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档综艺频上热搜,重要的是这综艺还是为演员们增加“丑闻”的。
嗯,说的就是《无限超越班》。
第一季豆瓣只有3.5分的作品,第二季何德何能享受这泼天的热度呢?
金句太多?整顿演艺圈?复现影视神场面?让208W们直面挫折?
但最吸引的是「点评演员」。
凭什么这类“表演比赛”综艺的竞品那么多,部部上架都自带流量呢?
他让观众有“评价”演员的机会。
门槛很多人忘了一个事实:当演员是要专业技能的。
就算是现在天天说内娱乌烟瘴气,但大部分演员都是科班出身。
那么导致大众“健忘”的原因是什么呢?
是因为这高收入行业,门槛好像变低了。
长得好看的入场,有名气的来跨圈,有背景的轻松捞钱;
甚至对于很多“科班”来说,毕业前的那场舞台表演,已经是他们演艺路上“最小的舞台”了。
逐梦演艺圈的成本变低,评价演艺圈的门槛也在下滑。
你甚至不用看过影视作品,只需要打字“纯路人,我觉得...”就能轻松表达观点。
数以万计的分析内容,本质在弱化舆论对演员的约束性。
在这过程里,专业逐渐变得不再重要,流量是王,资源是王,甚至八卦才是王中王。
大V们唱好唱衰,跟评还是反对的影响力其实已经不大了。
而市场方面,回报率才是大头,成品真不值得被停留。
大家都像是流水线的一环,看似都参与了,实际只有包装最关键。
痛点大家都知道的有的人演技不行,可大家好像又都没得选。
节目打着这痛点,还跟你制造反差,请“专业人士”当嘴替,热度自然也上去了。
很多人说这就是蓝台的一贯套路,找噱头,蹭流量整的综艺效果。
不可否认节目很多锐评都过于主观,甚至有不少“踩一捧一”的现象。
但论迹不论心,这年头想做好一档节目,没剧本是不现实的,更何况节目也为观众表达了一个立场:
一个演员如果连演员该做的事都没做好,那真不值得被追捧。
借一个“类官方”的形式去评价“演技”,其实也在促进观众重视这个话题。
演技是伴随演员就诞生的话题。
可能因为太久了,它变得老生常谈,大家反而不太在乎了,开始更关注票房、延伸故事等;
就在大家习惯「演技烂点没关系,起码它养眼」的背景下,重新有人宣传「演技比噱头更重要」时,我觉得就是这个综艺能火的原因。
能被评价的演技,才叫演员的骄傲。
反省在节目里,曾志伟说过:以前拍电影的看不起拍电视剧的,拍电视剧的看不起拍网大的...
演员语境里,似乎也存在一条鄙视链,一线看不起二线,实力派看不起偶像派。
翻看近年有观众缘的演员,几乎都与“演技”有挂钩;
老戏骨们维持着自己的实力,新演员们努力往戏路广进军。
但「形」像就真的代表「意」像了吗?
就像戏內导师的“指点”一样,为什么同样的剧本,不同演员呈现的状态会区别那么大呢?
借这个机会,我们也有机会重新审视演员的意义。
演员对于作品不仅仅应该是表演者,更应该是创作者;
如果只会台词和走位,那这个行业早该被特效所替代。
对情绪的把控,对语态调整,甚至是对故事的理解,都是区分职业与专业的因素。
以前阵子《猎冰》举例,这部片不管是剧情,场景,甚至故事框架都算不上优秀,那为何能引起热议呢?
除了因为演员的热度,更多是关于演员演技的探讨;
尤其是姚安娜和张颂文的对比,前者表现了一个“努力的演员”,后者完成了一个“优秀的演员”。
一个出戏的演员能毁掉好故事,一个表演杰出的演员却能拖住作品的下限。
观众渴望评价演员的机会,但同时也希望评价重新唤醒演员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