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门遇险】:有着浮木传诏的聪明,却没有直面叛乱的勇气

北雁寄南书 2024-07-17 22:46:45
引子

在我们所能看到历史书上,没有任何说隋帝杨广天资蠢笨的表达。相反,我们看到记载都是在说杨广天性聪敏,容貌英俊,文采出众。但这样就是这样一个聪明之人,他的有些行为和决定却让人感到匪夷所思。

三征高句丽,发兵两百余万,耗费无数,让大隋朝元气大伤,天下百业停涉,民生惟艰。可结果却是损兵折将,国力大损,流民四起,遍地烽烟,就连向来雌伏于皇室威仪的关陇贵族和世家大族不再把杨广放在眼里。

特别是第三次远征高句丽,隋军兵锋已直抵平壤,杨广却因高元遣使来降而宣布撤军。劳师远征,无功而返,就连老将来护儿都当着部众扼腕长叹:大军三出,未能平贼,劳而无功,吾窃耻之!

大业十年底杨广令高元以藩国之礼觐见,可是万万没想到,高元根本不搭理他,这让杨广颜面尽失。

不管如何恼羞成怒,不管如何咆哮朝堂,但他非常明白,他被高元耍了,但是却对高元一点办法都没有。所以杨广郁闷了,闷了就要出去散散心,可是杨广打算去散心这地儿太邪性,因为这次游玩的目的地是在帝国的北部边境,那里有着另一个大隋这国的宿敌,突厥 - 严格来说经,是东突厥。

杨广和始毕的恩怨

本来大隋朝和突厥的关系还算不错,特别是启民可汗在位期间。这位启民可汗可以说明大隋朝的好朋友,好伙伴,好邻居了。

启民可汗(?—609年),原名染干,是隋代东突厥可汗,阿史那氏。他原号突利可汗,又作启人可汗,是叶护可汗处罗侯(一说沙钵略可汗)之子。

启民可汗的一生也很是传奇。他最初是突利可汗,居于北方。由于沙钵略可汗雍虞闾懦弱,不能对抗西突厥,沙钵略可汗去世后,沙钵略的弟弟处罗侯即位,自号莫何可汗。莫何可汗去世后,沙钵略之子都蓝可汗雍虞闾即位,而染干作为突利可汗,居于北方。

在隋朝时期,启民可汗与隋朝保持了良好的关系。早在开皇二年(582年),沙钵略可汗犯边时,启民可汗即受隋使长孙晟之托,诈告铁勒等部欲叛,使沙钵略退兵。开皇十七年(597年),启民可汗下嫁宗室女安义公主,并频遣使入隋,均得厚遇。

到了599年,启民可汗开始倒霉了,他与都蓝可汗、达头可汗之联兵大战于长城下,兵败,部众亡散,仅率五骑随长孙晟南走入隋,受封意利珍豆启民可汗,意为“智健”。启民可汗在隋朝的支持下,逐渐恢复了势力,并在仁寿元年(601年),隋派杨素协助启民北征,许多部落归附启民,启民便成为东突厥大可汗,可以说启民可汗就是在大隋在草原的代言人。

启民可汗在隋朝的支持下,统领东方之奚、霫、室韦等,臣服于隋。大业三年(607年),启民可汗南下榆林(今内蒙古托克托西南)朝见隋炀帝。大业五年(609年)启民再往东都洛阳朝见炀帝。同年,诚心归顺隋朝的突厥启民可汗去世。隋朝随即立其子咄吉为始毕可汗。始毕可汗在位期间,通过几年的苦心经营,使得突厥部落逐渐强盛,开始对隋王朝构成威胁。

为了应对始毕可汗势力的增长,隋朝黄门侍郎裴矩提出了一个策略,建议立始毕的弟弟叱吉设为南面可汗,以此来分散始毕的势力。然而,叱吉设不敢接受册封,这使得裴矩的计划未能实现。

裴矩并未因此放弃,他采取了更为激进的手段,诱杀了始毕可汗的谋臣史蜀胡悉于马邑(郡治善阳,今山西朔县)。这一行动引发了始毕可汗的极大不满,从此他不再入朝,与隋朝的关系逐渐恶化。

叱吉设在这一事件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隋朝曾试图通过将宗女嫁给叱吉设,并拜他为南面可汗,来削弱始毕可汗的势力。然而,叱吉设并未接受这一提议,这使得始毕可汗对隋朝产生了怨恨。

杨广和始毕也因此结下了梁子。

雁门遇险

大业十一年(615年)八月十二日,隋帝杨广北巡至雁门关(今山西代县)。东突厥始毕可汗趁机率领四十万突厥铁骑,从草原突袭而来,准备对隋炀帝进行斩首行动。幸亏大隋义成公主事先得知消息,派遣使者将此情况报告给隋炀帝,才让杨广提前退入雁门关,可以据关而守

面对铺天盖地突厥军队,隋军上下惊惧莫名,开始组织防守。虽然当时雁门城内有军民十五万人,但守军才一万七千余人,粮食仅够供应二十天,而对有备而来的突厥大军,又如何能够长期坚守。

也许是因为围困的是大隋朝的皇帝,突厥人的攻势异常凶猛,雁门郡的四十一座城池,突厥军队短短几日就攻破三十九座,只余杨广所在的雁门、和齐王杨暕所在的崞县没有攻下。

八月十三日,突厥军队急攻雁门,一支流箭直接射了到杨广的面前,吓得他心神失守,一时间抱着小儿子赵王杨杲痛哭不停,据说眼睛都哭肿了。此时此刻的杨广,不再是那个一呼百应,君临天下,统领千军的帝国皇帝,他只是一个被死亡吓住的普通人,只是一个和常人一样畏惧死亡,留恋生命的普通人。

敌军围城,城内大臣们也争论不休,宇文述力劝杨广率数千精骑突围,可苏威和樊子盖却认为突厥骑兵来去如风,仅以数千精骑很难逃过突厥骑兵的围猎,只有死守待援方有一线生机。

可问题是,雁门关被围的跟铁桶似的,四面八方都是突厥人的骑兵哨探,如何召唤援兵呢?眼见着存粮一天一天的减少,大隋君臣急如热锅上的蚂蚁,然而始终没能想出行之有效的求援方法。天可怜见,事件的发展终于有转机,而这个带来这个转机的人,恰恰就是这个将大隋帝国霍霍的乱七八糟的隋帝杨广。

雁门被围的第十一天,杨广灵机一动,忽然就想到了一个绝妙的求授的方法,那就是浮木传诏。于是二十四日,几百根绑着勤王诏书的浮木顺着汾水河向下游郡县飘去。而接到浮木诏书的各个郡县纷纷募兵勤王。杨广虽然不成器,可终归是大隋朝的皇帝,要杀要反也得是大隋朝自己人来干,要是真被突厥人给俘虏了,大隋的脸面可就没了。

此时的杨广可是一点都不糊涂,除了想出了浮木传诏的天才主意外,他还从谏如流,采纳萧瑀的建议,遗密使从小道到突厥王庭向义成公主求救。义成公主为救杨广,就编了一个假情报给始毕,谎称北方有敌犯境。

能当可汗,始毕当然不蠢,他不相信义成公主的情报,但是却根据斥候的汇报得出来隋朝大军正在集结,并往雁门开拔而来。换句话,如果不能马上拿下雁门,很有可能会被大隋朝用中心开花的战术给反包围。

这也算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吧,当时的大隋朝哪有什么大军!

尾声

始毕可汗疑心一起,就止不住喽,他越想越不对,越想越觉得危险。一代枭雄终归还是犯了一个足以后悔终生的错误,他下令撤军了,雁门之围解了。

突厥人前脚刚走,杨广的勇气立马就上来了,他一副不依不饶的架势,派出两千精骑一路尾追,终于在马邑追上并俘虏了两千余名掉队的突厥老弱,算是出了一口恶气。

大业十二年,杨广在东都洛阳举行新年朝贺,全国一百九十个郡,竟然有二十多个郡缺席,真是从来未有事,竟出大隋朝啊。而为什么有这么郡缺席呢,答案是明摆着的。

此时大隋朝风雨飘摇,流民四起,这些未至的郡县要么是早已不在朝庭的掌控之下,要么是派出的特使指不定被哪路响马给劫了。

杨广这个大聪明终于意识到不对头,开始安派十二路招讨使赶赴各地镇压叛乱。然而,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朝庭的统治策略不作任何改变,单纯靠镇压,又怎么能压得住老百姓的熊熊怒火。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当老百姓都拿起刀枪,孤注一掷了,朝庭又怎么防呢?

可时聪明如杨广面对这一切时,却想不明白这个道理。

他宁愿相住宇文述贼情不及往年的十分之一的谎言,也不相信忠心耿耿的老臣苏威说出的真相。因为苏威说出的真相太过残酷,他根本不愿意相信。

所以当听到苏威说过去盗贼只占据长白山(今山东济南东),如今已近在汜水(今河南洛阳东)。况且往日的租赋丁役现又何在呢?不是都变成盗贼了吗?近来看到的贼情并非实情,因此措置失当,不能及时剿灭。还有,此前在雁门曾经许诺停止征伐辽东(指高丽),现在又征发士兵,盗贼怎能平息?

杨广怒了,恼羞成怒,他罢免了苏威,并把子孙三代贬为庶民。然后继续埋起头来当驼鸟。

0 阅读: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