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后一位公主清朝荣寿公主传奇

文化愿补不足 2025-04-26 21:06:46

荣寿固伦公主

北京大公主府曾经的主人,荣寿固伦公主是载入《清史稿》的最后一位公主,是恭亲王奕䜣的长女。

恭亲王奕䜣

按清朝宗室制,恭亲王的长女应是“郡主”,而是不是“公主”。但历史上的恭亲王奕䜣是咸丰皇帝的异母弟,咸丰帝死后,慈禧慈安在恭亲王奕䜣的支持下发动政变,实现垂帘听政,奕䜣也成了掌握大权的重臣。慈禧太后对其恩宠有加,宣其女进宫生活,将她收养,于咸丰十一年(1861)晋为固伦公主。恭亲王固辞,诏改荣寿公主。赐乘黄轿,赏食公主双俸。她就成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公主。

清朝制度,中宫皇后所生女封固伦公主,嫔妃所生女封和硕公主。固伦公主品级约相当于亲王,和硕公主约相当于郡王。非皇帝亲生女而晋封为公主,在清朝历史上绝无仅有。奕䜣的长女以郡主身份得固伦公主品级,是一种殊荣。不过,荣寿公主的经历也并非一帆风顺。同治四年(1865),奕䜣与慈禧太后发生矛盾,被罢去议政王和军机大臣之职,荣寿公主也受到牵连,其固伦公主的品级被撤销,直到光绪七年(1881)才恢复。

慈禧太后

这位荣寿公主,在七岁的时候就被封为了固伦公主,这是亲王的女儿封为公主中的最高级,对于才年仅七岁的固伦公主,实在是特例中的特例。到了小公主12岁的时候,慈禧太后就做主为这个小姑娘选夫婿。

青年荣寿公主设想图

据清宫中的老太监回忆:这一天,荣寿公主被打扮起来,穿上格格的礼服,像个小大人似的走着不急不缓的宫廷步伐,在王妃、命妃等贵妇的前引下,小公主先去后宫朝见慈禧太后,然后又走进一间昏暗的内屋,放下门上的竹帘,静静地等着见她未来的丈夫。

三个少年依次走进,并排站好,先是向公主请安,然后就屏气低头垂手站着。过了一会,太监示意三个少年退下,公主已经挑选完毕。这样的程序,被选中的男孩子不一定是公主所喜欢的男孩子,荣寿公主的婚姻自主权极其有限。反正是个程序,慈禧太后先挑选准备的候选人,公主不论挑哪个都跳不出慈禧太后掌控。

被选中的斯文少年叫作富察志端,是满清王公富察景寿的儿子,富景寿当乍娶的也是一位公主,是道光皇帝的女儿寿恩固伦公主。皇亲国戚,亲上加亲,荣寿公主的婚事没有任何异议和阻碍。

富察志端和荣寿公主定亲之后,公主府就建在地安门外的宽街。在公主府不远处,驸马第也同时在修建当中。公主府在众人的瞩目中逐渐成型,府第相当气派。

就在荣寿公主嫁给富察志端的第五年,丈夫富察志端就因病去世了而那一年的荣寿公主只有17岁。就这样,还没有生育过的荣寿公主做了寡妇。

清朝制度对公主有“管制”:在公主出嫁的当天,并没有什么所谓的洞房花烛之夜,行完大礼,两个人就各回各的府邸。以后驸马每天早上晚上都要去公主府请安,请安完毕就回到自己的府邸,除非公主宣召,否则,驸马是不可以留宿的。而在这之前还有诸多的规矩。在这样的“管制”之下,公主的子嗣很少,甚至没有。

还是“少女”的荣寿公主面对漫长而寂寞的守寡日子,怎么会毫无感觉。据清官里的老太监会议说,他们经常可以看见荣寿公主自己在院子里骑马玩,看起来十分可怜。

慈禧见荣寿公主年纪轻轻就守寡,又无儿无女在身边陪伴,看着十分可怜,便把她接到了宫中。慈禧自己也是年轻的时候就守寡了,所以特别能贴身体会这种寂寞的滋味。在亲王的女儿们中,若有守寡无子的,慈禧都会把她们叫进宫来,大家一起也热闹些。就这样,在慈禧身边,围绕着一堆的寡妇——包括后来的隆裕皇后和瑾妃。光绪屋帝嫌她们丑而无趣,根本不予理睬。慈禧太后身边的这些遗孀中,荣寿公主是最本分的一个。她本来就面容有些老气,孀居后更是不再穿任何花哨的衣服,不做任何妆饰打扮,虽然才二十几岁,但看起来却像个老妇人一样。

虽然荣寿公主就这样年纪轻轻地守了寡,但她在宫中的生活过得并不像其他寡妇一样无味。从长相上来说,荣寿公主长得并不美,还有些老气,但这也是慈禧太后特别疼爱她的其中一个原因——慈禧太后最反感美艳、活泼、名堂多的女孩子了。老太监说,单从背影来看,总是将荣寿公主和光绪帝的隆裕皇后相混淆。隆裕皇后面色枯黄,牙齿微龅,瘦高而干枯,因为高得不好意思,所以经常刻意地扭歪着身子。但荣寿公主在正面比她要好看一点,行坐端正,看上去更具威严。

隆裕皇后

其实,荣寿公主并不是枯燥无能的人物。她性格沉静低调,对慈禧太后更是一片忠心。复杂的后宫当中,荣寿公主更是眼观六路,处事公允,喜怒不形于色,除了让她讨厌的李莲英,她与任何人都相处得很好。因为荣寿公主是亲王的女儿,又是慈禧的养女,熟知贵族和皇宫的礼仪,如若皇宫大臣的夫人们想要拜见慈禧太后,都需要先经过她的安排。外国使节的太太进宫,也是需要她接待作陪。

荣寿公主并不是没有情趣的人,闲来无事的时候,她就自学花鸟画,画得还很像,她的花鸟画跟瑜贵妃的山水画,并称为“宫闱二妙”。在后宫,荣寿公主生活得游刃有余,慈禧对她更是万分信任,须臾离不开她。后宫之中,也只有她敢当面劝告慈禧太后,是一个连慈禧都要“让三分”的人。但荣寿公主其实很少进言,如若进言,慈禧太后是多半肯听的。如此分量,王公大臣对她都很敬畏。

慈禧太后喜欢穿着艳丽奢华的衣服,而大公主每次看到穿着奢华的慈禧太后都会很不高兴,而且说的话也很直率,很不中听:你不过是清朝的老寡妇而已,还这么奢侈浪费的做什么?打扮得妖妖艳艳的,会给人家落了话柄…一通唠叨,就连慈禧太后也怕了她,每次荣寿公主来见,慈禧就挑一件相对朴实的衣服穿上,妆更是不敢化得太浓太过分,珠宝首饰也戴得简简单单。宫中人都说,大公主简直就像是慈禧太后的老妈。

一次,慈禧太后偷偷做了一件极其华丽的袍子,是江南的工匠用织锦精工做成,花费了不少的银两。慈禧太后嘱咐身边的人,千万不要让大公主知道,而这件事情还是被大公主知道了,见到慈禧太后后便开始不开心地嘟囔起来:难道我对您老人家不好吗?我天天都想着母亲您喜欢什么,喜欢穿什么,喜欢用什么,喜欢吃什么,然后叫人去办来。可母亲您可倒好,居然偷偷做了一件衣服来穿,这如果叫人知道,那把我们娘俩当成什么人了?一通唠叨,慈禧太后赶忙转移话题,跟左右的人乱说一气。大公主走后,慈禧太后便开始埋怨起了左右的人,一定是有人去告诉大公主了,不然她怎么会知道?害得我受了她的一通抢白!都怪你们,多嘴多舌的!

其实荣寿公主并不是稳当老实的人,她骄横跋扈、仗势欺人,她暴戾性格更是让所有人都害怕。道光、咸丰年间的大学士柏俊之孙崇彝所著的《道咸以来朝野杂记》中,对固伦荣寿公主的作风就有详细的记载。说公主出行的时候是大排仪仗,所有人都得回避。马车停下来让路,骑马的都跑到街巷里躲避。有一次荣寿公主和锡尚书的车队恰好相遇,尚书的顶马一下没有控制住,不小心冒犯了公主的车队,公主便将其车夫等关押,使其无法前行。后来经过协调,锡尚书在公主轿前叩头请罪,他才被放行。荣寿公主就是这样狂妄放肆,令朝野侧目,达官显贵们对她都有所畏惧,世人更是退避三舍。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公主的脾气越来越好,越来越“广结善缘”。

荣寿公主有件事情做得很顾全大局,那就是她与载湉(光绪帝)的关系相处得极为融洽。据说,在载湉继位之后,恭亲王一家对他很是妒忌,但荣寿公主却识大体,懂得顾全大局,与载湉相处得很好。就在慈禧晚年的时候,荣寿公主更是没少调和慈禧太后和光绪帝之间的矛盾。

载湉虽然是被慈禧太后立为皇帝,但慈禧太后却非常不喜欢他。光绪帝文弱而胸有大志,他支持变法,而这更是让慈禧太后大怒,几次都欲将他置于死地。大公主常常对人说,皇帝很可怜,五岁的时候就入宫了,再也见不到亲娘,咱们应该多多辅助他才对。虽然大公主对光绪帝“一片真心”,但光绪帝很清楚荣寿公主是慈禧太后的心腹,所以不敢过于接近。

荣寿公主私下对光绪帝的怜悯和照顾确实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光绪帝变法失败之后的处境十分危险,据说,当时按照慈禧太后的意思。不如

珍妃

传旨,根据祖训,在乾清门前废掉光绪帝,乱棒打死。珍妃听说此事后。因为替光绪求了情,也即将被慈禧太后赐死。而此时的大公主正在去热河省亲(省亲是归家探望父母的礼俗。结婚后,女方要回家看望其父母就叫省亲)的路上,慈禧太后正好趁着大公主不在富中的这个时候处置光绪帝。有人探得了这个消息,将此事报告给了大公主。本来最稳得住的大公主瞬间焦急万分,连夜赶到西苑,跪求慈禧宽恕,光绪被软禁在瀛台,珍妃也没有被赐死。这件事后,慈禧太后觉着大公主来得这样快,肯定是有人告了密,为此还追查了一气。

其实,受到大公主暗中照顾最多的是光绪帝宠爱的珍妃。珍妃长得明艳妩媚,很出众,因为很多原因,珍妃和慈禧太后有着很深的矛盾,除了光绪帝,没有人敢对珍妃好,只有大公主暗中关照她。而珍妃也经常向大公主哭诉,说万一有什么大变故,请大公主一定要相救。八国联军攻入京城的时候,慈禧带着光绪仓皇西逃,临走的时候命太监将珍妃推入故宫的井中,而此时的大公主早已出宫避难,慈禧也算是趁着这个大公主不在的时候将珍妃弄死。大公主回到公主的时候得知珍妃已死,她非常难过,经常对人说:“我对不起珍儿”。

慈禧驾崩

光绪帝和慈禧太后的丧事,也是多亏了大公主的操办。光绪帝驾崩后,慈禧太后也随之去世,两人前后只差了一天的时间。大公主闻讯后哭着去吊唁,而看到当时的景象,她悲伤的同时,更是差点被气昏了头,大公主平生都没发过这么大的脾气。

只见还未装棺的光绪帝和慈禧太后两个人的尸体一左一右停在床板上,床板前各有两支蜡烛,这两支蜡烛鬼火一样闪着。而屋内竟然没有一个人,那些忙着立嗣的王公大臣们都早已不知跑向何处了,太监们一通慌乱地瞎忙,不知道丧葬礼仪,又没有个主心骨,不知道该听谁的好,该忙些什么好。

清宫丧事照片

气愤的大公主找来管事的太监,训斥道:“你们这些人简直没有体统!皇帝太后死了,连一个人手都找不到!今天的事情,如果我不出面,还有谁能出面呢?”说完,大公主立即驱车去找溥仪的父亲,一进门便勃然大怒、高声呵责道:“今天你大喜了!你儿子做皇帝了!你做摄政王了!两宫太后对你不好吗?现在皇帝,太后死了,大丧在即,你倒很悠闲淡漠,在家也坐得住!”摄政王见此情景很害怕,赶紧召集王公大臣们商议筹办光绪帝和慈禧的丧事,待人手稍稍齐了些,大公主就布置任务,调动人员,安排起各种礼仪明,一直到光绪帝和慈禧太后下葬,宫内都是井然有序的。

载沣

当时不谙世事的皇后不如如何处理,摄政王撒手不管,小皇帝只有三岁,更是什么都指望不上。朝中的大臣、太监们又是各怀心思。如若不是大公主出面这样利索地安排了一切,这场丧礼简直就是不成样子。

荣寿公主不仅在宫中有极好的口碑,就连各国公使的夫人都对其称赞连连,更是说她是满清妇女中第一流的人物:有德行、有威仪、有修养,善于言词、应酬、书画,沉静、不张扬。荣寿公主没有念过什么书,但是当时算是清朝出类拔萃的人物。

荣寿公主(左二下)

其实,大公主是懂一些外语的,眼界也丝毫不狭窄,尽力去了解世界。德龄公主很小的时候开始便随着父亲在国外生活,回国后被蔡禧太后留在清宫里住了两年。清宫中繁琐要命的礼仪让德龄摸不着头脑,慈禧太后的脾气也更是摸不透,这样一来,大公主便少不了要教她,教她怎样行走坐卧,教她怎样跟慈禧说话。这样一来,德龄和大公主的关系也亲近了很多,不仅做慈禧太后的外文翻译,也做起了大公主的外文老师。当时的大公主已经年龄不小了,还在努力学习外语。虽然水平当然不如德龄,不过用来跟国外公使的夫人做日常礼仪式的交际,还是绰绰有余的。

德龄公主

清帝逊位,民国建立之后,荣寿公主仍健在。大公主深居简出。但地位没有丝毫改变,她并未在社交场合消失。尤其是在清朝遗老的心中,她还是大公主。民国初年,蒙古科尔沁亲王贡桑诺尔布王的福晋爱新觉罗氏做四十正寿,在什刹海会贤堂饭店设宴,各满蒙汉王公、贝勒、贝子大云集,民国达官显宦毕至,排场浩大,盛况空前。

下午三时,王府长吏向贡王爷禀告:“大公主前引已离此不远。”贡王爷急急整衣整冠,前往会贤堂大门躬亲迎讶。贡王福晋在二道门内院中侍立。满蒙汉王公贵族排班侍立于戏台院中。

约有一小时左右,贡王福晋命长史传膳。当时四佣人抬上金漆桌面一具,上面摆着全席:燕窝、鱼翅、银耳、海参等等。椅旁设有两墩,上面各列烧豚、烧鸭一具。开始请大公主用膳。大公主独坐方桌,责王福晋及特请清室近支王福晋、夫人四位协助侍候、敬酒、布菜。大公主仅稍饮一口寿酒,贡王福晋奉陪。大公主微尝主菜,用调羹饮了口鸭汤。红封已上,当即搀扶净手,仍坐原位,稍食槟榔、豆蔻。约五时左右,大公主欠身,贡王福晋体意示将回府。即命长史传外厢,声称大公主起驾回府。全堂全院,当即肃立恭送。贡王福晋搀扶大公主缓步慢行,向宾客、主人行注目礼表示谢意。众宾客、主人皆垂手侍立,肃静异常。

当时已入民国,固伦荣寿公主行止尚且如此尊严,余威可想而知。据说满清倒台后,不少生活无着的满人去投奔大公主。她仁厚和蔼,拿出一些本钱开银庄做生意,收留和帮扶了不少满人。

荣寿公主(前正中)

民国时期,荣寿公主依然享有皇室家族无上的身份。晚年,她“禀性淡泊,素服终身”,1924年,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公主的宿命终于落入尘埃,终年71岁。

中国最后一位公主的府邸大公主府,在美术馆后街23号,今北京中医医院内,其府邸早已踪迹全无。大公主府为康熙皇帝第24子诚亲王允秘的王府,同治八年(1869),改做为咸丰皇帝女儿荣安固伦公主的府邸,后又转赐给荣寿固伦公主,荣寿公主是恭亲王的长女,故称“大公主府”。大公主死后,过继的儿子麟光挥霍无度,把公主的凤冠也典当了出去。债台高筑的麟光死后,债主们纷纷登门讨账,其后裔便弃府而走。大公主府遂被债权人吉祥戏院所占。1956年,此处改为北京中医医院。

大公主府(现)

0 阅读:0

文化愿补不足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