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也没想到,司马懿仅用百日就平定了辽东。
本来魏明帝曹叡是想用辽东来拖住司马懿。
曹叡第一次托孤时,拟定的是曹宇、夏侯献、曹爽、曹肇、秦朗等共同辅政,司马懿被排除在名单之外。
所以237年曹叡健康出现恶化,突然派遣司马懿远征辽东,其用意便不言自明。
辽东十分偏远,距离洛阳达三千里,且地形复杂不利大军进攻。所以当辽东下起大雨,魏军难以发起行动时,有朝臣上奏称公孙渊“未可卒破”,应诏司马懿班师。但曹叡坚决不同意。就让司马懿耗在那吧。
曹叡原本希望辽东的泥沼和暴雨能够让司马懿长久地陷入其中,如果司马懿能够失败当然更好。
但没想到,趁着大雨的间隙,司马懿竟然闪电般攻破了辽东首府襄平,斩杀了公孙渊父子。
这不禁让所有人都大呼意外。
此前曹操进攻辽西,提前准备一年不说,在进攻时还被大雨阻隔了两个月,后来走小路偷袭还差点折在白狼山附近。整场仗打完再回师就用了一年多。
司马懿起初也遭遇到和曹操一样的行军难问题,但之后他的行动发展却异常顺利,不仅轻松摆脱敌军的纠缠,还迅速将襄平城围死,然后又快速突破了城防。
公孙渊就吸取了乌桓阻击曹操的教训,一直派主力与司马懿纠缠,试图延缓其进展,不与司马懿主力对决,而是依托襄平城防进行固守。试图长期固守,让司马懿的大军败在辽东彻骨的寒风中。
可没想到司马懿竟然迅速将其防御瓦解,并迅速奠定胜局。
这一切,司马懿到底是怎么做到的?除了诡计多端的计谋之外,他是否还运用了足以形成降维打击的战场黑科技?
司马懿如何仅用百日便平了辽东?
公孙渊的地盘其实并不算大,主要是辽东四郡,即辽东、玄菟、乐浪和带方四郡。
仅仅就这四个郡,在三足鼎立格局形成后,公孙渊怎么还敢和曹魏分庭抗礼呢?
因为他离中原实在太遥远了,其地理位置大致相当于现在的辽宁、吉林部分地区和高丽北部,距洛阳足有三千多里。
所以凭借山和海的阻隔,公孙渊足以构建起三道防线。
第一条防线:辽西走廊。
这是一段长185公里,宽8-15公里的狭长的平原地带,防御方稍微修筑点工事,就能够轻轻松松将这里堵得水泄不通。甚至有时候都不需要修建什么防御工事。因为这里在夏秋季总是特别多雨。这个问题曹操在讨伐乌桓时就遇到过:
“浅不通车马,深不载舟船”“傍海道不通。”
下起大雨来,这里就变成了白茫茫一片,你说水浅吧连车马也过不去,说水深吧船又过去不了。这就会令进攻方很绝望,只能看着干瞪眼。
第二道防线:辽泽。
这是一块存在于古代的沼泽地带。大致分布在辽河以西的一片地区。当地河网沼泽众多,车马难行,所以要过去一般得要绕行。辽泽北面是游牧民族,路过时大概率会被锤一下子,所以人们大多从辽泽南面通过。但这里靠近辽河入海口,每逢夏秋雨季同样会淹得让人崩溃。
可问题就在于辽宁一带冬季苦寒不适合进军。若等农历二月春季解冻后再出发,走到这多半就赶上漫长的夏秋雨季,那么搞不好进攻全都泡汤,得明年再来。
第三道防线:辽水。
前面说到了辽河入海口附近也有一片沼泽,那么真正适合大军通过的,就只有辽泽和辽河口沼泽中间的辽隧一带。
突破辽隧防线之后,进攻方还将面临襄平城坚固的城防。
当然万一仗打不下去,被拖在这里了,等到进攻方的还有严寒。
曹操讨伐乌桓时,鬼才郭嘉和猛将张绣,都死在缺水缺粮的凛冬中。
攻打辽东的难度系数,一目了然。
辽东易守难攻,且公孙氏一直坚持称雄东北,不参加中原混战,所以辽东一直支撑到了曹叡时代。
襄平附近地形图(图中辽队即为辽隧)
此前曹魏降服青州兵,讨平孟达的上庸三郡,仅有辽东公孙氏的割据势力硕果仅存。
公孙氏被吞并其实也是大势所趋。
再加上公孙渊向来无视幽州刺史部的谕令,时不时还和吴国来往密切,这搞得曹叡很不高兴。
曹叡想解决辽东的这个麻烦。于是想征召公孙渊到朝廷任职,将其的地盘和军队收了算了。但公孙渊死活就是不肯离开辽东。曹叡最终失去耐心,文的不行,那就来武的吧。
幽州刺史毋丘俭发起了第一次讨伐行动。
236年,在得到曹叡批准后,毋丘俭开始对辽东出兵。
客观来说毋丘俭还是经过一番仔细谋划。
他先进行了外交攻势,招降右北平乌桓单于寇娄敦、辽西乌桓都督王护留,以及袁尚残部五千余人。这就让公孙渊陷入包围中。
随后毋丘俭又秘密率领幽州、鲜卑、乌桓联军抵达辽隧并设下埋伏。做完这一切后,就令人带着书信和印章去征召公孙渊入朝述职。
或许是因为毋丘俭的埋伏部队成分太杂,走漏了风声。公孙渊提前得知了魏军的埋伏,以此为由拒不奉诏。
于是魏军和公孙渊军在辽隧交战。毋丘俭并没能战胜公孙渊,两军陷入对峙。不巧碰到雨季到来辽水暴涨,魏军后方的补给供应困难,甚至后撤的退路都有可能被断掉。
毋丘俭本就是做的伏击准备,并没有大规模歼敌或攻击襄平的计划,一番对峙后不得不就此退军。
第一次讨伐辽东,显示出几点信息:
1、公孙渊军战斗力较高。毋丘俭所率领的也是曹魏精锐之师,但遇到善于防守的公孙渊军,双方仅能打个平手而已。
2、辽东气候实在太复杂。因为辽东雨季时间长,之后紧跟着就入冬。负责管辖辽东的幽州刺史毋丘俭都HOLD不住当地天气变化。
3、公孙渊军善于运用天气武器。公孙渊军极其善于运用辽东的天气和地形特点来进行防守,外来军队一再受限,战斗力得不到充分发挥。
司马懿行军路线图
击退毋丘俭之后,公孙渊更为嚣张了。他自立为燕王,改元绍汉,并设置百官,遣使持符节,授予鲜卑单于印绶,给边疆少数民族加封晋爵,并引诱鲜卑人去侵扰北方。再一次称臣于吴,希望得到外援。
这种情况下,曹叡将司马懿由西线战场派往了辽东。
曹叡本是想将司马懿从西线部属中剥离出来,从而架空司马懿。
此外,还以“尽谋思之功,防安危之变”的理由,让毌丘俭为司马懿副手,监视司马懿的行为。
他给司马懿调拨四万兵力似乎有点捉襟见肘,形成了司马懿口中“今贼众我寡”的局面。
兵法有云:“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战之。”司马懿的军队规模肯定连公孙渊军的两倍都没有,双方仅仅就是个相持作战的规模,何况司马懿还是客场作战。
这样,司马懿带着并不占优势的军队就会长期耗在辽东,进退不得。而时间一长,曹叡就可以找人接收其在西线的部属和军队。
更重要的是,曹叡感觉自己身体不行了。他得赶紧交代完身后事,不能让司马懿有任何插手的机会。
可在出征之前,司马懿的对答还是让人感到不可思议。
帝谓懿曰:“公孙渊将何计以待君?”对曰:“渊弃城豫走,上计也;据辽水拒大军,其次也;坐守襄平,此成禽耳。”
帝曰:“然则三者何出?”对曰:“唯明智能审量彼我,乃豫有所割弃。此既非渊所及,又谓今往孤远,不能支久,必先拒辽水,后守襄平也。”
帝曰:“还往几日?”对曰:“往百日,攻百日,还百日,以六十日为休息,如此,一年足矣。”
司马懿认为,公孙渊最好的办法是弃城而逃,就像彭越挠楚一样,把项羽引过去,但就是不与项羽交战,让项羽来回消耗。中等的办法是在辽水与司马懿对峙。最差的办法是守住襄平城。
但司马懿认为公孙渊一定会先在辽水防御一阵,然后再守襄平城。
更神奇的是,司马懿认为用一百来天就能战胜公孙渊。
没想到,司马懿的计划竟然和事情的发展极其一致,甚至是分毫不差。
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曹叡与司马懿的博弈
司马懿说出自己的进攻计划,相当于是一种阳谋,就是让公孙渊感到恐惧,从而削弱其战斗力。
连出招都被对手预判到,并且还没什么修改的好办法,这仗还怎么打?
紧接着,司马懿实施了分兵之策。
司马懿令水军从海路攻辽东的带方、乐浪二郡。同时要求幽州刺史毌丘俭联系鲜卑、高句丽等出兵。
而司马懿则率牛金、胡遵等步骑四万,从京师出发走辽西走廊,经孤竹,越碣石。
司马懿吸取了前几次征辽的经验,这次他没有等二月解冻,而是在238年正月就出发了。
正月,帝召司马懿于长安,使将兵四万讨辽东。
这就有点出人意料了。公孙渊他们还在猫冬呢,怎么会预料到司马懿在冬天行军?
于是辽西走廊这第一道防线,就算是不攻自破了。
虽然如此,恶劣天气和辽泽地形还是严重减缓了魏军前行的脚步。一直到238年六月,司马懿才抵近辽水边。
此时已经进入雨季。
辽泽和辽河入海口沼泽面积暴增,司马懿唯有从辽隧附近的口子才能渡过辽河。
公孙渊派将军卑衍、杨祚等率步、骑共一万多人驻守辽隧,在周围挖壕沟二十多里。
想必被司马懿的几路疑兵分散后,公孙渊用于正面防御司马懿的兵力已经大为减少,何况他还要防守襄平城。
但卑衍、杨祚等人进行防御战已经是驾轻就熟。他们挖了二十多里的壕沟,试图将司马懿彻底堵死。
但此时公孙渊犯了一个过度自信的毛病,他想以逸待劳,命令卑衍向司马懿发起攻击。但司马懿派副将胡遵就将其击败了。
宣王军至,令衍逆战。宣王遣将军胡遵等击破之。
以逸待劳都不能胜,看来司马懿军比过去毋丘俭军的实力更为强大。这让公孙渊感到惊恐,于是他命令军队死守不战,将司马懿拖住。
司马懿不想再犯毋丘俭的错误,他尽量避免和公孙渊的军队对峙。
于是司马懿参考老对手诸葛亮北伐的方法,在运动中调动敌人。
宣王令军穿围,引兵东南向,而急东北,即趋襄平。衍等恐襄平无守,夜走。
司马懿趁着首胜之威让魏军挖开了卑衍东南方向的壕沟,诱使其重兵防守东南边。而司马懿则率领主力由东北边突破,直接杀向襄平,一下就将卑衍甩开了。
卑衍一下慌了,防线被突破不说,襄平首府还面临危险,这还了得?于是赶紧放弃了对司马懿的围追堵截,直接撤往襄平城。
衍等恐襄平无守,夜走。
司马懿往襄平去,并不就意味着其主力就一下子就跑完。卑衍若是尝试在东北方向堵截,说不定还能咬住司马懿的部分军队,他就这样放弃了好不容易构筑起来的辽水防线,实在是颇为可惜。
司马懿就靠着两个假动作,吓尿了对方的后卫,让其直接放弃拦截,直接往己方球门退。于是公孙渊的第二、第三道防线也都作废了。
司马懿攻击路线
对于慌忙火急后撤的卑衍,公孙渊估计在内心多次问候过他的家人。
好好的阵地你不守,出了阵地你就能打过魏军?襄平城若缺兵自然会下令驰援,现在你私自后撤算是怎么回事? !
公孙渊命令卑衍不必急于回城。大哥你就在城外把司马懿咬住,拖到冬天不就得了嘛。
公孙渊在襄平城外找到了一个有利地形:首阳山。他命令卑衍伏击司马懿,争取一战击败司马懿。
诸军进至首山,渊复遣衍等迎军殊死战。复击,大破之,遂进军造城下,为围堑。
没想到占据有利地形,卑衍还是打输了。
三战三败,这就不是运气的问题了。说明公孙渊已经处于了绝对劣势。
公孙渊决定依托襄平城墙死守,坚持到寒冬到来的那一天。让天气替他消灭敌人。
已经七月,还坚持三个月,到十月入冬就成了。
果然老天开始帮公孙渊。辽东的大雨开始发飙,连下了三十多天。
下得司马懿都开始有点沉不住气,朝中大臣劝大军就此撤退,免得后路、补给线啥的都被断掉,那时候就麻烦了。
但曹叡不准退。
司马懿你就给我在辽东耗着吧。
......
大雨让辽水暴涨,平地都积了数尺深的水,诸将都想要迁营,司马懿却不允许。
公孙渊军乘雨出城,打柴牧马,安然自若。魏将领请求出击,司马懿也不允许。
为什么不允许?
其一,司马懿的包围圈还没有围拢,司马懿故意留了一个缺口,想让更多的公孙渊军队进城防守,从而能够一网打尽。
其二,司马懿还在布局着一场粮食战。
今贼众我寡,贼饥我饱,水雨乃尔,功力不设,虽当促之,亦何所为。
因为当时辽东的粮食并不多。经过几个大沼泽地的挤占,可供耕种的地就少,加上汉人去辽东的时间不长,对土地的开发有限,所以粮食产量是极为有限的。
三国时期,北方的主要作物是冬小麦和粟米。
如今在辽东,冬小麦是前年农历九、十月种植,第二年四、五月采收。
三国时期的气温比现在要低得多,所以冬小麦的收获时间肯定会出现延迟。
而六月份,两军就已经开战。或许公孙渊让卑衍拖住司马懿的原因之一,就是为其收割小麦争取时间。但卑衍的匆忙后撤,显然让公孙渊没能做到颗粒归仓,甚至能够收到几成粮都令人怀疑。
本来粮草不多,当年粮草还没完全收到,这让公孙渊的粮食储存量一下就紧张起来了。
辽西走廊被雨水浇成了秋水共长天一色,但司马懿依旧不担忧粮草的问题。
凭什么呢?
这多亏之前他灵机一动,造了一批运输大船。
公元237年七月,青、兖、幽、冀四州被动员起来,大规模制造了一批大船。现在这些船就派上了用场。
会霖雨三十馀日,辽水暴长,运船自辽口径至城下。
这些魏军运粮船,沿着暴涨的辽河水,将粮食补给直接送到了襄平城下。
而这也是司马懿不允许魏军迁营的原因。迁了营,码头没人守,粮食被公孙渊抢走,那司马懿岂不就尴尬了?
于是司马懿就这样耗着,将公孙渊耗到油尽灯枯,弹尽粮绝。
司马懿巧使计谋
除了粮食因素之外,魏军的新式装备也在此战大放异彩。
此时,魏国出了一个牛人:马均。
马钧在魏国担任给事中的官职。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中国古代科技史上最负盛名的机械发明家之一。
马钧在武器领域取得了重大创新。
他尝试复原并改进了诸葛弩。
先生见诸葛亮弩,曰:“巧则巧矣,未尽善也”言作之可令加五倍。
诸葛弩一次可以射出十支弩箭,马钧设计的新弩箭据称可以一次性射出五十支之多。
马钧还制作出一种轮转式发石机,能连续发射石块,远至数百步。
(马均)欲作一轮,县大石数十,以机鼓轮为常,则以断县石飞击敌城,使首尾电至。尝试以车轮悬瓴甓数十,飞之数百步矣。
也就是说,不论弩箭还是投石车的发射速度都被马钧大幅提升了。
这就意味着魏军能够对当时的任何敌军形成有效的火力压制。通俗的话来说,就是能打得敌人抬不起头。
或许卑衍和他的军队并不弱,他们也打得很勇敢,但面对这种连发武器带来的降维打击,他们拿什么赢?
为什么司马懿有底气能够百日破敌?这些秘密武器就是他的王炸!
雨霁,(司马懿)起土山、脩橹,为发石弩射城中。渊窘急。粮尽,人相食,死者甚多。将军杨祚等降。
八月,当巨石和箭矢像泼水一般射入襄平城内时,坍塌的不只是房舍城墙,还有公孙渊的信心。
这都快被打成筛子了,还能撑到十月?
粮食吃完了,靠两脚羊还能维持。但对方出了这些神仙武器,让公孙渊怎么打下去?
于是公孙渊败了,很惨的那一种。
马钧的发明让魏军战斗力暴增
全军溃败之后,公孙渊与儿子公孙修带着数百骑兵向东南突围而逃。
司马懿大军在后面穷追不舍,杀死了公孙渊父子。
或许就如司马懿所说,公孙渊若弃城而逃,或许还有一线生机。
甚至公孙渊还可以退到高丽,和司马懿反复拉锯。就像彭越挠楚一样。
毕竟高丽更加遥远,气候更复杂,地形更加易守难攻。
此外联合东吴,或许还能开辟一片新天地。
毕竟后来强盛的大唐都攻不下的地方,司马懿又能如何?
可公孙渊败给了自己的信心和野心。
他自信能够抵御司马懿,同时还想通过有效反击来彻底巩固在辽东的势力。
可没想到司马懿的计谋和黑科技武器,让公孙渊的梦想彻底破灭。
而之后司马懿给辽东带来了毁灭。
进入襄平后,司马懿下令噶了十五岁以上男子七千多人,然后垒成了京观。
更是埋下了祸根。
为彻底消除辽东割据势力,司马懿将辽东汉人全部迁到中原,迁徙人数达到四万户,约三十余万人口。
辽东地区汉人为之一空。
这片极具战略意义的地区迅速被鲜卑、高句丽等势力占据。接下来,他们可以越过辽西走廊,占据山海关,然后杀入中原。
从此中原再无屏障。
这,成为后来五胡乱华的重要根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