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5日,中国营养学会组织编写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科学研究报告(2021)》(以下简称《报告》)正式发布。
中国营养学会杨月欣理事长指出,为了更好地修订《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国营养学会成立《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科学报告工作组,在2016版《食物与健康-科学证据共识》基础上,汇集近年来国内外新证据,为修订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科学依据。
中国营养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健康所所长丁钢强对《报告》主要内容进行了解读,重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我国居民膳食与营养现状。受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人口老龄化和不健康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营养健康问题。一是膳食不平衡的问题突出,成为慢性病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二是居民能量摄入和消耗控制失衡,超重肥胖成为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三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食物结构有待改善;四是婴幼儿、孕妇、老年人等重点人群营养问题应得到特殊关注;五是食物浪费问题严重。
膳食与健康研究的新证据。《报告》汇总了与主要健康风险降低相关的膳食因素,主要有:全谷物、蔬菜、水果、大豆及其制品、奶类及其制品、鱼肉、坚果、饮水(饮茶)等,证据等级均为B级;以及过多摄入可增加健康风险的膳食因素,主要有:畜肉、烟熏肉、食盐、饮酒、含糖饮料、油脂等,证据等级均为B级及以上。
长期遵循平衡膳食模式是健康长寿的重要基石。以多蔬果、多水产品、常吃奶类和大豆制品、适量谷类和肉禽类、清淡少盐为主要特点的江南地区模式,代表了东方健康膳食模式。有这些膳食特点的地区,人群发生超重肥胖、2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和脑卒中等疾病的风险较低。
世界各国膳食指南关键推荐。《报告》采用文献检索综述的方法,阐述了国内外具有代表性膳食模式和健康关系的研究结果。
提出落实合理膳食行动的政策建议。一是以循证为依据,更新膳食指导性文件;二是以问题为导向,提出精准化营养指导措施;三是以慢病预防为目标,全方位引领健康生活方式;四是以营养导向为指征,构建新型食物生产加工消费模式;五是以营养人才队伍建设为举措,宣传和践行健康中国。
《报告》聚焦我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的主要关键问题,以膳食营养和生活方式与健康的科学研究结果为证据,为膳食指南修订提供了重要参考和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