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卯平:再论西夏时期水月观音与《取经图》组合的自我指涉

陆逊看历史 2023-07-04 12:36:05

2022年8月14日10:00,北京外国语大学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副教授何卯平应邀主讲学术讲座:再论西夏时期水月观音与《取经图》组合的自我指涉。本次讲座为“第23期视觉文化与历史”,由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中国宗教与审美研究中心李翎教授主办,邯郸市悉昙佛教文献整理保护研究院、古美今塾庭赞助。主持人与评议人均为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李翎教授。

讲座伊始,李翎教授向大家介绍了何卯平老师的研究方向和学术经历,以及关于现存《取经图》的分布情况等,引出何卯平老师介绍关于西夏时期水月观音与《取经图》组合的最新研究成果。

接下来何老师向大家介绍她的最新研究,以东千佛洞第2窟南壁西侧水月观音图,以及东千佛洞北壁西侧水月观音图中两组人物形象,一出一回这样的程序解读西夏时期其他水月观音和《取经图》的关系。第一部分

介绍西夏《取经图》图像的组合

一、西夏时期《取经图》与水月观音的组合,有榆林窟第2窟西壁门南与榆林窟第2窟西壁门北上的两幅图像,有东千佛洞第2窟南壁西侧水月观音图与东千佛洞北壁西侧水月观音图这两幅图像,还有酒泉文殊山后山古佛洞前壁门上的两幅图像。二、西夏时期《取经图》图像的其他组合有榆林窟第3窟主室西壁门南的普贤变,榆林窟第3窟的十一面千手千眼观音,榆林窟第3窟主室西壁门北的文殊变。其中榆林窟第3窟主室西壁门北的文殊变中由于墙面损毁,细节太少研究成果还不能确认,但是有学者认为用泥糊住的漏出来的遗迹是《取经图》中某一个人物的形象,何老师也持这种观点。这五组《取经图》都是绘制在瓜州境内西夏的洞窟中。第二部分

通过学术回顾看《取经图》与观音图像的关系

一、单纯从有关《取经图》的文本来看,由于是玄奘取经,所以与玄奘有很大的关系,而玄奘与观音的关系是因为玄奘的《大唐西域记》,其中记载有“布呾洛迦山”、“观自在菩萨往来游舍,其有愿见菩萨者,不顾身命,厉水登山,忘其艰险……”其中“观自在菩萨往来游舍”,是对水月观音的真实写照。通过李翎教授在早年的文章《水月观音与藏传佛教观音像之关系》其中将水月观音与玄奘联系起来,和敦煌研究院的学者王惠民的《敦煌水月观音像》中指出“水月观音属于千手千眼观音的一种。”我们还需了解行者形象与西夏民族是有关系的,通过何卯平老师自己的研究阐释了这种渊源。此外还有学者认为行者的形象来源为石磐陀。以上这些是可以把《取经图》和观音的图像联系在一起的环节。二、何老师向我们大家展示了水月观音图像中出现的其他人物、形象。其中图中红色字体标注的是迄今为止仍有争议的形象,并且何老师利用图片资料向大家展示介绍了这些人物和形象。

何老师对水月观音图像中出现的其他人物、形象的总结

第三部分

相关人物形象的再辨识

到了讲座的第三部分,就是讲座的重点了。何老师首先将人物辨识出来,然后再说他们之间的关系。何老师再辨识了东千佛洞第2窟南壁西侧水月观音图,以及东千佛洞北壁西侧水月观音图中的人物形象。再辨识的过程中,何老师根据细读这两幅水月观音图、其细节图、一些图像资料和历代记载进行辨识,从两方面进行再辨识的分析:一、所谓判官、阎罗与鬼卒根据南宋时期陆信忠的《十王图》、北宋时期《佛说十王经》(绘卷)等提出自己的观点:判官不可能在没有十王的前提下单独出现在阴曹地府之外,阎罗王在宋代以后也很少单独绘制,论证了东千佛洞第二窟水月观音图中所谓的判官或阎罗形象实际上是钟馗。

东千佛洞第二窟北壁西侧水月观音图

何老师接下来根据敦煌的卷宗和之前学者对于钟馗的研究,向大家讲述这幅图像中的形象实则是钟馗祛疠这种观点,进行了进一步阐述。从图中细节和有关白泽的图像资料以及历代有关“白泽”的记载一一举证,最终得出图中形象是钟馗与鬼卒,图中鬼卒手擎旌旗应为“白泽旗”,所绘“白泽”,是敦煌文献P.2682(法藏)《白泽精恠图》中记载之“白泽”,一种知鬼通鬼的瑞兽。

二、所谓大梵王和侍女据卢肇《唐逸史》记载,最早的钟馗形象是吴道子画出来的,与钟馗有关的人物是唐明皇。何老师因此提出画面中与钟馗形象出现在一起的形象非富即贵,且是大富大贵,认为是西夏王。当初张宝玺学者和宁强教授都认为是西夏王,其中宁强教授是根据榆林窟29窟中供养人形象之一的身份来旁证他是西夏王的。并且何老师根据图中细节和人物形象微妙的表情继续举证,指出经幢(即镇妖塔)、经幡之间是有区别的。在经过一系列论证得出小结,其中王者形象并非大梵王或龙王,而是西夏王;此画面应含有西夏王朝与中原比肩之意;侍女端持之物为经幢,此处经幢功能为镇妖驱邪疠,并非是此前认知中具有引路功能的经幡。

东千佛洞第2窟南壁西侧水月观音图局部

第四部分

进阶思考

一、首先在这个环节何老师指出可以肯定的是图像中人物形象开启了一个驱邪(疠)镇妖的仪式,说明主人公身染重疾或经历死亡,或以最隆重的驱魔(病、邪)仪式或开启了一个净土往生仪式(仪轨)。何老师更加赞同是图中形象开启了一个往生净土仪式(仪轨)。二、根据东千佛洞第2窟南壁西侧水月观音图,以及东千佛洞北壁西侧水月观音图中两组观音,图像中何老师分析“来——去”的路径,“来——去”都加入了“带有头光”的取经一行人马,说明取经者曾“厉水登山”瞻仰过观音大士(布呾洛迦山);取经者到达过净土,熟知路线,并且复归;历经千难万险,每次都化险为夷是得观音相助。三、通俗讲水月观音即背书,是因为水月观音不仅有渡劫(驱邪、救苦难)的职能,更重要的是水月观音鉴拔亡魂的职能。水月观音的形象类似地藏形象出现在“十王信仰”中。何老师最后总结了以下内容:至此,西夏时期的几组水月观音图内出现的特殊人物形象基本可以定性为供养人(往生者)。以供养人的往生诉求为目的,形成了一条在生前最后一刻以特定仪式开启执行、以水月观音荐拔亡魂助其渡劫、并由取经者引路、最终将往生者送往净土的全过程,是西夏水月观音与取经图组合图式的功能之所在。西夏时期水月观音与《取经图》及往生者的组合,是最朴素归真的世俗信众的往生诉求。它以每个信仰空间中出现2组水月观音的对称布局来展示一种往生仪轨过程的开启与执行,这种对称组合形成了西夏时代独一无二的净土信仰模式中的一环,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在这条往生之路上,水月观音的功能与职责只是在途或者过程中伴行,绝非终点。所有往生者最终抵达的彼岸是西方净土世界,这是西夏净土信仰中坚不可摧的目的地与结局。何老师指出关于宋金石窟的考察报告,割裂了整体石窟的空间布局,并且《取经图》人物形象的增加(并非只有一僧一行者一马)或者往生人物的缺乏,都从某种程度上增加了其研究难度,导致宋金石窟非常多数量的水月观音与《取经图》组合研究还只停步在与瓜州石窟时代早晚比较之论。此外何老师提出一个值得重新考量的问题:我们需要将瓜州石窟中这些有明确功能性描述的石窟重新进行时代上的再确认。嘉宾评议与提问环节在评议阶段,李翎教授首先感谢了何卯平老师带来的精彩讲座,肯定了何老师的研究是非常规范和严谨的。并借此机会向自己的学生指出在这次讲座中应该学习到的几点,注意知识版权问题,图的标注,和引用的学者观点须注意规范性。另外,李翎教授指出在研究图像时,要细读,注意细节,注意图像程序,不要被之前的结论所困扰,尊重自己的判断和发现。在提问环节,有听众提出了自己的问题以及一些观点,何老师回答了问题并且认为这位听众的观点很有意思,就听众观点如“图中表现出的是连环画的功能”上与听众进行讨论。讲座尾声,主持人李翎教授与何卯平老师进行探讨,李翎教授首先肯定了何老师精彩演讲,并且以美国学者那体慧推测的《心经》是玄奘撰写的观点,向何老师提供了一个思路。最后李翎教授再次感谢何卯平老师做得精彩的图像学的演讲表示感谢。至此,本场讲座圆满结束。

李翎老师发言

主讲人简介:

何卯平,北京外国语大学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副教授。博士毕业于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专业敦煌学;硕士毕业于日本九州大学人文科学府艺术史系,专业艺术史。研究方向为敦煌学、丝绸之路佛教艺术、西夏佛教艺术、宋元佛画、美术考古、中国美术史等。在《敦煌学辑刊》、《敦煌研究》、《世界宗教研究》、《宗教学研究》、《美术》、《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等期刊杂志发表多篇文章,并有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转载。

评议人简介:

李翎,辽宁大连人,鲁迅美术学院装潢设计系、史论系毕业,获学士和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1998年破格晋升副教授。1999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师从金维诺教授攻读博士学位。2002年博士毕业,进入中国国家博物馆工作,为研究馆员。2018年转入四川大学,现为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13年至2014年为以色列国家高级研究院特邀合作教授,2017-2018,印度尼赫鲁大学高级研究院研究员。出版专著(包括合著)、译著18部,发表论文114篇,主持国家社科课题《8-12世纪川滇与吴哥文化交流研究》,研究方向为佛教艺术史。

0 阅读:26

陆逊看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