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华杉老师学习儒家思想——亲民和止于至善。
前面我学习了《大学》三纲领中的明明德,因为大学开篇的第一句就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明明德,就是要擦亮自己的本心,不让私欲、邪念所遮蔽,让其恢复本来的面目。
王德峰教授说:儒家讲明德,佛家讲佛性,说的都是同一个东西。
人人都有,本自具足,只是自己不能看透而已。
亲民,大儒朱熹说,应该作“新民”来解读。就是说自己明明德之后,要推己及人,让更多的人来明明德,来教化和感化他人。
儒家的思想,后面八个条目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说的都是自己的事,后面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推及家庭、国家的事,天下的事。
但是王阳明先生认为不是新民,而是亲民,也就是先儒所说的是正确的。
他的意思是:亲民是亲亲人民,前面提到要明明德,那明明德怎么去实现呢?
不是去教化他人,改造人民,而是回到百姓人民当中去,走群众路线,去体察人民的生活,这样才能做到明明德。
就是自己亲身实践,在实践中明明德,从而达到至善之境。
也就是说亲民是明明德的方法和手段,而止于至善是最终的目标。
到底哪个对,哪个错,我觉得华杉老师说得对,不去评判圣人之学,不论是新民——影响和教化他人,还是亲民——去躬身实践,都对,都可以践行。
我也不去评判,从个人来说,我觉得亲民更深得我心,毕竟,自己都一身的毛病,何谈教化他人。
从别人身上学习、思考和实践,这样充实、修正自己,应该是我要持有的态度。
所以,不论是亲民还是新民,只要能学得一个方面,就是莫大的收获了。
02止于至善。
华杉老师说至善,就是自己最佳的状态,最舒服的地方。
我们现在说不要呆在舒适区,要走出舒适区,好像意思相反的。
我理解为是一种更高级的舒适,一种源自精神的自由和富足的状态。
我打了一天的游戏,或者刷了一天的网络小说,虽然说也很舒服,也享受到了快感。
但是内心空虚、空洞,一旦停止了刺激,就会陷入无助、焦虑的状态。
会感叹:“今天又虚度了一天。”
而短暂的刺激过后,似乎什么也没有留下,所以说这是一种浅层的休息。
而如果自己看了一天的书,从书中领悟到了一点点的哲理或者智慧,就会欣喜,内心充盈而安定。
会不由得感叹:“今天过得很有意义。”
每个人的舒适区都不一样,有的人周末就喜欢在家躺平,玩玩游戏、追追剧,这也无可厚非。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
但是这样,可能无法达到自己的至善之境。
王德峰教授说:至善是此心纯乎天理之极,无一丝人欲私心。
这个境界很难达到,我这样的普通人要终身努力,去追求。
就拿吃饭来举例子,人饿了要吃饭,这是天理,所以吃饭是符合天理的。
而要顿顿美食,吃得好,大鱼大肉,吃得中年发福、三高等,这就是人欲了。
蔡志忠老师说他一顿只要一个馒头,一碗稀饭就可以,一天只要10块钱就能过一天。
当他把物欲放下之后,他获得了更多精神的富足,专注于自己的事情,没有什么比这更快乐。
我想,这大概就是达到了至善之境了。
03最后,如何达到止于至善之境呢?
《大学》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七个字就是:知止定静安虑得。
知止是知道自己边界在哪里,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一清二楚。
知止之后就能够定,志有定向,叫立志,定好之后,就不再更改。
定后能静,有了志向之后就心静了,外界的事干扰不了你。
静后能安,安心的做自己的事情,不外慕,不偏移,日日不断,滴水穿石。
安后能虑,安心之后,就能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天性,思虑周全,把事情做对。
虑后能得,志向定了,做事的方法也对,又能日日不断,得到收获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这真的是人生的至理呀,为什么我们的语文课本没有《大学》的内容呢,真是不解。
如果能早些明白这些道理,我现在应该和华杉老师、蔡志忠老师活得一样尽性了。
共勉。
今天是日更第189/365天,早起阅读写作第83天,都看到这里了,不妨点个赞,关注一下。^_^
每天更新文章,相信日更是一种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