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年后的《无间道》,与每个人有关,也与香港有关

解毒时光 2020-06-05 18:43:52

2002年,一部香港电影横空出世,打破了香港黑帮警匪类型片既有的模式,用悬疑代替江湖恩怨、儿女情仇的固定套路,紧凑的情节牵着观众不断深入,令人大呼过瘾。在第一部成功之后,接连拍出前传和后传,虽有续貂之嫌,但最终也构筑起属于自己的“无间宇宙”。

18年后,这个“宇宙”虽然没有再发展,但以成年之名再回看的时候,依然会有所收获,不单单对每个人的生活有所启示,也颇有神预言之特色,隐喻出这系列电影出生的那片土地如今尴尬的境况。

戴着假面的人卧底在生活的无间道

虽然《无间道》是在一个架空的宇宙里,讲述着以间谍身份卧底在黑白两道人的故事,但实际上,如果剔除掉艺术的极致成分,将这些内容进行温柔的还原之后,就会发现,警匪的对峙,不过是生活中的各种冲突,间谍卧底的危险经历,也不过是每个戴着假面言不由衷的人,夹在生活的缝隙中勉强支撑的事实。

而这一切背后的原动力,就是被我们称为秘密的东西。

人只要活着,就会有秘密,也许是羞于让他人知道的故事,也许是为了某个目的制造的谎言,也许是误会之下的一错再错,也许只是一种善意的隐藏,但不管目的是什么,不管内容是什么,总有些事情无法说出口。

有秘密的人,就像是生活在无间中的卧底,躲闪着一切解开秘密的可能。或许对父母的一个善意欺骗,也要坚持演下去,秘密就要烂在肚子里,生活因为秘密而给人戴上了假面。

当然,还有一种卧底,并不是主动的,他并没有秘密,只不过因为某个机缘,听到、看到或者被告知某个秘密而被要求保守,比如为兄弟开脱,这样就被强制的带上了同样的假面。

秘密造就了假面,卧底带来了困境,生活就在这些假面和困境的夹缝中不断前行,没有人可以逃脱。所有人都有着一个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略显贫瘠的外部世界,想要带着那个肥胖的内心,挤过现实的夹缝,必然要付出辛苦,甚至代价。

身份,HK的痛

《无间道》如今看来,也有些寓言的意味。整个片子,紧紧围绕的都是一个问题——“身份”。有的时候,我们在做什么,就是我们的身份,我们在哪儿也是我们的身份,这是正常的状况。但也有着身份倒错、身份隐藏等情况。卧底可能具有双重甚至三重身份,每个人也都在不同的社会场景之下有着不同的社会身份。

身份的多少并不是问题,关键是身份的认同,能不能获得自我的认同以及获得他人的认同。就像梁朝伟一直重复的那句“我是警察”,就是对自己坚定的认同,即便到死,他都没有怀疑过。而在第三部中,刘德华正是在对自己身份的怀疑中产生了幻觉,最终迷失在警察和黑帮的双重身份里。

身份问题,不仅对个人,而且对一个地方也是如此重要。

《无间道》之所以呈现的那么透彻与深刻,与它所诞生的土壤不无关系。HK自从成为殖民地之后,就一直无法摆脱身份的问题。英国or中国,这是身份的第一个大前提。

但事情往往没有那么清楚且简单,正是在这种身份的模糊基础上,历史又赋予HK更多的责任。无论是民国时期还是新中国时期,HK一直是暗潮涌动。在明面上殖民地的身份,没有一种明确的归属,在更深处,各方的势力都在HK布下棋子,大陆借道通向海外,海外借道观察大陆。

HK,就像是一个多重身份的卧底,被夹在数个大国之间,在各种利益的冲击之下,渐渐的失去了方向。

在最后一部《无间道》里,刘德华代表的HK黑帮警察打死了梁朝伟代表的正统警察卧底和黎明代表的HK国安,而陈道明代表的大陆卧底又打死了刘德华,如今看来,这环环相扣的过程,真有种寓言的味道。

由此可见,HK的问题,不是在一时一刻,而是每时每刻,在每个身处其中的人心中,在那些不能说的秘密里,在那个身份的伤疤背后,存在着。但就像在历史的进程中学会的伪装身份的技能一样,这些问题的本质,被隐藏在那些混乱的表象之下。

身份的痛,只有备受身份折磨的人才能懂,也只有他们自己才能承受。

0 阅读:45
评论列表
  • 2020-06-07 13:22

    这么有深度而又充满丰富哲理的文章很少见到,必须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