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产到户比人民公社大集体更适合我国现状,是经过反复实践证明的

历史园园丁说史 2024-06-22 15:16:25

刚解放时土改分田,就是所谓的包产到户,这种包产到户和历史上封建社会千百年来单干有本质区别。

试想历史上那个时代是全国农民平分土地,保证耕者有其田的,没有!

但每个朝代的初期,由于改朝换代人口锐减,土地不那么集中,都会有一个黄金时代,这个时代并不是采取了什么先进生产方式,甚至汉朝初期文景之治是采用的道家思想,即无为而治,即不扰民,让国民自然休养生息。

每个封建王朝存在的问题都是土地逐渐兼并,集中在地主豪强的手中。

一方面由于社会稳定人口不断增加,一方面由于土地兼并后,种植粗放,粮食总量不增加反而下降。

可能有的网友有疑问,为什么土地兼并会使国家粮食减少?

这是因为地主耕种需要雇佣长工、短工,农业投入产出比较低,所以地主的土地也是广种薄收,不会雇佣太多的人来精耕细作,因为那样会赔钱。

昨天在网络上看到一篇文章,说美国的小麦产量在400-600斤之间,远远低于我国的小麦产量,也是这个原因,因为美国人少地多,是农场化种植,这种产量水平投入产出比最高,经济效益最好。

而我们的现状人多地少,农民解放初期劳动力转移,从事其他行业的较少,都是不计劳动力成本的精耕细作 ,以便多打点粮食。

学习农业栽培技术的都知道,粮食由低产变中产,主攻方向就是加强作物生长的关键环节的田间管理,因为低产田提高产量对肥料的要求不高,所以解放初期,分到地的农民迸发出空前的积极性,保证了土地的充分利用和精细管理,粮食产量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看看历史,直到54年才开始推行互助组,然后才是初级社高级社,58年才开始人民公社,也就是说,从49年到54年,中国农业就是单干,化肥种子水利也很薄弱,不是也恢复发展的很好吗?

那时承担了三年抗美援朝供粮任务,也没有出现大集体时的三年灾害饿死人的现象农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

也正是当时农业的稳定发展,使一些人产生了冒进思想才会有后来的大食堂、大跃进和人民公社,随机出现了三年特殊困难时期。

三年特殊困难产生的原因,我这里就不多说了,当时政府总结的“三分天灾,七分人祸”!

即过高的估计了人的思想觉悟,过分的强调一大二公,随后对过于激进的政策进行调整。

1962年,中央召开了工作扩大会议。会议由刘少奇总结“大跃进”以来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决定调整农村政策,解决农村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一项由刘少奇、邓小平、陈云、邓子恢(农业农村部部长)等领导联合推出的“三自一包,四大自由”政策正式实行。

三自一包,即自由市场、自留地、自负盈亏、包产到户。激发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一定程度克服了人民公社平均主义、瞎指挥等弊端,有效地扭转了严重经济困难形势。

只是随后文化大革命中断了这种好的势头,但为八十年代国家改革开放的包产到户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话又说回来,如果六七十年代的人民公社生产队大集体,真的很好的解决了农民的吃饭问题,那么也不会出现一旦国家政策松动,各地的农民“蠢蠢欲动”,暗地里搞各种形式的包产到户的尝试的现象,众所周知的小岗村只是众多尝试者之一,而且不是最早的。

可见,包产到户和人民公社大生产队那个更适合中国农村的现状,是经过解放初、六十年代初正反两方面实践的,农业怎么干好,怎样才能使粮食产量提高,农民心中有数。

农民单干和集体,并不是谁天然就代表先进,采用什么形式,是要根据当时工农业生产实际而定,适合的才是最好的,而不是好高骛远想当然。

包产到户和当初的人民公社相比,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包产到户后,农民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采取多种形式的生产方式,可以单干也可以成立合作组织,土地可以出租,也可以托管;但人民公社大集体只是单一成产模式。

也可以说包产到户农民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农民有了自主权,而人民公社大集体农民只是被动的服从,农民的积极性得不到发挥,农民的创造性得不到施展,这也就是为什么包产到户后农村经济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0 阅读:2

历史园园丁说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