秀才,中了举人,还夺了状元,连中“三元六首”。在中国1300多年的科举考试中,据说连中“三元六首”的人也只有16人,而明朝的黄观就是一个佼佼者。他在县考、府考、院考、乡试、会试、殿试中均取得第一名,所谓三元就是头名中的解元,会元和状元,而六首就是指县、府、院、乡、会、殿试中考得第一的好成绩。

△古代科举考试的图表

在儒林外史中,周进考到六十岁都没考取举人,他命运不济,每次看到自己考试的地方都会触景生情而放声大哭,范进考了无数次到五十岁的时候才中了举,为此激动得发疯。清朝的文学家,写《聊斋志异》的蒲松龄据说从19岁考童子试,到七十一岁时才援例成为岁贡生,他一生热衷科举却始终不得志,连秀才都没有考取,成为他一生中的遗憾。

在古代中了秀才是没有多大特权的,顶多是见官不跪,做个账房和师爷或者私塾的老师,《红楼梦》中的贾雨村没有中举之前就是一个落魄的秀才,靠在葫芦庙卖字画为生,而中了举的人就不同,买房纳妾,进入了特权阶层,他们可以免除赋税徭役,可以不劳动还有国家的补充,俨然就成了高高在上的老爷。黄观天资卓越,二十八岁就中了状元,而考取秀才的时候就更年轻,与五六十岁还没有考取功名的范进等人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和对比。

△范进中举成了科举制度的一个反面教材

黄观是中国科举考试中的一个奇才。这种奇有他后天的发奋努力,在古代的科举考试中,就是天资聪颖,面对四书五经,诗文子集,特别是孔孟的经学之论,如果“不头悬梁锥刺股”,下苦功夫是无法取得好成绩的。

黄观发奋读书除了与立志成才有关,还与他贫寒的家庭背景和母亲早逝有关。黄观的父亲由于家道中落,是倒插门的女婿,黄观的姓也改成了母亲的姓氏,叫许观,这在当时是一种耻辱,后来他努力读书中了状元,做了朝廷的三品大员才正式出人头地,把原来的许观改成了黄观,一雪父亲“上门女婿”的耻辱。

黄观的发奋读书也受到了他的恩师的影响,他的老师是汉族人,是一个学问很高的大儒,他在元朝做官,元朝灭亡以后他的老师守节殉难,给黄观年幼的心灵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老师忠贞守节的思想为他以后悲壮的人生埋下了伏笔。

△读书人的初心使命就是家国情怀

古往今来读书人的动机和目的无非是两种:一种是升官发财,封妻荫子,衣锦还乡,光宗耀祖;另一种人就是有远大的抱负和济世安邦的理想,他们为了心中的道义可以杀身成仁,舍生忘死,坚守了古代知识分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崇高理想,而黄观就是这种人。

在皇帝亲自殿试策问的时候,由于他提出了“屯兵塞上,且耕且守,来则拒之,去则防之,则可中国无扰,边境无虞”的观点,从而深得明太祖朱元璋的赞许和重用,他不是坐在书斋死读书的学究和酸儒,而是时刻关心国家的安危和命运,有自己治国理政思想的知识分子。

朱元璋死后把这个肱骨之臣推荐了即将上任做皇帝的建文帝,让他重用黄观这个有安邦济世之能的人才,黄观也成了新皇帝身边可靠而得力的大臣。在封建社会,有所谓君权神授,受命于天的说法,皇帝代表一个国家的威严和权势,尊重皇帝就是维护国体,所以在封建社会忠诚的核心是忠于皇帝,反对皇帝就是反对朝廷。现在的社会也有这个思想,维护领导核心的权威就是维护一个国家的体面和尊严,否则一个国家就会一盘散沙,没有向心力和凝聚力。

当时的建文帝年纪轻,身在北京做藩王的朱棣仗着自己是皇帝的叔叔,在朝廷不跪拜建文帝,这让做臣子的黄观看不顺眼,觉得他傲慢,有失君臣之礼,在其他大臣害怕缄口不言的情况下他大胆直言:“虎拜朝天,殿上行君臣之礼;龙颜垂地,宫中叙叔侄之情”,意思是劝朱棣要公私分明,礼节有序,不要乱了规矩,致使朱棣对黄观怀恨在心。

朱棣以清君侧,除奸臣的名义把黄观等人列入奸臣之列,从北京起兵讨伐他们,实际上是犯上作乱,想谋权篡位。虽然黄观奋力督促援兵抵抗,但朱棣占据了军事主动权,势如破竹直逼南京。

到了南京的朱棣四处寻找失落的玉玺,有人认为藏在黄观家中,于是把黄观的妻儿老小抓来,玉玺没找到,为了解心头之恨,朱棣把黄观的妻子配给一个饲养大象的奴隶,黄观的妻子趁这个奴隶拿走她的首饰去换东西的时候,拉着十多个家人投河自尽,以免遭到凌辱。

黄观看到妻子守节而死,悲愤不已,看到朱棣攻占南京要做皇帝,觉得不能苟且偷生,于是也毅然投河自尽,追随了他的老师,以守气节,以明心志。黄观死后,朱棣还不解恨,直接从明朝状元录中把黄观的名字剔除,两百年后,黄观才得以平反,又恢复了他状元的名分,后人为此给他立碑树传,歌颂他的美德和节操。

△进京造反的朱棣后来成了皇帝

无论是过去的科举考试还是现在的高考,于国家而言就是为了打破门阀制度,为国家公平公正的选拔有用之人,为国效力为民造福;于个人而言一旦考取就是人生的一个分水岭,可以彻底改变命运,迎来新的人生之路。但不少人重蹈走贾政的平庸之路,心怀贾雨村的贪欲之念。贾政虽然一生没有犯大错,但也没有做出什么好大的功献,守着祖宗的家业和俸禄不思进取,而贾雨村虽然步步高升,飞黄腾达,但也是昙花一现,因为他科举求官的动机和目的不纯,最终被革职而没有善终。

而像黄观这种以天下为己任,恪守“行己有耻,不辱君命”的人却很少,作为一个科举考试培养出来的典型知识分子,他的人生信仰和前两个人绝然不同,他敢于直言,敢于请命,这种因为忠诚和气节而舍弃生命的人实在是太少,太可贵了。

△知识分子的使命担当

如果当时做官的都像黄观挺身而出,朱棣就不敢那么傲慢无礼,目空一切。如果学而优则仕的官员坚守“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信念,做学问的士大夫坚守“为往圣继绝学”的理想就不会为蝇头小利而私欲膨胀,忘记自己的初心和根本。

黄观的人生经历可以给读书的学子和做官的人一个深刻的启示,考试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但一个人的命运还是由自己信守的道义和担当的责任来改写,否则就失去了读书考试的意义,读书考试就成了某些人晋升,谋取不当利益的陷阱。黄观作为读书人的榜样就在于他有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担当,关键的时候能不顾个人的安危挺身而出,践行先贤和读书人的情怀和信念,他的精神可歌可泣,令人敬佩。

1 阅读:31

一杯醽醁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