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工厂”和“中国制造”一直是国际上的热门话题,这个两话题相辅相成、联系紧密。
在早期,中国制造是粗制滥造的代表,抵制中国制造是无数外国人寻求“身份优越”的一种方式。
但在这样的负面情绪之下,中国制造依旧成功渗透了世界上绝大多数人的生活。
后来,中国制造在世界工业的基础上开始创新,引领了无数行业走向发展的新方向。
时至今日,中国制造已经是高新科技的代表,是发展的前沿。
中国制造不断向前发展时,中国这座世界工厂好像即将被世界抛弃,国际资本将产业不断向印度转移。
印度会成为下一个世界工厂吗?美媒对此否定:制造业内迁中国内陆而非印度!
一、世界工厂的更迭纵观历史,中国并不是世界第一个“世界工厂”。
虽然历史是在不断发展的,但历史演变的过程中,许多逻辑仍具有共通性。
想要理性判断印度成为世界工厂的可能性,看看过去世界工厂的更迭史是最简单高效的方式。
18世纪60年代,蒸汽机的出现标志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始,也奠定了在未来的百年时间里英国工业的世界地位。
得益于机械的进步,英国的机器生产不仅大面积取代了传统手工业的生产模式,更是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加上19世纪英国日不落帝国的版图不断扩大,英国与世界各地的联系紧密且方便。
在当年天时地利人和的情况下,英国成功成为了世界工厂。
这样的辉煌在英国持续了百年,19世纪末,我们的老熟人美国崛起了。
内燃机、汽车、飞机的出现不仅让美国搭上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东风,也让美国诞生了一批时至今日依旧活跃在国际市场上的老牌企业。
在企业和工业的双重发展下,世界工厂之名从英国过渡到了美国。
而中国正式被国际承认超越美国成为新的世界工厂,是在2011年。
2011年,中国以一年3.51万亿美元的工业增值超越美国的3.02万亿美元,拿到了世界工厂的交接棒,开始了以工业生产为基础的经济飞跃。
回望前者不难发现,较为广阔的地貌、成熟的物流体系、在当时先进的工业技术和较低的生产成本,是世界工厂缺一不可的必要条件。
而这些先决条件,印度全都具备吗?
二、印度的优势且抛开成见客观分析,印度在工业生产方面还是具有优势的。
2023年4月,印度以14.26亿人口超越中国,成为世界上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
根据印度劳动部门公布的相关数据,2023年印度的平均年薪约为18.8万卢比,约为1.6万元人民币。
同时,印度自己在2022年公布的每日最低薪资为178卢比,约为15.4元人民币。
加上印度自身贫富差距过大、身份导致的就业限制等社会问题,这个薪资为平均收入,印度普通居民的实际收入可能还要略低于官方数据。
以以上数据为对比,目前中国的薪资状况如何呢?
2025年1月17日,中国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公布了中国居民的收入情况。
2024年,全国居民人均年收入为4.13万元,居民年收入中位数为3.47万元。
中国普通居民的收入,是越超印度居民的。
所以在用人成本方面,印度是有极大的优势的,并且印度人口数量庞大,从业人数能够得到有效保障。
不过,这也是印度目前仅存的优势所在。
三、美梦难成真2020年受全球情况影响,世界急于摆脱对于中国产业链的依赖,开始重构全球产业链。
许多国际集团开始寻求新的渠道和新的合作伙伴,这时的世界极为看好印度,著名期刊《经济学人》甚至声称,属于印度的时代已经到来。
并且早在2014年,印度总理莫迪就提出工“印度制造”的战略目标。
莫迪希望印度工业制造在未来将占全国总GDP的1/4,新增1亿的就业人口。
为此莫迪还推动了相关的产业扶持政策,以求达成目标。
但实际情况却让很多人难堪。
2019年至2022年的4年间,印度全国GDP的增幅仅有2.5%,远低于印度政府7%的预期。
不过,印度的失败可以预计的。
首先是国际的物流问题,在跨国运输方面,多以海运为主。
印度虽然拥有7500公里的海岸线,但港口的建设情况却极为落后。
效率的快慢是决定同一产品能占据多大市场的重要因素,以印度目前的港口情况来看,想要完全追上中国的物流速度,还需数十年的时间。
其次印度从业人员基础落后。
大家打开手机去看深圳的工厂招聘,就能发现一个共通性。
无论薪资高低,行业是什么,招聘启示上都有一句话“能分辨26个字母”。
这样的文化要求就是从业的基本,而印度底层的受教育水平不足以支撑工业生产的需求。
就好比我现在要下一个加急单,结果你作为负责人告诉我得等3天之后才能开工。
为什么迁移印度的资本最终失望而归呢?因为企业得从认字开始给印度工人培训。
最后就是印度的产业集群落后。
就以鞋子为例,中国的工业集群可以做到鞋子的鞋底、鞋面、鞋带、鞋盒的生产方均在一个省甚至一个工业区内,但印度不行。
日用品的生产是最为简单的,更别说一些高精尖的工业器械和电子产品了。
而想要建造这样的工业集群,除了需要大量的金钱之外,还需大量的时间。
所以,仅靠人工费用低的优势就想与中国一争高下,只能说是异想天开。
2023年,华尔街日报就已经指出,世界工业生产虽然开始转移,却仍未走出中国。
目前,中国内陆地区成为了许多企业的新目标。
这些地区的生产费用相比于中国沿海地区更低,但依旧能依靠中国现有的工业优势进行生产。
且中国内陆的基础建设完备,工业群的转移不仅解决了中国内陆的就业问题,也让企业在花费更少的资金和沟通成本的情况下取得和以往并无差别的产品。
这对于企业和中国产业布局来说,是双赢的局面。
而印度想要突破中国用先进技术铸造的工业长城,恐怕还需很长的一段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