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归来务农、做保洁,蜗居8平米,这个女人却活出梦想的生活

蓝橡树育儿 2025-04-28 21:19:07

在这个有点吵、有点卷的世界里,愿我们都能找到自己的节奏,不慌不忙,活出那份独一无二的“格外”精彩。

作者:蝎子号。

........................................

这年头,渴望“上岸”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了。

考公、考编、进国企、进大厂……大家仿佛遵循着一条轨道:读书、工作、结婚,去过“主流”的人生。

稍微偏离一点,哪个环节没跟上,焦虑说来就来。

日本作家吉井忍,也曾走在这条看似稳妥的路上。

她曾在中国成都留学,担任过媒体记者,出过几本书。

期间她一度去往法国南部务农,直到10年前,她回到东京,租了一间8平米的蜗居,开始全职写作。

全职写作没有稳定收入,为此她不得不去咖喱店打工,在商务楼做保洁。

这期间,吉井忍出版了中文写作的《东京本屋》、《东京八平米》,记录了她在东京非主流生活,遇到的人和事。

一句「身居八平米,坐拥全世界」,激励了许多年轻人。

最近,吉井忍的新书《格外的活法》上市。

这本书记录了她走入日本的大街小巷,采访各行各业的普通人,探访12种主流秩序外的格外的活法。

他们如何谋生?生存状态如何?非主流的生活更难吗?

吉井忍透过自己的观察鼓励大家:有人喜欢主流生活固然很好,但非主流的人,也并不是无路可走。

“格外”的不止是活法

“格外”,中文意思是规格之外。英文名 "extra-ordinary",拆开看是“extra ordinary”(特别普通),合起来又是“extraordinary”(非凡)。

一个漂亮的双关。

吉井忍说,“非常规”或者“主流之外”,不一定就等于“特别厉害”,但每个人的人生,不管是不是主流,都可以活得“十分厉害”,都可以闪闪发光。

《格外的活法》里记录了12个故事,就像打开了12扇小窗,让我们看到那些在聚光灯外,却活得有滋有味的人生——

宇田智子,曾在日本最大的连锁书店“淳久堂”工作。住在东京嘈杂高架桥旁,这种体面一度让她感到“绝望”。

后来她跳槽到冲绳,接手了一家快倒闭的二手书店,只有5.5平米,店名叫“乌拉拉”。“离开公司职员身份,我真的就一个人了”。

冲绳创业的日子过得清苦,宇田智子的儿子小时候穿的都是二手旧衣。她却说:“有人觉得给孩子用二手东西是‘穷’或‘抠门’,但我觉得这反而是一种奢侈——不是花钱的奢侈,是思考的自由。你不需要被‘必须买新的’这种观念绑架,可以更冷静地选择真正需要的东西。”

冈启辅,一个建筑师,花了整整19年,砸进心血和积蓄,在东京亲手盖了座奇特的混凝土“纯手工大厦”。

听着挺浪漫?现实骨感得很。项目几次被叫停,邻居找麻烦,开发商想插手,连老婆都离开了他。

为了这栋建筑,冈启辅已经30年没有买过新衣服了。穿着朋友赠送的衣服裤子,有时候还要自己做缝纫。早上9点开工,晚上5点手工,一点一滴的浇铸出自己的建筑。

梦想这东西,从来不便宜,背后都是硬扛下来的难。

泷泽秀一,搞笑艺人,但演艺圈不好混。

为了生活,他白天去干起了垃圾分类回收。他没觉得丢人,反而把垃圾分类的门道、工作的趣事写成书,编进段子。

白天是挥汗如雨的体力劳动者,晚上是逗乐观众的喜剧演员。两种身份在他身上,竟然活出了一种特别的和谐。

还有给独居老人送饭、拍照的摄影师;守着一家快要消失的手工豆腐店的老夫妻;帮助刑满释放人员重新生活的NPO创始人(他自己也曾是黑社会)……

这些人拐进了一条条人不多的小巷,用自己的方式,给“生活”这件事,写下了独特的定义。

所谓“格外”,不是刻意叛逆,而是诚实地听从内心,并有勇气迈出那一步。

8平米的自由:

物质减法,精神加法

吉井忍自己的人生故事,就是“格外活法”的最佳注解。

1976年出生于东京,吉井忍从小就对世界充满好奇。爸爸跑国际业务,带回的世界各地的故事像种子,在她心里发了芽。

年轻时,她也曾试图融入主流,但始终没有安定下来。

吉井忍刚来成都留学时,吉井忍20岁,中文几乎零基础。大学毕业后因为日本经济破裂,她尝试了很多工作——在台北工作几年,辗转多地担任新闻记者,又去法国南部当农民,体验清晨种菜、林中捡柴、午后咖啡馆发呆的日子。

这些年,她回到东京,定居在那间8平米小屋。直到今天她还住在那里。

吉井忍手绘四叠半蜗居的平面图

在日本,“四叠半”通常意味着“穷学生的过渡房”。甚至有个说法,单身狗至少得住25平米,才算“健康有文化”的生活。

吉井忍显然“不达标”。

她也住过郊区大房子,但大城市周边丰富的公共资源,更能满足生活所需。

8平米小屋,没冰箱,吃多少做多少;没洗衣机,去投币洗衣店;没有浴室,她就去公共浴室洗澡。频繁走出家门,让她有丰富的机会接触社会,夺回线下生活,和各式各样的人生产生对话。

8平米租金非常低,只需要少量体力劳动就能承担。省下的房租,吉井忍就去看展、听live音乐会、参加各种文化活动,享受东京这座大都市的便利。

更重要的是,她感到一种“从物质的捆绑里解脱出来的轻松感”。

这像不像前面说的开书店的宇田智子?从6600平到5.5平,从“体面”到“简单”。她们做了看似“向下”的选择,却找到了向上的内心空间。

吉井忍说:“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让自己活得尽兴,我很认同这样的信念。”

八平米装不下生活的全部,但足够安放一个丰盈自由的灵魂。

点击图片,购买本书

理想背后的粗粝现实

格外的活法更美好吗?吉井忍并不这样认为。她冷静地记录下光环下的阴影和代价。

那个花20年盖楼的建筑师冈启辅,他付出的辛苦和牺牲一般人难以想象。项目停摆、邻里矛盾、开发商介入、妻离子散……这些都是他选了这条“非主流”路后,必须硬着头皮面对的一地鸡毛。

吉井忍也说,这种生活方式绝不只有诗意。为了别人眼中那点“流动的特权”,她自己放弃了多少,冷暖自知。

她讲了个故事:在北京遇到一位二十多年的老友。年轻时是热爱自由的艺术家范儿,多年后,却进了国企上班,这个决定让她挺佩服。

她说:“他所放弃的刚好是我现在抱着死活不肯放弃的自由,我所放弃的是他现在享受的稳定、家庭和对未来的保障。若别人对我的状态真的像您说的‘无比羡慕’,恐怕那是一种误解。”

这份坦诚,是这本书最打动人的地方。它不卖廉价鸡汤,不鼓吹“逃离就好”。它只是平静地告诉你:选哪条路,都有好风景,也都有泥泞坑洼,生活本就如此。

那个开免费图书馆的前暴走族成员,结局也不是浪子回头的童话。吉井忍在后记里记录下,他又因为涉嫌案件被警方调查了。

人生充满了反复和不确定,哪有那么多一蹴而就的逆袭。

选择“格外”,不是选择了“容易”,而是选择了“不同”的难题。看见粗粝的真实,才能踏实地前行。没有一种人生全是阳光,也没有一种人生毫无价值。

在“常态”里,

找到属于自己的“格外”

读完这些“格外”的故事,我们这些过着“普通”日子的人,能从中得到什么呢?

我想,至少有这几点启发,能帮我们的心松松绑:

1. 重新定义“成功”:人生不是只有一条跑道、一个标准。

我们习惯用钱、职位、房子这些东西去衡量自己和别人,人生像场没完没了的比赛。

这本书却说,成功的样子多着呢!开一家自己喜欢的小书店是成功;在体力活里找到踏实感是成功;甚至,只是诚实地面对自己,活出自己真正想要的样子,本身就很了不起!

2. 看见“体力活”的价值:给身心找个平衡点。

吉井忍做保洁,搞笑艺人收垃圾,无论体力活还是脑力活,都是生存的一种方式。只要能实实在在地换来收入,就能找回一种脚踏实地的感觉。

有时候,身体累点,心反而松快了。

3. 拥抱不确定性:生活本来就不是设定好的程序。

无论走哪条路,意外和变数都是常态。

建筑师的项目会停,前黑帮大哥也可能“翻车”。

吉井忍说得好:“路变窄了,但还可以走。” 就算遇到困难、走了弯路,生活总有微光,总还能往前走。

冈启辅建造中的房屋,地下室底层的天花板

也许我们还不能像书里的人那样彻底换个活法。但我们可以在自己的生活里,找到精神上的“格外的活法”。

那可能是一段雷打不动的独处时间,一个让你废寝忘食的爱好,一种不人云亦云的思考方式。

重要的是向内看,找到那个能让你安放自己、感到自在的小空间。

结语

吉井忍说:“知道不同却可行的其他活法,或许能够让你在人生道路和选择上多一份自由。”

这大概就是《格外的活法》这本书,最想带给我们的东西。

它不给答案,不指路,只是温柔地、诚实地,把那些活得不太一样的人,带到你面前。

他们就像夜空里那些不太亮的星星,散落在各处,但每一颗都在按自己的轨迹,发出独特的光。

看到他们,我们或许能少一点对“主流”的执念,多一点对“不同”的理解和包容;少一点对未来的焦虑不安,多一点对当下的珍惜和往前走的勇气。

在这个有点吵、有点卷的世界里,愿我们都能找到自己的节奏,不慌不忙,活出那份独一无二的“格外”精彩。

0 阅读:6

蓝橡树育儿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