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3 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访华,在热河见到乾隆皇帝。当时,英国使团呈上英国国王信件,期望开启两国商贸,然而乾隆的回信拒绝了英国的通商要求,这封回信如今珍藏在大英博物馆,见证着那段历史。
18世纪末期,欧洲各国在科技、工业和军事等各个领域飞速发展,英国尤为强盛。工业革命的浪潮席卷了这个岛国,使其成为世界领先的工业大国。与此同时,中国在乾隆的统治下进入了一个封闭自足、自视甚高的时代。作为大清王朝的皇帝,乾隆推行闭关锁国政策,外交交流十分有限,甚至在处理对外关系时,往往带有不屑一顾的态度。
1792年,英国国王决定派出马戛尔尼使团前往中国,这次出行不仅准备了多年,并且选用了英国最为先进的科技产品作为礼物,包括纺棉机、织布机和各式精美的西洋表。这些礼物不仅寓意友好,更显示英国希望与清朝建立商贸联系的强烈愿望。使团还带来了装有64门大炮的军舰狮子号以展示强大军事实力,意图让清朝官员看到英国庞大的力量。
使团在经历航海长途后终于到达中国,他们在清朝官员的接待下,依次经过各港口,受到盛大但冷漠的欢迎。乾隆授意下的重礼形式更多是为了显示天朝上国的威仪。到达热河避暑山庄时,乾隆皇帝还在批示中称英国为“蛮夷小国”,以冷漠而自大的态度预示了接下来英国使团不顺利的命运。
会见当日,按照清朝礼节,外使需行三跪九叩之礼,但马戛尔尼表示无法接受。最终,他选择了单膝下跪以展示尊重。在刺眼的宫灯映衬下,马戛尔尼将英国国王的信件递交给了乾隆。然而,乾隆稍作宴请后返回,这给西方使团留下了颇为傲慢和排外的印象。
使团在中国的所见所闻更是加深了他们的失望。在长途跋涉的过程中,他们观察了中国百姓的生活状况,发现与此前想象的大相径庭。原本以为繁荣富足的中国,实际上百姓生活清苦,社会腐败现象已经渗透到各个层面。与英格兰盛行的技术革命相比,清朝的军队、科技和经济体系都显露出巨大的落后。
在皇宫内部,乾隆对来自英国的精美礼物兴致勃勃,但对那些能真正提高国计民生的科技产品却显得漠不关心。这种心态在他给英国国王的回信中表露无遗。乾隆在信中明确表示拒绝英国的通商要求,他自信地说道:“英国有的我天朝有,英国没有的我天朝也有。”这封信不仅展现了乾隆的自大,还传递了当时清朝对外界科技和文明的蔑视。
尽管乾隆对英国和其他西方国家的使团采取了强硬拒绝的态度,但英国并未因此放弃。马戛尔尼使团的探求使得英国对清朝的实际情况有了更深的了解,他们看到了清朝表面繁华下的实质性衰败。这次访问的失败,正是后来英国加强对华贸易和最终发动鸦片战争的一部分原因,从此揭开了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序幕。
唉!小农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