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入蜀前夕的益州到底是什么状态?对此人们各有说法。
有些人认为在刘焉刘璋父子的接力治理下,益州发展得很好,民殷国富。
他们的依据是在隆中对里,诸葛亮曾对益州颇有好评: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
庞统更是将其夸出了花:
今益州国富民强,户口百万,四部兵马,所出必具,宝货无求于外,今可权藉以定大事。
有人认为这只是劝刘备下决心入蜀的溢美之词而已:既然益州治理得如此好,益州势力为何还如此积极地邀请刘备?
另一些人则认为,当时益州内耗严重,东州派和益州派斗得不可开交,因此引发社会动荡,带来经济凋敝。正是因为如此,益州势力代表张松法正等人才向刘备抛出了橄榄枝。
这两种观点都有其道理。但哪个才是真相?
刘备入蜀,是否有充分的理由?益州势力对他究竟是支持还是反对?
刘备入蜀
益州远离中原,地理闭塞导致当地容易自成一体。
可是当地地形多以山地为主,开发远远不够,导致经济发展实力不足。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益州势力的实力撑不起“蜀人治蜀”的梦想。外来势力的到来便几乎不可避免。
虽然益州势力试图自立,但实力却又略显不足。在这种情况下,益州势力只能退而求其次,接受外来势力并尝试合作。
刘焉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进入益州的。
刘焉是汉景帝之子鲁恭王刘余后裔,是正儿八经的东汉宗室大臣。
他的能力在东汉宗室中堪称天花板级的人物,他历任雒阳令、冀州刺史、南阳太守,因为工作能力突出才屡屡获得升迁,并因此拥有了一个特殊的身份:宗正。
宗正为朝廷掌管皇帝亲族或外戚勋贵等有关事务之官。也就是说在皇族之中,除了国君,就数他最大。所以刘焉在朝中颇具话语权。
188年,刘焉看到王室衰微,故而向朝廷建议派遣宗室成员去担任地方州郡长官,以此镇守安定天下。起初,他请求充任交州牧,想躲避乱世偏安一隅。
但接下来,刘焉突然诡异地改变了主意,他想去益州。
起因是有人劝他。
侍中广汉董扶私谓焉曰:“京师将乱,益州分野有天子气。”焉闻扶言,意更在益州。
益州有天子气?那这可是个好地方。风水好了,躺着就能成功创业,真是投入小收益大。如此美事,何乐而不为呢?
但这就有个疑问:益州风水这么好,为啥当地还烂成了一锅粥?
这个且不说,既然这位星象专家董扶认为益州有天子气,为啥不好人做到底,给刘焉也看看面相啥的,看有没有这个运气,和益州搭不搭?否则要是和当地风水不搭,去了岂不是白忙活一场?
显然这就是一种别有用心的引导。
让我们看看董扶的籍贯:广汉绵竹人。董扶就是益州本地人啊。
其实董扶不仅是益州本地人,还在当地颇有影响。他帮助刘焉到达蜀中后,许多的地方名士,如任安、王商、陈实、祝龟,就是在他的争取下栖身刘焉羽翼下的。
时任太仓令的赵韪,也辞去职务,跟随刘焉西去到了益州。赵韪是巴郡安汉人,也是益州人。
种种迹象表明,刘焉入蜀,就是益州本土势力的策划。
东汉十三州
为何益州本土势力偏要策划刘焉入蜀?这和刘焉的个性,以及益州局势有关。
此时的刘焉,表现出一副胸无大志,但求避灾免祸,安全第一的老实人形象。而刘焉在当地也没有什么人脉和根基。
这样的人到外地任职,应该是没有强势起来的可能性。
而益州势力就急需这样的人。因为益州当地的官员已经让他们喘不过气来了。
会益州刺史郤俭赋敛烦扰。
郤俭横征暴敛,严重侵害了益州豪强们的利益。于是这些豪强们就想到了换领导,招来了刘焉这位“空降兵”。
这场牵涉极广的策划,实为益州豪强们“蜀人治蜀”的早期实践。
至于刘焉嘛,让他来益州当当甩手掌柜就好。
刘焉很快识破了他们的计谋。
刘焉到益州时间一长,发觉不对劲。这些益州人,表面上十分恭敬,为他打理好一切,实则是想架空他呀。
刘焉可能胸无大志,但是并不窝囊,他并不打算惯着这帮益州人。
他采取了两个措施:
1、将益州治所移到绵竹,给成都的益州豪强们来个釜底抽薪。
焉既到州,移治绵竹。
在绵竹,刘焉就能够不受影响地构建自己的势力范围了。
2、建设自己的队伍。
抚纳离叛,务行宽惠,而阴图异计。
刘焉安抚收容逃跑反叛的人。这些外地人被益州本地人瞧不起,而刘焉却优待他们,给他们提供优惠的待遇,于是这些人就一门心思跟着刘焉干了。
此外,五斗米道作为新兴的社会团体,在当地的名声影响力还十分有限。刘焉对这个团体给予了充分支持,刘焉就任命五斗米道的首领张鲁为督义司马,让其攻下汉中,在汉中安心发展。
这些人便形成了早期东州派的雏形。
有了势力之后,刘焉便开始在益州树威。
居然想骗我给你们当傀儡?老虎不发威,你当我是HelloKitty?于是刘焉将那些不买他账的益州豪强一口气噶了十多个。
又讬他事杀州中豪强王咸、李权等十馀人,以立威刑。
益州豪强们也不服气啊,你当我们是吓大的?
犍为太守任岐及校尉贾龙开始起兵反抗。
犍为太守任岐及贾龙由此反攻焉,焉击杀岐、龙。
益州势力实在是高估了自身势力,尴尬地被强大起来的刘焉给打败了。
看来益州势力还是太弱。
于是在刘焉的打压下,益州势力不得不低头认怂,沉下气又好好地发展了几年。
铁腕刘焉
194年,刘焉病死。益州势力又燃起了自立的希望。
与刘焉不同,刘璋“暗弱”,能力远远比不上他的父亲。
这就对上了那帮益州派的胃口。于是益州帐下司马赵韪、治中从事王商等人出面推举刘璋为益州牧。
但这刘璋也不是软柿子,他也不愿听益州势力摆布。双方再度围绕益州控制权展开了斗争。
赵韪决定从地方开始,走农村包围城市的路子。他试图染指地方。
赵韪建议分巴郡分为三郡,这样就能将自己的势力安插进去。他对刘璋说:以垫江以上为巴郡,河南人庞羲担任太守,治安汉;以江州至临江为永宁郡,朐忍至鱼复为固陵郡。显然这是卖了刘璋一个面子,让刘璋心腹庞羲占据三分之一个巴郡,剩下的两个他就想掌控起来。
但在刘璋和张鲁反目后,刘璋便借机壮大庞羲的实力,让庞羲在巴郡带兵抵御汉中张鲁。因为获得兵权,庞羲的势力便能够轻松辐射整个原巴郡范围,相当于刘璋又开了一个分基地。这样一来,益州势力在地方的实力反倒变弱了。
后来,刘璋还开始排挤赵韪。赵韪多次进谏,刘璋也不听。
这让以赵韪为首的益州派开始不高兴了:在地方上打压益州派,在州中排挤益州派,你刘璋现在翅膀长硬了是不是?
刘璋这么弱,这次益州派总能够翻身做主人了吧?
200年,赵韪联合益州本土大族起兵反叛,获得了益州势力的广泛支持,蜀郡、广汉、犍为等地纷纷响应。
起初赵韪进展顺利,一度围攻成都。
支持刘璋的东州派再度出手,没想到他们依旧强大。东州派击破赵韪军,赵韪兵败被杀。
发展了这么多年,益州派还是这么弱。
因为击败了益州派的反攻,以庞羲为代表的东州派势力开始发展壮大起来,他们自认为保驾有功,开始拥兵自重,开始不听刘璋招呼起来。
益州派遭到了削弱,王商转而在郡内推广农业搞生产去了,益州派在益州的势力大不如前。
益州派一看明的打不过就玩起了阴的,当起了投降派。以张松为代表的益州派开始与州外势力勾结起来。
益州派的理由就是曹操在赤壁之战后,迟早会打到益州来,想挡是挡不住的,何不早早准备以待王师?
张松
可是益州投降派热脸贴到了冷屁股,曹操给他们的投降待遇极差。张松没捞到什么好处。
璋复遣别驾张松诣曹公,曹公时已定荆州,走先主,不复存录松,松以此怨。会曹公军不利於赤壁,兼以疫死。松还,疵毁曹公,劝璋自绝。
这让益州派开始谋求改弦更张。
在曹操威胁下,就凭刘璋这点出息,铁定守不住益州。
曹操对益州势力十分轻视,就算投降了曹操,益州派铁定会被边缘化。
怎么才能确保益州派的利益呢?他们将目光投向了荆州的刘备。
这哥们和孙权一道在赤壁之战打败了曹操,实力是毋庸置疑。但他缺乏支持的势力,没有自己的地盘,就跟居无定所的叫花子似的,只能寄人篱下。
如果益州派能够给刘备一个机会占据益州。那么有人有钱有粮的益州派,就有了和刘备讨价还价的资本。
这样的话,在军事方面,刘备能够为益州势力遮风挡雨。而在其他方面,刘备就得接受益州势力所提出的条件。
这样双方至少能够形成平等合作的关系,而不是掌控与被掌控的关系。
益州派的利益是不是就最大限度地得以保全了?
正是出于这个考虑,益州派的张松和东州派的法正,都一起心甘情愿地为刘备带起路来。
刘备治蜀
这样一来,本文开头的问题就得到了解答:
在刘焉刘璋父子的治理下,益州经济或许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可益州势力却无时无刻不想翻盘,实现蜀人治蜀的梦想。他们和刘璋以及东州派的关系,因此一再恶化,最后变成难以调和的冲突和矛盾。
而刘璋也缺乏刘焉的强势,无法铁腕将益州派打压下去,对他们只能听之任之。
这样发展下去,即便曹操不进攻,益州势必也会走向分裂。
出于维护自身利益的考虑,益州派抛弃了排挤他们且无法抵御曹操进攻的刘璋。
他们转而选择能力更强但更为弱势的合作对象:刘备。
这样也就能够理解,为什么汉中之战时,益州人会如此支持刘备。
但益州派的这种合作心态,只是一种被迫的短期苟且,而并非长期选择。
虽然为其在刘备阵营带来前期发展的黄金期,但也为后来其不断背叛甚至葬送蜀汉埋下了祸根。蜀汉灭亡三十多年后,益州又重回混乱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