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大业十三年(617年)七月,李渊率领甲士三万沿汾水南下,进驻贾胡堡,准备进攻霍邑 。贾胡堡位于今天山西省灵石县西南,是李渊起兵反隋进军路线上的一个重要地点 。在贾胡堡,李渊的军队遭遇了连绵的秋雨,导致军粮短缺,加之有关突厥和刘武周可能袭击太原的谣言,使得军队一度考虑撤退。但最终,在李建成和李世民的建议下,李渊决定继续进军,并在八月取得了霍邑之战的胜利,为进一步的军事行动打下了基础。
当然这个过程还是很曲折的,因为如果李渊在贾胡堡的决策稍有偏差的话,也许中国历史上就不会再有李唐这个王朝了。
进退两难贾胡堡自从李渊带着他的部队迈进贾胡堡的一刻开始,老天就十分的不配合,雨一个劲儿的下。军营里的粮食快见底了,太原那边的补给老是不到。派去突厥的刘文静还没回来,突厥人答应支援的士兵和战马也影子都看不见。
于是,一些让人心神不宁的传言开始在军营里偷偷地传开了,说突厥人和刘武周正打算攻打太原。这是真的吗?李渊心里头是不愿意相信的,可又没法完全放心。
这支还没打过仗,就碰上大雨、缺粮、流言的军队,就在这一连串的麻烦里摇摆不前,人心惶惶。这些日子以来,李渊的心情跟这绵绵细雨一样,湿哒哒的,乌沉沉的。
最后,李渊只得召开一个紧急会议,讨论是要继续打霍邑,还是应该回撤太原。一场场集思广益的辩论后,列席的将领们提出来四个班师回太原的理由:
一、军营里的粮食眼看快没了,而宋老生和屈突通两军遥相呼应,凭险固守,不可能一时半会儿攻得下来。
二、虽然李密口头上说要唐军联合,但到底是不是阴招,谁也说不准。
三、突厥人贪得无厌,见利忘义,跟刘武周是一丘之貉,他们要打太原的消息不可不信。
四、太原是我们唯一的后方基地,义军的家人都在那儿,不如先回去确保大本营,再慢慢想办法。
这话一出,大多数人都是点头赞成。但李渊却是不发一言,只是目光扫过一直没吭声的李建成和李世民,发问:“你们觉得呢?”
此时此刻,李渊几乎只把希望寄托在两个儿子身上了,因为眼前这些将领的观点让他有些失望,谁都可以退,但他李渊不能退。
没错,李渊也得承认,他们说的确实有理;要是刚出师就失去根据地,那军需就会断,士气就会散,队伍就会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这种风险的确存在,李渊心里又何尝不忧虑呢?但换个角度来看,自打义军南下以来,还没打几个像样的战斗,还没攻下过几个大的城池,如果一遇到小挫折就撤退,那还谈什么平定乱世、称霸天下?到时候不但会被天下豪杰耻笑,好不容易凝聚的人心和士气也会散掉。
太原的确很重要,可如果一直躲在老巢里,就真的高枕无忧了吗?恰恰相反,这样做等于是在向隋朝的军队示弱,向突厥人、刘武周示弱,向四面的英雄示弱!到时候如果他们四面来攻,太原就一定保得住吗?就算勉强保住了,以后还要不要争霸天下?还要不要再次出征?如果再次出征,那来自后方的突厥人和刘武周的威胁不是照样存在吗?除非永远躲在太原一隅,否则这个“向前进还是往回撤”的问题,就会像一场噩梦一样,牢牢地缠在李渊和所有人的心头。所以,选择退后实际上是在回避问题,而不是解决问题。
既然这问题不会自己消失,既然无论前进还是后退都充满危险,那为什么不选择前进,赌一赌呢?想到这儿,李渊心里的决定其实已经很明确了。但是,这些话作为一军主帅的他不能直接说出来,得让两个儿子来说。
所幸李建成和李世民没有让李渊失望。他们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四条反对班师的理由:
一、眼下遍地都是庄稼,何必担心断粮?宋老生轻率急躁,一战便可将其生擒。
二、李密一门心思守着东都的大粮仓,一直在与东都军队进行拉锯战,根本无暇做长远的打算。
三、刘武周表面上投靠突厥,背地里却和突厥人互相猜疑,虽然贪图太原,可他更担心自己的老巢马邑被人抄了后路。
四、我们之所以举义,就是为了奋不顾身拯救苍生,先入长安、号令天下!如今遇上小小的挫折就遽然班师,恐怕义军会一朝解体。我们就算困守太原一城之地,到头来还是一小撮盗匪而已,拿什么保命?
最后,李建成和李世民瞟了众人一眼,毫不客气地说:“定业取威, 在兹一决!诸人保家爱命,所谓言之者也;儿等捐躯力战,可谓行之者也.....雨罢进军,若不杀老生而取霍邑儿等敢以死谢! (《大唐创业起居注》)
这是李渊集团内部在军事战略上发生的第一次分歧。 但是李渊在两个儿子和一大帮文武将吏之间,坚定地选择了儿们的决定,也是他自己的决定。继续打!一直打到长安去!
阵斩宋老生话说李渊父子也真是有些天命所归的意味,七月二十八那天,太原的粮草终于到了,解了燃眉之急。到了八月初一,老天爷也开眼,晴空万里。初二那天,李渊下令,全军上下把铠甲、兵器连同衣物都拿出来晒晒太阳,去去湿气。
初三一大早,天刚蒙蒙亮,李渊就率领着全军沿着东南山麓的小道,直奔霍邑而去。路上,李渊心思深沉,问李建成和李世民:“要是那宋老生死活不出战,咱们该如何是好?”兄弟俩对视一笑,信心满满:“爹,那宋老生有勇无谋,咱们只需派些骑兵在城下挑衅,他肯定忍不住。他若还不出来,咱们就散布谣言,说他怯战,正打算向咱们投降。这样一来,他怕被同僚告发,不出战也得出战。”
李渊听了,点头称赞:“你们所言甚是。宋老生若真有能耐,早该在我们困在贾胡堡时出兵了。”说话间,部队已经迅速抵达霍邑。李渊带着数百骑兵在霍邑东面等候步兵主力,而李建成和李世民则带着几十骑兵冲到城下,一边制造攻城的假象,一边大声叫骂,激怒宋老生。
果不其然,宋老生这火爆脾气,哪受得了这等侮辱,立刻带着三万人马从东门和南门杀出。李渊见状,急忙让殷开山召集后续的步兵主力,自己则命令李建成在城东列阵,李世民在城南列阵。
为了一举歼灭宋老生,李渊决定使个诱敌深入的计策,假装败退,引诱宋老生远离城池。宋老生首先对东面的义军发起进攻,李渊和李建成假装不敌,开始后撤。李世民和段志玄见机,立刻率领骑兵从南面直冲宋老生的军阵,攻击他的后背。
战斗一触即发,异常激烈。李世民一马当先,连砍数十人,手中的双刀都砍出了卷口,衣袖上沾满了鲜血。他甩甩袖子,毫不畏惧,继续冲杀。
在李世民的勇猛冲击下,宋老生的阵势开始动摇。李渊趁机命人在阵前大喊:“宋老生已经被活捉了!”隋军一听,士气全无,立刻溃不成军,宋老生也只能转身逃跑。李渊率军紧追不舍,一直追到城下,城内的守军慌忙关闭城门,放下绳索想要救宋老生。
宋老生攀着绳索,刚爬了没几米,李渊的部将卢君谔就从后面跃起,一把将他拽了下来,手起刀落,宋老生就此人头落地。
这一战,隋军三万人马全军覆没,李渊这边也损失惨重。两军的尸体堆积如山,绵延数里。到了黄昏时分,李渊下令攻城。虽然缺少大型攻城器械,但士兵们奋不顾身,攀上城墙,一番血战后,终于攻克了霍邑。
这是李渊南下以来取得的一次大胜,虽然代价沉重,却极大地鼓舞了士气。进入霍邑后,李渊开始论功行赏。有官吏提醒他,奴仆出身的人不该与一般战士同等待遇。李渊却说:“战场上生死与共,不分贵贱,论功行赏时,又怎能分尊卑?应该一视同仁,有什么功就受什么赏!”此时的李渊的确有着开国高祖的气魄和胸襟,那里有一点史书所说的优柔寡断的老妪形象。
兵分两路打霍邑城头挂上李家的旗帜,李渊便如猛虎下山,势不可挡。八月初八,临汾郡就落入了他的手中;到了十三日,绛郡也乖乖投降。到了八月十五,李渊已经站在了黄河岸边的龙门,望着那波涛汹涌的大河,心中波涛更甚——跨过这条河,关中、长安,就如囊中取物一般。
就在这一天,刘文静和康鞘利领着五百突厥壮士,两千匹骏马,浩浩荡荡来投。李渊见状,喜上眉梢,对刘文静说:“马多兵少,正合我意,天助我也!”
然而,当李渊准备一鼓作气渡河之时,军中却响起了不同的声音。有的说,不必去碰屈突通那硬钉子,直接渡河,招降关中的义军,夺下永丰仓,把关中握在手中。李渊心中也有些偏向此计。
但更多的将领却摇头反对,他们认为,若不拔掉河东这根刺,将来渡河之后,岂不是要腹背受敌?李渊思前想后,决定先不忙渡河,而是与关中的义军取得联络。
八月十八,李渊给关中势力最大的义军首领孙华写了封招抚信。孙华也是个爽快人,六日后便渡河来投,李渊大喜,立即封他为左光禄大夫,武乡县公,兼冯翊郡太守。随后命王长谐、刘弘基等人率步骑六千,与孙华一起渡河,在西岸扎营,等待大军主力。
李渊对王长谐说:“屈突通虽然兵强马壮,但现在却不敢出战,可见他内心已乱。如果他敢来攻你,我就端了他的老巢,让他无处可逃。如果他坚守不出,你就烧了索桥,断他后路,我再从前面攻击,定叫他无处可躲。”
九月初七,屈突通果然担心腹背受敌,派桑显和率精锐骑兵夜袭王长谐。王长谐初战不利,孙华却及时赶到,大败隋军。桑显和败退,自断蒲津桥,以阻追兵。
九月初十,李渊见时机已到,便率大军围攻河东。屈突通虽是百战之将,但面对李渊的攻势,也只能坚守不出。
李渊知道,这坚城不是一时半会儿能攻下的,便想放弃河东,直接渡河入关。但裴寂等人坚决反对,说:“屈突通若不除,将来必成大患。不如先下河东,再西进。”
裴寂话音未落,李世民就反驳道:“不然。兵贵神速,我们应乘胜追击,直取长安。若逗留于此,只恐贻误战机。”
这是李渊军中第二次出现战略上的分歧。这一次,李渊决定双管齐下,兵分两路,既稳住河东,又不忘西进大计。
李渊一声令下,众将各守其位,继续围攻河东,而他自己则带着李建成、李世民,领着精兵强将,浩浩荡荡渡河入关。九月十二日,李渊的脚步刚踏入关中的土地,那些隋朝的官吏们便闻风丧胆,纷纷献城投降,好像那秋后的落叶,随风飘散。
其中,华阴县令李孝常更是识时务,献上了永丰仓,让义军的粮草物资一下子充沛起来。京兆府的各县也不甘落后,纷纷派使者前来投诚。
到了九月十六,李渊已经抵达朝邑,两天后,他便调兵遣将,命李建成、刘文静、王长谐等人驻守永丰仓,扼守潼关,以防东方的隋军援兵;同时又命李世民、长孙顺德、刘弘基等将领率军进攻泾阳、云阳、武功、盩厔等地,从北面对长安形成合围之势。
至此,长安这座帝都已经赤裸裸地展现在李渊面前,仿佛触手可及。李渊迈向帝座的道路,只剩下最后一段了。
虽然李渊进了长安并未即刻称帝,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从这一刻起,一切都已进入了倒计时。
结语李渊在这次征战中展现的军事才能,可谓淋漓尽致,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战略眼光:李渊能够准确判断形势,选择正确的进攻路线和时机。他没有盲目进攻屈突通重兵把守的河东,而是采取了更为灵活的战略,分兵两路,既围攻河东,又准备渡河入关。
灵活用兵:在军事行动中,李渊展现了高度的用兵灵活性。他能够根据敌情变化,及时调整战略,如在攻克霍邑后迅速南下,以及在关中采取分兵扼守和包抄的策略。
心理战术:李渊善于利用心理战术,如在霍邑之战中散布宋老生怯战的谣言,以及在攻城时故意宣扬敌将已被活捉的消息,以瓦解敌军士气。
激励士气:李渊注重激励士兵的士气,如在临汾郡、绛郡等地的迅速攻克,极大地鼓舞了军队的斗志。他在进入关中后,对投降的官吏给予封赏,稳定了军心。
统筹兼顾:在进攻的同时,李渊没有忽视防守,如在命李建成扼守潼关,防备东方可能出现的隋朝援军,显示了他攻防兼备的军事思想。
决断力:在军事战略上出现分歧时,李渊能够迅速做出决断,不拖延战机,如在是否渡河入关的问题上,他最终选择了双管齐下的策略。
知人善任:李渊能够根据将领的特点和能力,合理分配任务,如命李建成和李世民分别负责不同方向的军事行动,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作用。
所以说李渊不懂军事,大唐开国的军功都是李世民建立的这类说法,实在是不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