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者的这篇古文,相对而言浅显易懂,解读实在是不该出现此等低劣的错误。
十九、暴力者祸及自身
第七十四章(原文)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希有不伤其手者矣。
“人民不畏惧死亡,为什么用死来吓唬他们呢?假如人民真的畏惧死亡的话,对于为非作歹的人,我们就把他抓来杀掉。谁还敢为非作歹?经常有专管杀人的人去执行杀人的任务,代替专管杀人的人去杀人,就如同代替高明的木匠去砍木头,那代替高明的木匠砍木头的人,很少有不砍伤自己手指头的”。(译文引自出版的“经典”)
这篇文章的前半部分很浅显,大家都一目了然,后面就出现了逻辑错误。
从全文的逻辑关系来分析:
一、如果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二、如果民畏死,得而杀之,孰敢?
三、这些杀人的就不怕被别人杀?
四、高明的木匠希有不伤其手者。
智者要表达的应该是:别人怕杀,杀人者就不怕杀?最好不要动不动就杀人。
1、“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人民不畏惧死亡,为什么用死来吓唬他们呢“?
译:人们不畏惧死亡,怎么动不动就用死来威胁他人呢?
2、“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假如人民真的畏惧死亡的话,对于为非作歹的人,我们就把他抓来杀掉。谁还敢为非作歹?
译:倘若人们都畏惧死亡的话,对于说话做事不顺意的人,我们就把他抓来杀掉,谁还敢“胡作非为”?
思维错误从这里就开始了。一味的直译,不考虑文章的内在逻辑关系。
3、“常有司杀者杀”:经常有专管杀人的人去执行杀人的任务。
译:那些以执法者名誉杀人的人,他们就不怕被别人杀吗?
4、“夫代司杀者杀”:代替专管杀人的人去杀人。(这个不能代替吧?)
译:其他不是执法者的人杀人,难道他们就不怕被人杀吗?
5、“是谓代大匠斫,希有不伤其手者矣”:就如同代替高明的木匠去砍木头,那代替高明的木匠砍木头的人,很少有不砍伤自己手指头的”。
解析:(1)代:怎么就想当然地理解成代替呢?“大匠”不是谁都能代替的。代在这里有一代宗师的意思。
(2)啰嗦点了。(3)手:身体。可能还会伤到其他地方吧?
译:就是手艺高超的木匠砍木头,也少有不伤及自身的。
小议:
老子的《道德经》,通篇都不会离开道或德,这篇也不例外。这一章我们虽然找不到一个德字,但德无不不贯穿文章的始终。老子提倡德服天下,这篇文章以木匠砍木头为例,告诉我们使用暴力的大都祸及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