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无法突破的鸿沟竟藏在人体内?中华古文明早已给出终极答案

宇程 2025-03-09 16:52:52

人脑,是一种尚未得到全面认识的未知之谜,在这种情况下,模仿大脑神经网络创造的人工智能,永远不可能达到AGI的水平,人类要想创造出真正的AGI,只有先突破对大脑意识本身的认识才能实现。

人类研究与发展人工智能(AI)的过程,其实也是人类进一步深入认识自身的过程。

从ChatGPT到DeepSeek,这些模仿人类大脑神经网络创造出来的AI工具,从根本上来说,存在着一道AI无法超越人类思维能力的鸿沟,那就是:

AI的智能永远局限在“数据”的茧房中,因此,AI明显缺乏真正的创造力。

这是AI→AGI无法跨越的鸿沟。

而这一现象,其实也反过来告诉了我们一个事实:

AI所模仿的人类肉体大脑中的神经网络,在人类文明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中,并不是推进文明进步的“源泉”。

换言之,人类的肉体大脑,并不提供创造力。

于是,就产生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

既然人类的创造力来自于肉体大脑以外,那么,创造力的源头到底存在于哪里呢?

在“现代科学”的范畴内,根本无法回答这个问题,因为“现代科学”对于人类的创造力这一类思维能力的认识,已经早早地被局限在了人类的肉体大脑上。

而AI的出现,已经可以大概率地证明,通过这条路去研究高级的“类人智能”,是根本走不通的。

真正能够让人类找到彻底揭示“人类创造力”以及“人类高端思考能力”内在机理的路径,只有依靠“中华原生文化”中的最原始的古汉字。

一、古汉字的起源

古汉字在女娲伏羲时期被创造出来的时候,并不是常规字义的文字,而是:

一种用来记载人处在“重叠结构世界”的“重叠结构人体”中,进行“心智系统转换”的图示。

二、“重叠结构世界”与“重叠结构人体”

在女娲伏羲时期,中华先贤所认识到的“完整的世界”,是由两个物理属性完全不同的真实世界重叠而成的。

1965年在新疆阿斯塔纳出土的《伏羲女娲图》中,雄蛇身代表的是“显性世界”,雌蛇身代表的是“隐性世界”。

二蛇相互缠绕,代表二者的“重叠”关系,二尾相交,代表二者的“连通”关系。

既然完整的世界是“重叠结构世界”,那么,存在于其中的人,自然也是“重叠结构人体”,既有“显性人体”,又有“隐性人体”。

三、“重叠结构人体”及其中的“意识体”分析

完整的人体是“重叠结构人体”,但是,其中产生意识的元素却有“四层”。

我们先从静止的关系来看。

能够产生意识的有三层元素:

第一层元素,是“显性人体”上的大脑“意识设定”;

第二层元素,是“隐性人体”中的“意识设定”;

第三层元素,是隐含在“隐性人体”内,某一个“真正的我”的意识。

这三层元素,第一层、第二层的“意识设定”,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是某种意识,而是为了承载“真正的我”而设定的某种“智驾式”的智能。

其中,第一层的“意识设定”思维能力是最低的。

目前人工智能模仿的神经网络,就是第一层元素的载体——“显性人体”大脑的神经网络。

第三层元素,是隐含在“隐性人体”内的“真正的我”的意识。

上述三层元素都是静止的,不能在人体内自由移动的。

我们再从动态的关系来看。

在“重叠结构人体”中,还有一层元素是可以在上述这三层元素间来回移动的。

这个能在“重叠结构人体”中移动的元素,是人类产生意识体验的灵魂与核心,我们把这个核心称为“感知的主体”。

当“感知的主体”冲到“显性人体”的时候,“显性人体”上的“意识设定”就被激活了,人在平时所能感受到的意识体验,主要就是“感知的主体”激活了“显性人体意识设定”以后所产生的。

当“感知的主体”退回到“隐性人体”以后,“隐性人体”的“意识设定”也会被激活,而“显性人体”上的“意识设定”就会停止运行。

“隐性人体意识设定”主要负责人的“纯理性思维”,所以,当人在进行一种很宁静的深度思考时,与平时的意识体验是完全不同的,很多人都感受不到平时所能感受到的时间,好像停止在某一空间中一样。

当“感知的主体”回归到“真正的我”这里以后,“真正的我”的意识,也会被激发出来,而“显性人体”与“隐性人体”的“意识设定”都会停止运行。

但是,“感知的主体”从摆脱“显性人体意识设定”到回归到“真正的我”那里,是一个比较长的路途,在这条路上回归的过程中,“感知的主体”本身也会形成一种意识体验。

让人类文明进步的创造力,就是“感知的主体”在摆脱了“显性人体”与“隐性人体”的“意识设定”以后产生的。

四、推进人类文明进步的创造力产生的机理概述

“显性人体意识设定”与“隐性人体意识设定”在发挥作用的时候,人在意识体验中可以很明显地感觉到:

思维是一种“语言”的过程。

而当“感知的主体”摆脱了“隐性人体意识设定”以后,“感知的主体”所产生的意识体验,是这样一种情景:

在“意识空间”中看“意识影像”。

这种情景,是“非语言”的。

这种在“意识空间”中所看到的“意识影像”,是一种先于“显性世界”中的现象而产生的真实影像。

所谓的创造力,并非无中生有的创造,而是看到了这种“意识空间”中的“意识影像”以后,把这种“意识影像”展现出来,这就是创造。

五、人类创造力实例概览

纵观人类文明,但凡能达到“创造”这一层级的社会实践,都是一些在不同领域的实践中,依靠天赋起作用的人,下意识地让“感知的主体”摆脱了“显性人体”与“隐性人体”的“意识设定”后,在“意识空间”中看到了某些“意识影像”。

其中,最为著名的代表,就是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的研究,完全摆脱了对“显性世界”中的现象的观察,他的发现,全部是在他的“意识空间”中对“意识影像”进行观察而获得的。

与爱因斯坦相似的例子还有很多,从古至今都有,比如老子、庄子、孔子、王阳明、柏拉图、达芬奇、特斯拉、胡塞尔……

小结

人工智能如果想走到它的终极目标AGI,必需突破对“显性人体”上大脑神经网络认识的局限,认识到“重叠结构人体”,并认识到“重叠结构人体”中的“感知的主体”、“意识空间”、“意识影像”,只有这样,人工智能才能走向AGI。

如果说人工智能永远只能局限在“显性世界”内发挥作用,那么,这对人类来说,将是一个好消息,因为在“隐性世界”这个领域,只有人才能进入,人工智能将永远会被局限在“显性世界”中,成为探索“隐性世界”的人的供养者。

而当人类把“隐性世界”探索明白了以后,也许会形成类似外星科技那样的“高维人工智能”。

在女娲伏羲时期创造的最早文字,其“本源字义”已经被破译出来,这是专门用来记载人在“重叠结构世界”中如何进行“心智系统转换”的图示,详情请看专题视频,发布在心智玩家的专栏《“黄帝密文”识字班》。

马王堆《帛书·老子》中用“本源字义”记载的“心智系统转换”方法详情,发布在专栏《解放“道德真经”》。

《老子》上古本《郭店楚简·老子(甲本)》中用“本源字义”记载的“心智系统转换”方法,完整上传于专栏《黄帝老子真经》。

而《大学》、《中庸》、《论语》中用“本源字义”记载的由孔子实践和总结的独特“心智系统转换”方法,非常适合现代人从基础到进阶一步步练习“心智系统转换”,详情发布于专栏《向孔子学功夫》。

真正复兴中华原生文化,让中华文明走向世界,需要心智玩家的读者共同参与:共同学习“心智系统转换”,在自己的生活中应用“心智系统转换”,成为中华文明复兴的最早实践者与分享者。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