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湖骨笛暗藏玄机!“吃喝玩乐”竟能开启中华文明终极智慧

宇程 2025-03-13 16:53:06

目前我们对自己文化的研究,其实还处在一个很初级的阶段,需要进一步完善,那么,完整的研究是什么样?应该从创世神话、早期文化的起源,到成熟的传统文化,三部分组成,汉字“本源字义”被破译以后,我们已经可以对中华文明进行这三部分的完整研究。

我们用汉字“本源字义”对原本是个大概念的“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剖析、梳理以后,发现可考据的中国历史可分为两大阶段:

第一阶段,是起源于女娲伏羲时期,一直到周朝结束,这一阶段的中国文化属于“中华原生文化”;

第二阶段,是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开始,一直到清朝灭亡,这一阶段的中国文化属于“中华传统文化”。

这两大阶段的文化,内核是完全一致的,但是在表象上却截然不同。

在“中华原生文化”阶段,主要使用的字义,是汉字的“本源字义”,其传承的内容包含非常清晰的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关于“重叠结构世界”的认识;

第二部分,是在“重叠结构世界”中,同样是“重叠结构”的人体内,进行的“心智系统转换”练习。

在“中华传统文化”阶段,汉字的“常规字义”开始占据主导地位,“本源字义”基本消失,这样带来的结果是:

人对“重叠结构世界”的认识以及“心智系统转换”练习的普及脉络,就被打断了,只能依靠历朝历代一些特别有“内在感知能力”天赋的人,对上古典籍进行揣摩以后,所形成的一系列见解。

这样的“依靠天才”式的传承,带来的问题是:

“中华原生文化”时期的文脉,在传统文化时期中只是没有纵向的断续,但是在横向的社会面上的普及,却是大大减弱了。

不客气地说,在“中华传统文化”时期中的历代名人,用汉字“常规字义”对“中华原生文化”时期的经典进行解读,读出来的内涵与经典的本义完全不同。

所以,从大历史观的角度来看,对汉字“本源字义”的发现,让我们重新有机会恢复中国历史最早起源的女娲伏羲时期一直到周朝结束,这一阶段“中华原生文化”的真正内涵。

这样,中国历史就有了:从其早期发端一直到现代的完整面貌。

从学术范畴来看,以我们目前对“中华原生文化”时期的底层逻辑的认识,已经可以进入“创世神话学”的范畴,对比中国文化起源更早的创世神话进行研究。

进行这样的研究,就可以完成从“创世神话”、“中华原生文化”,再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完整研究体系。

我们在“中华原生文化”的两个核心内容“重叠结构世界”以及“心智系统转换”的基础上,反推中国文化的创世逻辑:

中国的老天爷,在创造这个世界时所造就的天地万物,都是为了让人能够认识到“重叠结构世界”。

比如,雌雄双蛇交尾时的形态,贝壳、山谷、河流的形态,都可以用来让人认识“重叠结构世界”,而所有动物的身体构造,也都可以被用来认识“重叠结构人体”。

就以怀孕的母牛为例,母牛的身体代表的是“显性人体”,牛体的内腔代表着“隐性人体”,子宫内的小牛就代表着承载在“隐性人体”内的“真正的我”,而产道代表着连接“显性人体”与“隐性人体”的那条通道。

因此,在《道德经》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玄牝”,讲的就是“重叠结构人体”的这个结构。

而且,还用一头象来隐喻“心智系统转换”练习的三大基本功,详细内容请点击链接阅读前文。

中国的老天爷,创造了一个让人能够全面认识“重叠结构世界”的生存环境。

看到这里,大家是不是感觉到了中国老天爷创世的奇思妙想?

把一切创世的奇思妙想都融入了大自然中。

更有意思的是,中国神话传说中创造中国人的女娲娘娘,她所创造的人体更为精妙:

承载在“重叠结构人体”中的“内在生命”,可以通过“显性人体”上的感觉器官,去全方位地感知“显性世界”中万物表象背后的内在涵义,及其关联。

比如,对于在丘陵中乱跑的野猪,与山溪、山岭这些景象,“内在生命”就能创造性地认识到:堵死有山溪的山岭,把在丘陵中乱跑的野猪赶入其中,这样就可以很轻易地获得大量肉食来源,从此,野猪就开始了驯化成为家猪的生命历程。

人的“内在生命”感受到了大自然中“声”与“音”的差别以后,就用捕获的丹顶鹤的尺骨,标记出了相应的音阶。

在一根动物的尺骨上,标出完整的七音阶,让现代人来做,都是很难做到的,但是,在上古时期的人,因为懂得让“内在生命”去“感知”,就能够很清晰地标注出七音阶。

七音阶骨笛、家猪养殖,在距今9000-7500年的贾湖遗址考古中,就已经被发现。

所以,我们可以推测女娲娘娘的造人逻辑:

人在社会实践过程中,“重叠结构人体”中的“内在生命”在感知“显性人体的感官对显性世界所产生的感觉”的这个过程,其实质就是在进行“心智系统转换”。

当“内在生命”不发挥作用、纯粹依靠“显性人体”感官的感觉,来主导社会实践的时候,人类的“生存意识”是动物性的,在一种缺少变化的生活模式中,世世代代重复生活。

反观现代生活中的人,有多少人没有在这种动物性的“生存意识”下生活?绝大多数人的“生存意识”的本质不是在重复地相互模仿?

现代人生存的社会环境,在不断进步,但是,人本身的“生存意识”水平是非常低的,完全是动物性的。

而一旦“内在生命”发挥作用以后,就能“感知”到显性事物的内在意义,以及与其他事物内在意义之间的关联,这样,属于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与文明就产生了。

从这个视角去看,中国人的生活、学习、工作的方方面面,本身都可以进行“心智系统转换”练习。

更简单一点说,中国人的“吃喝玩乐”本身,都可以进行“心智系统转换”。

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其实已经发现了这一逻辑:

讲究吃喝、欣赏音乐、驾车、射箭、注重穿着、社会礼仪,在孔子眼里看来,都是在进行“心智系统转换”练习。

通过上面简要的分析,就可以发现,中国从创世神话,到女娲伏羲,到黄帝、老子、孔子,一直到现代,其内核就是对“重叠结构世界”的认识以及“心智系统转换”练习,而这一切,都融入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

简单地说就是:

用“内在感知”去生活,用“内在感知”去学习,用“内在感知”去工作,用“内在感知”去吃喝玩乐,就已经是在进行“心智系统转换”练习。

中华大地上原生文字的“本源字义”已经被破译出来,这是专门用来记载人在“重叠结构世界”中如何进行“心智系统转换”的图示,详情请看专题视频,发布在心智玩家的专栏《“黄帝密文”识字班》。

马王堆《帛书·老子》中用“本源字义”记载的“心智系统转换”方法详情,发布在专栏《解放“道德真经”》。

《老子》上古本《郭店楚简·老子(甲本)》中用“本源字义”记载的“心智系统转换”方法,完整上传于专栏《黄帝老子真经》。

而《大学》、《中庸》、《论语》中用“本源字义”记载的由孔子实践和总结的独特“心智系统转换”方法,非常适合现代人从基础到进阶一步步练习“心智系统转换”,详情发布于专栏《向孔子学功夫》。

真正复兴中华原生文化,让中华文明走向世界,需要心智玩家的读者共同参与:共同学习“心智系统转换”,在自己的生活中应用“心智系统转换”,成为中华文明复兴的最早实践者与分享者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