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预制菜!沪上哪所国际学校:明厨亮灶,色香味俱全?

蓝橡树育儿 2025-03-05 09:56:46

孩子的饮食健康是父母关注的重点,在国际化学校更是如此。而对孩子们来说,每天能在学校吃上营养美味的午餐,能大大提升他们的幸福感。

作者:祝无双。

........................................

在国际化学校的食堂,食品安全牵动着大家的心。因为一旦出现卫生问题,造成的负面影响不可估量。

笔者还记得在2018年,国际学校食堂的「草莽阶段」,上海就有一所国际化学校被曝使用了腐烂的番茄,过期的冷冻食品。

更令人愤怒的的是,这所学费超过12万的学校,餐标也有38元,但孩子们的餐盘中,只有2个速冻包子、一根鸭腿和半勺青菜。

一位母亲在家长会上哽咽:“我们每年给学校交十几万的学费,结果他们就让孩子每天吃着发霉食物,这比考试不及格更让人绝望。”

事后,该校校长被就地免职,食堂供应商康帕斯集团的中国区总裁也鞠躬道歉。最近正值国际学校的择校旺季,为了帮助大家深入了解国际学校的食堂标准、味道和卫生情况,给家长择校提供参考,无双就带大家走入后厨,一探究竟。国际学校食堂的经营模式1、外包国际学校的食堂每天要供应上千人用餐,用餐人群不仅横跨幼儿到高中生的年龄段,也有来自世界各国的学生,众口难调,通常学校会选择直接将食堂整个外包给供应商,学校仅需监督。然而,食堂的外包商为压缩成本,常使用竞价系统选择最低价供应商,甚至延长账期压榨中小供应。而学校对外包商监管流于形式,甚至默许食材“以次充好”。出了问题就把责任都推到外包商身上。选择外包的学校不断摸索如何避免这种弊端。Concordia上海协和国际外籍人员子女学校,为保障食品安全,选择了世界领先的食品服务公司爱玛客为供应商,配备项目专属食品安全员和校方联系沟通,严格按照国家政策和公司标准SOP执行工作。校内还有营养师根据国家推荐的中小学生每日营养摄入推荐,给不同年级学生搭配餐食,同时还细心的照顾到对特定食物成分过敏的学生。图源协和国际官网供应商的选择,每天的菜单和营养配比数据都公布在学校网站上接受来自学生和家长的共同监督,此外学校每个月还会安排一次PSO(家长会组织)家长入校试餐。

协和国际食堂中多样的餐食

星河湾双语引入区块链技术,扫描豆腐包装上的二维码,可看到大豆产地、加工时间甚至运输车辆车牌号。同时成立膳食家委会,组织家长参与到监督食堂和供餐公司招标中。

在上海美国学校,学生可以在点餐Pad上打分,累计3次差评的菜品立即下架。曾有人给“水煮西兰花”打了0分,第二天食堂就换成了蒜蓉烤西兰花。

可以看出来,国际学校为了保证食堂外包的安全,会更加慎重选择供应商,将监督权下沉给家长和学生,从食品的源头追溯再到食堂菜单,整个过程都更加透明化。2、自营还有不少学校会选择成立自己的食堂团队,以自营的形式管理食堂。学校直接控制食材采购、加工流程和卫生管理,减少外包可能带来的潜在风险。但是相对来说,运营成本随之上升,而且菜品上也难有创新。曾经就有学生吐槽:“虽然安全,但一年吃了86顿番茄炒蛋。” 一些小而精的国际学校会更加愿意选择这种方式。上海虹桥外籍人员子女学校自建校以来就一直由学校聘用专业团队自营食堂餐厅。每天采购食材,检查食材后登记上传到上海市餐饮食品安全信息追溯系统,以便于政府监管。食堂厨房全透明化,在食堂就能看到后台的设备和操作。学校还会组织家委会代表参观食堂后厨,试吃午餐,接受家委会的建议,及时调整菜品。每周更新菜单

平和双语学校自营食堂是上海首家A级食堂,使用非转基因油和有机蔬菜,食材源头可追溯,每日公示菜单。官网实时直播后厨,AI系统自动识别厨师未戴帽子的违规操作。校长每周随机抽取学生同桌吃饭,陪餐监督。

包玉刚学校强调“从农场到餐桌”的健康理念,与本地有机农场合作,通过饮食教育课程,培养学生健康饮食习惯和环保意识。食堂透明度高,定期举办家长试餐会,开放厨房参观。

上海耀中核心餐食由学校主导设计,引入智能点餐系统,家长可通过App预订特殊餐食,食堂作为“全球公民教育”场景,通过食物主题探讨可持续发展议题。

3、混合外包和自营其实各有利弊,所以有的学校就干脆取长补短,混合制模式就这样脱颖而出,混合制以截然不同的路径打破“自营与外包”的二元对立,既保障食品安全,又实现运营效率与用户体验的平衡,逐渐成为行业标杆。世外中学将基础午餐外包给全球团餐巨头索迪斯保证效率,此外学校自主运营现烤披萨、日式拉面等6个特色档口,主打差异化服务。月营收反哺食堂成本。赫贤学校则走得更远——将食堂剥离为独立餐饮公司。家长可认购股份,年度利润的30%用于改善伙食,此举让餐费下降18%,满意度提升至92%。

其实不难看出,当学校愿意让渡部分控制权,当家长从批判者转变为监督者乃至建设者,当每一口饭菜都凝聚了多方智慧时,这或许比任何监管条例都更管用。

从吃得安全到吃得满意

任重而道远

文首提到的康帕斯集团为上海40%的国际学校供餐,在被爆出食品安全问题的候,大家也发现其出口中国的冷冻预制菜成本仅2.3元/斤,经过包装后就成了15元一份的A套餐或38元一份的B套餐,再端到学生面前。

事后,在我们看到学校校长每天吃着和学生一样的饭菜,学生为自己投票选来的新菜品欢呼时,我们看到的不是商业套路,那才是教育者应有的温度。国际学校的高学费不该是资本游戏的筹码,而应是守护孩子健康的盾牌。

纵观全球的教育界,学校的食品安全一直都是保障学生健康成长、维护教育环境稳定的基石。

日本某国际学校允许家长代表佩戴执法记录仪进入中央厨房,这种看似激进的透明化,反而催生出独特的家校共育生态——妈妈们组建的"膳食研究会"既监督食材质量,又开发出融合食物与文化的课程。

芬兰的学校里,校长必须较学生提前40分钟用餐,这项制度培养出教育者对生命的敬畏。那位在听证会上质问“我们愿为北海道鲑鱼多付30元,但拒绝为‘国际认证’的霉变番茄买单”的家长,道出了千万家庭的心声。只有当学校把食堂当作课堂,把午餐当作教育的一部分,这场“天价午餐”的信任危机才能真正化解。或许正如万玮校长在食育论坛上的发言:“我们要培养的,不是能背诵《悯农》却浪费粮食的学霸,而是懂得敬畏每一粒米背后生命的完整的人。”

这才是国际化教育最该坚守的底线与尊严。毕竟,教育的本质,从来不只是脑力的角逐,更是生命的滋养。

0 阅读:0

蓝橡树育儿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