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阵阵糕花香中品味新年

不老仙 2018-01-23 12:46:26

记忆中,过年有着最独特的味道。

穿新衣、贴春联、搡年糕……

进入腊月,“年”的脚步声更加清晰,

日复一日的时光流转,

一种“年味难寻”的声音开始萦绕耳畔,

但找或不找,其实年味

一直都在我们的传统文化里。

昨天,区文广局和丰惠镇政府联合举办了

上虞区第四届年糕文化节

暨丰惠镇首届赵氏年糕文化节,

吸引了许多人携老带幼

前往美丽的西湖村,

品味属于上虞地方的传统年味。

赵大有

宁式糕点奠基者

年糕,有着“年年高”的吉祥寓意,其口感香糯柔软,一直以来都是过年时,浙江一带百姓最钟情的年味之一。

宁波“赵大有水磨年糕店”最早可追溯到清末民初,那时,宁波城内有20多家梁湖人开的“赵大有年糕店”,一度成为佳话。后寻访发现,宁波赵大有年糕的创始人赵生是丰惠镇西湖村甑底山自然村人。有着辉煌历史的西湖村赵氏一族再添一位乡贤。

非遗展演秀绝活

璀璨非遗,传承千年。上午10时,文化礼堂二楼,一场非遗精品展演暨西湖村新春文艺演出也在扁鼓舞《开门红》中拉开帷幕。上虞吹打、越剧、桌凳农具花、绍兴莲花落、狴犴龙舞等本地极具民间特色且与新年气氛相得益彰的非遗项目汇聚一堂,集中亮相,让观众酣畅淋漓地体验了一把“非遗大餐”。

近年来,在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文化部门在挖掘、普查、抢救、保护、传承非遗项目方面做出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迄今,全区共公布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合计160项,其中被列入国家级非遗项目的2项,省级12项,绍兴市级41项,区级160项。

省级非遗传承人刘雪炎和徒弟们表演“桌凳农具花"

上浦镇中学生表演狴犴龙舞改编《手狮舞》

这次活动以极具民间节庆特色的传统年糕制作和丰惠赵氏乡贤文化为切入点,除了感受传统,也是对赵氏文化的一种纪念和延续,旨在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营造祥和幸福的新春节日氛围。

打糕声声迎新年

“嘭嘭嘭噔噔噔……”木槌击打的声响有节奏地从西湖村文化礼堂中传出,远远便能闻到空气中的大米香味。

“再来几下!”在周围人的高声呼喊下,几位身着“赵大有”工作服的老师傅劲头更足了,轮流出手击打糕花。而在另一侧的老师傅的手在温水中如蜻蜓点水般一浸一拨,两相配合天衣无缝。

不一会儿,白白的糕花

在富有历史沧桑感的石臼中渐渐成型

糯米的香味清淡又迷人

近年来,手工打制年糕越来越少见,这些师傅们却依旧保持着对年糕品质的高追求,从年糕粉的选择准备,到蒸熟年糕,再到用木槌打,每个步骤都延续着传统手法,独具匠心,这样做出来的年糕既香味醇厚,又松软可口。

这边师傅们舂得热火朝天

那边围观群众早已经迫不及待

各自拿着糕花品尝起来

从热腾腾的年糕上揪下一小团,蘸上已经调好的芝麻核桃粉,恰好的甜度配合新鲜年糕的软糯,满口的满足,仿佛一年的香气和美味全都在这里了。

在大家争相品尝年糕时,几位年糕制作技艺精湛的老师傅可没闲着,他们在老人、孩子们的簇拥下细心地手工揉捏糕团,再搓成条状,大家无不被这浓郁乡土特色的活动场面深深吸引。

在制作师傅手里,不一会儿功夫

一只只动物造型的年糕工艺品

应运而生,惟妙惟肖

小孩们格外兴奋,在每个活动区域内欢快地穿梭。家中有孩子的村民拿到“小动物”后,更是高兴地合不拢嘴,活动现场满是怀旧而温馨的氛围。

百年传承齿留香

与打年糕区域相对的,就是宁波“赵大有”老字号摊位,现场展销年糕、糕点等各式各类产品,供村民群众挑选。“赵大有”创始于清同治年间1862至1873年,距今已拥有150年历史。进入新世纪后,“赵大有”被评为浙江老字号。

宁式糕点选料讲究、加工精细

具有以酥为主,酥、软、脆分明的特点

礼堂一侧的一排展板,静静讲述着千年孝媳赵五娘、西湖村赵氏一门三代五进士的故事及“赵大有”与上虞丰惠镇深厚的渊源,体现了蕴含在其中的孝德文化、乡贤文化和村落文化。此外,其余的四十余块展板展示了上虞区的非遗文化及其挖掘、研究、传承与保护的成果。

无论传说或是故事,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的真诚、对生存的呵护,和对磨难的抗争、对美好的向往,虽然无声,但撼人心魄。

墨香四溢送春联

本次活动还邀请了本地的书法家现场挥毫泼墨,村民们能免费领取新春对联。“岁月逢春春似锦,祥瑞添福福满门……”一张张还带着油墨香的春联铺满桌面,满满都是过年的气息。

从全家总动员看老师傅搡年糕、尝年糕、捏年糕,看非遗展览,再到逛年货展销会,免费得春联,年味十足的节目让大伙儿直呼过瘾。或许,这就是“上虞年俗,非遗味道”吧。

年味,

是全家团圆的喜乐气氛,

是晚辈敬长辈的那一杯酒,

是亲朋好友间真挚的一句句祝福……

年味,一直都在我们的生活里,

在悠久、灿烂又充满智慧的传统文化里,

从未远离。

0 阅读:0

不老仙

简介:发布各种类型优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