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苏中地区的新四军对国民党顽固派进行的反击战役,黄桥战役奠定了苏北抗日根据地的坚实基础,打开了华中抗战的新局面,意义十分重大。
作为这次战役的指挥员,粟裕亲眼目睹了新四军将士们为保卫苏中抗日根据地,而作战的英勇身影。其中,就包括了陶勇。

1940年6月,按照中共中央的指示,组建了新四军苏北指挥部,陈毅和粟裕分别担任了正、副指挥。
7月,根据上级的决定,新四军苏皖支队和江都独立团、陈玉生起义部队改编为新四军苏北指挥部第3纵队,任命陶勇为司令员兼政委。
不久后,为了为建立以黄桥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苏北指挥部所属的部队,向东开进,抵达了黄桥地区。
此时,视新四军苏北部队为心腹之患的国民党军鲁苏战区副总司令兼江苏省主席韩德勤,想要凭借自己占有的兵力优势,企先集中兵力率先向黄桥地区发动进攻,达到消灭或驱逐立足未稳的新四军苏北部队的目的。
得知韩德勤的阴谋后,陈毅和粟裕立即做了准备,决定对韩德勤部进行自卫还击。具体部署为:第3纵队坚守黄桥;第1、第2纵队隐蔽集结于黄桥西北地区,作为突击力量。
10月4日,韩德勤部第33师来到黄桥前沿阵地,对第3纵队发起了猛烈攻击。
期间,韩德勤部第33师一部利用强大的火力优势,突入了黄桥东门,形势十分危急。

在此危急关头,新四军苏北指挥部第3纵队司令员陶勇把上衣一脱,将手中的马刀高高举起,向战士们大喊道:“同志们,跟我往前冲!”
说完后,陶勇便率先向敌人杀去。在陶勇的带领下,战士们纷纷冲向敌群。在战士们的英勇冲杀下,敌人抵挡不住,终于败退了下去。
当时,粟裕望着陶勇率部杀向敌阵的身影,心里十分感动。他含泪自言自语道:“好一个拼命三郎!”
陶勇,1913年1月21日生在安徽省霍邱县(今六安市叶集区)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里,原名张道庸。
1929年,陶勇在河南商城加入了游击队,开始了他的军事生涯。
1931年,陶勇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之后,陶勇在战争中表现的得十分英勇,历任了红四军第35团连长、副营长、营长、副团长、团长。
1936年,在红军大学学习后,陶勇被任命为红9军教导师的师长。随后,陶勇经历了艰难的西路军作战。

1937年,西路军失败后,陶勇在冲出重围后实在太累,认为周围已经没有了村庄,暂时比较安全的情况下,便在身边没有战友的情况下,沉沉地睡了过去。
然而,在醒来的时候,陶勇发现自己的面前有几 把刺刀正对着他。就这样,陶勇被敌人抓去关在了凉州。
后来,陶勇被带到西安的行营看守所关押。在这里,陶勇见到了周恩来。那天,周恩来握着陶勇的手,说:“我代表党中央,欢迎你们归队!”
就这样,陶勇回到了党的温暖怀抱。
1938年,陶勇被任命为新四军第1支队第4团副团长,后又担任了团长、新四军苏北指挥部第3纵队司令员。任职期间,陈毅为他改名,将张姓去掉,并取原名“道庸”的谐音,称呼他为“陶勇”。
其中,一个“勇”字,贯穿了陶勇的整个军事生涯。对此,粟裕也有着很深的体会,还在黄桥战役中,含泪说他:“好一个拼命三郎!”
1941年1月,新四军苏北指挥部第3纵队改编为新四军第1师第3旅,陶勇被任命为旅长兼苏中第4分区司令员。

陶勇不仅有勇,还有谋,也善于把勇和谋结合。
1942年,陶勇率部包围了启东伪团长徐宝富的据点。
当时,陶勇让人喊话,要求徐宝富投降。对此,徐宝富还以为可以凭借坚固的碉堡工事顽抗,便对新四军的喊话置之不理。
很快,陶勇便下令进攻。在陶勇的命令下,机炮连很快便将徐宝富的碉堡轰掉了一个角。
此时,为了减少战士们的进攻难度,陶勇再次让人给徐宝富送信,让他投降。这一次,徐宝富失去了碉堡,便决定投降,但提出了一个条件,让陶勇和他面谈。
对此,陶勇认为徐宝富这样做,一方面是想要给自己找一个台阶,以便挽回一点儿面子;另一方面,徐宝富还想看看他有没有这个胆量。
片刻后,陶勇便作出了亲自去和徐宝富谈判的决定。为了劝说大家同意自己的意见,陶勇说:“尽管此行要担风险,但为了减少战斗伤亡,争取200多名伪军反正,冒这个险是值得的。”

说完后,陶勇便带着一名警卫员,和徐宝富谈判去了。
来到吊桥边上时,陶勇对着碉堡上大喊:“你们要见我,我就是陶勇!”
看到陶勇只带了一个警卫员,伪军都十分震惊,他们说:“真有这种虎胆英雄!”
这一幕,也震惊了徐宝富。很快,徐宝富便让人将吊桥放下,带着指挥刀走出了碉堡。
在徐宝富来到面前时,陶勇对他说:“你缴枪,我们就作为起义处理,愿当新四军的我们欢迎,愿回家的我们发给路费。你看怎么样?”
听了陶勇的话,徐宝富将指挥刀献给陶勇,说:“久仰司令大名,今日相见确实不凡,特送上此刀,敬请收下,我徐宝富再不吃军人这碗饭了!”
最终,陶勇按照党的政策,对伪军分别进行了处置。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陶勇被任命为新四军华中野战军第8纵队司令员。后来,陶勇又担任了新四军华中野战军第1师副师长、华东野战军第4纵队司令员。

任职期间,陶勇参加了苏中战役、涟水战斗、莱芜、孟良崮、费县、沙土集等战役。
1948年,在淮海战役期间,陶勇收到粟裕发来的一封电报。在电报里,有这样的一个命令:“第4纵队、第8纵队由第4纵队陶司令、郭政委指挥。”
对此,陶勇感到十分诧异,但也感受到了粟裕对他的信任。此外,在这封电报里,陶勇还看到了粟裕布置的作战任务。
11月,陶勇在陶勇组织战斗的时候,粟裕再次发来一个命令,要陶勇统一指挥第4纵队、第11纵队、第12纵队和渤海纵队。
这样的命令,是非常少见的。看得出来,粟裕对陶勇这员战将的使用,是不拘一格的。这也从侧面反映了粟裕对陶勇的有勇有谋的认可。
1949年2月,陶勇被任命为第23军军长。
1950年10月,抗美援朝期间,陶勇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9兵团副司令员的身份,率部进入朝鲜,参加了长津湖等战役。

1952年,陶勇奉命回国,担任了华东军区海军司令员。1955年,解放军实行军衔制,陶勇被授予中将军衔。
1967年1月21日,陶勇在上海去世。
得知陶勇去世的消息时,陈毅元帅心里十分难过。他大声说:“砍掉我的脑袋,我也不相信陶勇会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