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阿拉木图到阿斯塔纳,哈萨克斯坦迁都背后的底层逻辑是三玉兹

维达说 2023-11-09 20:29:25

对不少中国人来说,建国仅有30多年历史的哈萨克斯坦是一片完全未知的国度。但是当你深入其境后才便会发现,它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单调乏味。相比中亚其他国家以及经过“颜色革命”后不稳定的乌克兰和格鲁吉亚,哈萨克斯坦就像中亚地区的“定海神针”,保持了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这与哈萨克斯坦对三玉兹利益的平衡和关系协调密不可分。

阿拉木图

小玉兹投降沙俄打开了潘多拉魔盒

上期我们解析了哈萨克民族大、中、小三个玉兹的产生原因和演变过程,后面续上讲讲三玉兹当前的矛盾内容,了解其中的底层逻辑,这对于我们看清这个中亚最大国家的动作至关重要。作为哈萨克民族相对独立发展的三个部分,三玉兹分别受七河地区、哈萨克丘陵和里海-咸海低地的不同地缘环境影响,发展出了不同的部落联盟构成和文化传统。

三玉兹在各自地域“自立为王”实际上也阻碍了哈萨克民族的统一和壮大,所以三玉兹之间时常因为草场、贸易等原因内乱不断,直到头克汗时期方才有了短暂统一,并有了《七项法典》即《头克法典》作为三玉兹共同的草原法律。但随着1718年头克汗去世,哈萨克人再次陷入分裂割据的局面。

这种分裂格局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后果,一方面是在短短数年间,准噶尔蒙古人就攻占了大玉兹和中玉兹的东部领地,所以1723年被称为哈萨克历史上的“大灾之年”;另一方面,大量大玉兹族人逃亡到西部的小玉兹地区,更加重了小玉兹的恐惧之心,于是为了寻求庇佑,小玉兹首领阿布勒海尔汗选择归顺沙俄,于是1731年小玉兹正式成为沙俄的保护国。

此举如同打开了潘多拉魔盒,沙俄自此便开启了入侵中亚的序幕。1735年沙俄派军队占据了奥里河口并建成了奥伦堡,以此为基地在小玉兹境内修建起一系列堡垒,这些堡垒成为沙俄武力进攻中亚的前沿。1738年沙俄完全兼并小玉兹,1792年中玉兹也被沙俄武力占领,成为殖民地,大玉兹是最后倒下的。

在沙俄殖民统治哈萨克期间,三玉兹被强行捏合在一起,哈萨克人在观念上对不同玉兹之间的区分有所弱化,取而代之的是对沙俄野蛮殖民统治的反抗,所以便有了1916年的哈萨克民族大起义,三玉兹团结一致反抗暴政,不过却导致近30%的哈萨克当地人被沙俄士兵所屠杀。

这种苦难冲淡了三玉兹的界限,团结相扶逐渐成为主流,同时由于沙俄在统治期间,废除了哈萨克汗国原有的汗政权、部族关系等旧式国家治理制度,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国家具有的管理体制,同时沙俄还强力推行俄语教育,限制伊斯兰教等措施,所以三玉兹的部落联盟基本消失,哈萨克民族的共同意识得到很大强化。

之后到苏联时期,哈萨克基本保持着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基调,只是随着苏联后期改革逐渐僵化,也波及到了哈萨克。首先是时任哈共第一书记的库纳耶夫时期,哈萨克正式定都大玉兹的地缘中心阿拉木图,同时还提拔很多大玉兹人担任重要领导岗位,这让原本把持着权柄的中、小玉兹颇有意见。

三玉兹的地缘博弈

要知道,小玉兹是最早进入沙俄统治的,加上最靠近莫斯科和富油气资源的缘故,所以该地一向俄化最深,很多人信仰的东正教,而不是像大玉兹的哈萨克人那样多信奉伊斯兰教,而且接受了很多俄国的石油化工产业转移,现代化工业程度比较高,所以大、小玉兹之间存在着一种文化上的矛盾,或者说是亲俄与疏俄的矛盾。

而中玉兹介于大、小玉兹之间,占据着整个哈萨克丘陵,特别是在接收了从清朝割让的部分外西北(即东哈萨克州)和俄国为同化哈萨克让出的西西伯利亚平原南部(即北哈萨克州和巴甫洛达尔州北部)后,已成为三玉兹中拥有最完整地缘板块的地区,无论是实力还是话语权都是哈萨克三部中最强的存在。

而且中玉兹在1723年后大玉兹被覆灭,小玉兹投降沙俄时,保留着哈萨克本土文化火种的便是当时阿不赉汗领导的中玉兹了。而且由于吸纳了北部俄族人聚居地,所以中玉兹不少接受西式教育的精英们把持了哈萨克早期的运作,而且由于矿产颇丰的缘故,工矿业发达,而大玉兹历来是传统农牧产业占优,所以二者存在着一种发展模式上的矛盾,这个矛盾往往披着争权的外衣。

所以为了按住一向强势的中玉兹,库纳耶夫采用结盟小玉兹的策略,形成了一种以大玉兹为主,小玉兹为辅,中玉兹被压制的正坛力量结构。在1960年至1986年这二十多年里,哈萨克族干部的选拔和任用既要看履历,还要看其出身,这个出身就是三玉兹的部族归属。不过随着小玉兹后期不愿一直做小,所以后期也出现了一个例外,那就是纳扎尔巴耶夫。

老纳虽然出生在大玉兹的阿拉木图州,但学业和仕途发展一直都在中玉兹的卡拉干达州,也正是有赖于大、小玉兹的争斗,老衲得以突出重围,最后在哈萨克斯坦独立后成为首位总统,并管理哈萨克斯坦28年之久(2019年卸任)。所以当哈萨克斯坦进入老纳时代后,尽管来自大玉兹的精英们在转型时期积累了大量财富,但由于他们构成了一个新的上流阶层,其生活已经与大玉兹普通人分离。

特别是相比拥有发达工矿业的中玉兹和拥有丰富能源的小玉兹,大玉兹传统的农牧经济使得该地精英们的根基日益衰落,所以才有了力排众议,将首都从阿拉木图迁到中玉兹的地缘中心阿斯塔纳(努尔苏丹)决断,重新确定了中玉兹在国家整治文化上的中心地位。同时随着复兴民族文化的浪潮兴起,中玉兹作为曾保留哈萨克本土文化火种的板块自然获得了新的机遇,毕竟哈萨克历史上知名的学者、艺术家等知识分子多出自中、小玉兹。

当然1994年下令迁都并不只是因为中玉兹拥有哈国最完整的地缘板块优势,还有一层原因是哈萨克内部最大的分裂风险来自于北部和西部,那里是哈萨克斯坦第二大民族、也是前宗主国的主体民族——俄族人的主要聚居地。建国初,哈国民族间关系颇为尖锐,还出现了大规模的俄族人回流俄罗斯的现象,为了稳定国家地缘结构,偏居东南一隅的阿拉木图显然不再适合作为首都。

当然为了缓解大玉兹的反对声音,阿拉木图仍将长期作为哈萨克斯坦的文化和经济中心,大部分来访的外国领导人,多数重大活动仍在阿拉木图举行。同时还通过财政倾斜,加大了对大玉兹南部落后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此举也的确获得了大玉兹人的谅解,如今大、中玉兹关系相对融洽,

颇为难得便是小玉兹,由于该地不但分布着大量俄族人,而且与俄罗斯经济联系紧密,再加上哈国为何建设新都从油气资源出口中拿走了太多的税收,在财政转移上被冷落的小玉兹便滋生了部分地区分立倾向,甚至曾有团体提出小玉兹北部并入俄国的要求。对此哈国坚决打击,同时出台各种移民政策以改变小玉兹俄哈人口比例,同时推行哈萨克语教育,调整工业布局,强化小玉兹与大、中玉兹的经济联系,边缘化俄族人。

如今随着一系列平衡协调策略的实施,三玉兹之间的矛盾基本处于正常范围,远不足以动摇国本大局。三玉兹这种因地缘环境而生,又因历史进程而强化的内部地缘结构,想要彻底和解消融绝非一时之功,但只要可知可防可控便也不必日日杞人忧天。

上期回顾:哈萨克斯坦之殇:三玉兹鼎足而立的地缘结构,成中亚定海神针的七寸

备注:本文是《中亚五国合集》的第62章原创作品,仅为一家之言,转发请注明【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及出处】,抄袭必究。另文中配图部分引自网络,如有版权私联请删。

1 阅读: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