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业十三年六月十八,天儿热得跟火炉似的。突厥的大臣康鞘利,领了始毕可汗的命令,骑着快马来到了太原。他手里拿着的不仅是可汗的慰问信,还有一千匹草原战马,这可把太原的兵哥哥们乐坏了,真是刚想瞌睡就有人送上枕头。
李渊的军队刚刚成军,虽说开了晋阳宫获不小,但仍然物资匮乏,尤其缺马。看到突厥人带着马匹过来,心想这突厥人还是比较够意思的,有了这些马匹,太原军就等于在摩托化的方向上迈出了一大步。
但是,好景不长,他们很快就笑不出来了。原来,这些马儿不是白送的,康鞘利是来卖马的。
这事儿,你别说,跟咱们今天的国际局势还真有点相似。你看,世界上那些战火纷飞的地方,总有些大国在那儿搅和。他们嘴上说是为了世界和平,时不时还假装关心一下难民,给点救济粮。但实际上,他们的目的就俩:一是想在国际舞台上露个脸,二是偷偷摸摸卖军火,赚点儿外快。
政治大国嘛,往往也是军火大国,所以那些热点地区对他们来说,就是一块大肥肉。
康鞘利这回就是来卖军火的。在冷兵器的时代,突厥的战马就是最热销的军火之一。
李渊也眼馋啊,但是,这些马儿的要价可是高得吓人,全买下来得花一大笔钱。李渊当然有钱,但他却不愿意把钱都花在突厥人身上。
于是,他想了个妙招——赊账。于是呢,李渊只挑了五百匹最壮实的马,付了钱,然后对康鞘利装出一副钱袋见底的样子。他的手下一看,以为唐公手头紧,纷纷要求自己掏钱把剩下的五百匹马也买下来。
李渊笑着摆了摆手,私下里说:“突厥的马多得很,他们贪心得很,咱们买一批,他们还会再拉一批来。我只要一半,一是告诉他们我们手头紧,二是不让他们觉得我们急着要。放心吧,那五百匹我也打算买,不过不是付现钱,而是赊账。”
手下人一听这话,顿时心领神会,感情唐公这是要空手套白狼啊。
再说突厥使者康鞘利一看,只卖出了一半,心里那个急啊。难道还得把剩下的五百匹马拉回去?那不仅麻烦,回去还得被人笑话。他犹豫了好几天,最后只好同意李渊的提议,用首付五成、尾款赊账的方式,把一千匹马都留在了太原。
可把李渊乐坏了啊,因为,在他心里,压根儿没打算付这另外五百匹马的尾款。老康这人不错,可以好好处,这买卖也不错,能做!
六月底的天,热得跟蒸笼一样,李渊的大军也已经磨刀霍霍,气氛热烈得不行,准备好好南下大干一场,博个封妻萌子,从龙之功。但在出发之前,李渊得先搞定后院的火,别让突厥人和刘武周趁机抄了太原的老窝。
李渊这人心思缜密,他特意派了刘文静这个能言善辩的手下出使突厥。表面上是去求援,实际上呢,是去探探突厥人的底,看看他们葫芦里卖的什么药,顺便牵制一下刘武周。刘文静临行前,李渊还特意嘱咐他:“胡骑进中原,那是百姓的大祸。我向突厥借兵,就是怕刘武周那小子捣乱。记住了,跟突厥联手,只是做个样子,几百人就行,多了没用。”
刘文静心里明白得很——跟突厥联手,只是为了稳住他们,不是真的要靠他们。
到了突厥王庭,刘文静就给始毕可汗开出了天大的优惠条件,他说:“如果贵军帮我们进长安,土地百姓归唐公,金银财宝归你们。”这条件一出,始毕可汗乐得合不拢嘴。
这买卖划算啊!只要出几百人,就能换来长安的金银财宝,对突厥人来说,这简直是天上掉馅饼。
始毕可汗立马就派人告诉李渊,这事儿成了,他的兵也已经在路上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李渊和刘文静这是在打白条,因为长安的财富其实是属于杨广的。但这招虚张声势的效果还不错,能不能兑现先不管,反正先把人稳住再说。
后顾之忧都解决了,李渊终于可以放心大胆地南下了,这一去,又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大戏。
大业十三年七月初四,李渊任命了自己的小儿子李元吉当上了镇北将军和太原留守,把军政大权一股脑儿交给了他,让他守住了太原这个大本营。初五那天,李渊在晋阳拉起了大旗,发了个声讨隋炀帝杨广的檄文,还把这份檄文传遍了四面八方。
在檄文里,李渊骂得杨广狗血淋头,说他“装糊涂,听信小人说的坏话”,“游手好闲,用兵无度”,结果搞到“众叛亲离,天下大乱”。最后,李渊宣布自己要“牵勤王之师”,废了昏庸的杨广,立杨广的孙子、十三岁的杨侑为新帝,恢复杨坚的伟业。
同一天,李渊亲自带领三万精兵,从晋阳出发,踏上了争夺帝位的征途。到了初八,李渊到了西河郡。一到西河,李渊就做了他认为最重要的事——收买人心。
他一边安慰百姓,一边大手笔地封官。据说那天,李渊封了一千多个官,这可能是他一生中封官最多的一天。首先,他给所有七十岁以上的老人都封了散官,就是那种有名无实的荣誉官职。然后,他又不辞辛劳地给所有来找他的年轻人封官。
怎么判断他们是有才干的青年才俊,不是混饭吃的骗子呢?李渊有个办法——口询,就是亲自面试。他一边问对方有什么能耐,一边就在纸上写上相应的官职,然后这人就成官了。只要你不是傻子或哑巴,能说出你有啥本事,你就能当官。所以一天下来,西河城就多了一千多个官员。
用一千多张字条就收买了西河全城的心,李渊这招是真高明。说白了,他就是开了一千多张空头支票。要知道,那时还是隋朝的天下,李渊封的可都是隋朝的官。
不久后,义军就像一阵风似的,接连拿下了霍邑、临汾这些地盘。每到一地,李渊都使出了他的老套路。他身边的谋士们开始嘀咕了:“这么随便封官,会不会太过分了?”李渊却摇摇头,笑着说:“隋朝就是太小气,官位给得太少,才让百姓心寒。咱们何必学他们?用官职来稳人心,总比用武力要好吧?”
九百年后,西方有个叫马基雅维利的家伙也说过类似的话:“你要是想当王,那就得大方点……对于那些对你没啥用,对百姓也没啥用的东西,你大可以随便送。你送别人的,只会给你自己长脸,不会丢你的面子。”(《君主论》)看来,李渊要比马基雅维利早认识到这一点。
七月十四号那天,李渊带着他的大军来到了贾胡堡(现在的山西汾西县北)。这堡的南边五十多里,就是隋朝的虎牙郎将宋老生守着的霍邑(现在的山西霍州市)。在霍邑后头,还有隋朝的大将屈突通在黄河东边的河东郡(现在的山西永济市)严阵以待,他们两人遥相呼应。
李渊和他的儿子们,还有那些跟着他的将士们,都知道眼前这场仗不是闹着玩的。打霍邑,肯定不像之前打西河那样轻松。
所以李渊这回没急着动手。正好那几天连着下雨,对攻城不利,李渊就趁着这个机会补足了粮食,还让人从太原运来了一个月的粮草。在等雨停的这段时间里,李渊也没闲着,他仔细分析了当前的战略形势。
然后,李渊的脑子里突然冒出了一个人影……一个有可能对自己造成威胁的人。 一个在当时的割据群雄中风头最劲的人,这个就是李密。
李渊心里明白,要想顺顺当当往西边的关中去,得先稳住东边的李密这个刺头,就像他之前南下太原之前,得先稳住北边的突厥人一样。
于是,李渊就给李密写了封信试试水。他知道李密这人一向自视甚高,早就想好了怎么对付他。
果不其然,李密很快就回了封信,牛皮哄哄的。信里说:“咱虽然不是一家人,但都是姓李的,也算是同宗。我知道我自己实力不够,但承蒙大家看得起,让我当了盟主。希望你能帮我一把,咱们同心协力,赶走小杨侑,除掉老杨广,这不是挺好的事吗?”意思就是,你打你的西京,我打我的洛阳,咱们各干各的。
李密还在信里补充说:“要是想签个互不侵犯的条约,也行。你带几千人,亲自来河内郡(现在的河南沁阳市),咱们当面签。”
李渊看了信,乐开了花,李密的反应正是他想要的。他对身边的人说:“李密这小子自大得很,把自己当老大。我正要全力去关中,现在要是跟他翻脸,那不是给自己找麻烦吗?不如我表现得谦卑点,拍拍他的马屁,让他更骄傲点,帮我们守着虎牢关,拖住东都的兵,咱们好专心西征。等咱们占了关中,有了地利人和,再慢慢收拾他也不迟。”
李渊立马让温大雅回了封信,说:“现在天下大乱,得有个共主。除了你,还有谁能当?我老了,没那心思,但我很高兴能支持你,希望你能早点安定天下。你是盟主,希望你能看在咱们同宗的份上,让我在陶唐故地封个官,我就满足了。”
李密看了信,那叫一个得意,把信给将领们看,说:“连唐公都这么推崇我,看来天下很快就是我的了。”
从此,李密对李渊好感大增,两人的书信往来频繁。李渊暗自得意,就在这些书信往来中,他已经用点甜言蜜语,成功消除了一个潜在的强敌,或者说,已经把敌人变成了朋友。
真正的高手往往低调,从不吝啬给别人戴高帽。真正的政治家也往往慷慨,从不吝啬开空头支票。李渊就是这样的高手和政治家。
无论是高帽还是空头支票,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便宜。
在隋末这场群雄逐鹿的生死较量中,李密之所以早早出局,李渊之所以笑到最后,绝不是偶然。论军事能力,李唐的实力未必及得上瓦岗军;但在政治上,李密绝对玩不过政治老怪李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