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这一形象,在艺术作品中是被表达比较少的,所以经常会套路化和模板化,永远都是天真烂漫和无忧无虑的作为一个必要元素出现、
但在中世纪的西欧,儿童形象陷入到了一个“恐怖”主义时刻。
即使儿童被当作宣扬宗教精神、圣母之爱和父母权威的工具,依旧不能掩盖社会厌婴的氛围。被成人世界剥削和排斥的儿童,遭受到噩梦般的待遇,全部被展现在那一时期的艺术作品中,艺术作品补全了历史书未能记载下来的那部分。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4149cfc646046bb36a0b87cf7bf83511.jpg)
西欧社会实际上是一个宗教社会,教会不仅影响到各国西欧国家的政治生活,所有艺术作品几乎都是在为基督教而服务,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了中世纪晚期。
宗教壁画或者是民间绘画,所描述的主题,大多都是基督故事相关的内容,圣母玛丽亚与圣婴的画面更是经久不衰的主题,但画中的两个人物,只有圣母玛利亚被大肆讴歌母性的光辉、圣婴通常是作为工具人出现,可以说并不是一个儿童,而是缩小版的耶稣。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cb40f19cc180c523e94a4e7855f30d0b.jpg)
例如著名的《王座圣母子与天使》中,大篇幅的圣母与只占据小小篇幅的圣婴,被表现为一个缩小版的成年男子,端坐在圣母的膝上,表情呆滞的目视前方,全然没有儿童天真的面孔。
在雕塑艺术作品中,儿童形象基本上被省略掉了、
就算在教堂中,有一些小体型看起来像小孩的天使雕塑,采取的形象依旧不是当时西欧儿童的真实形象,而是带有非常浓重女性化的希腊儿童形象,像《楼梯旁的圣母》中的圣子,脸都没被作者全雕刻出来。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0a71602b390d4a372b283ff58e29aa8c.jpg)
文学这种最能反应人真实想法的艺术作品中,大量的作家和诗人将儿童和动物、麻痹者、疯子等这一系类“问题人类”放在一起,将儿童描述为一无是处和无利可图,甚至在一些诗歌中,描绘了父亲把自己孩子肢解并烹煮的残忍画面。
中世纪被边缘化的儿童中世纪西欧的婴儿高死亡率非常之高,只有20%-50%的西欧人,能较为安全的活到成年,皮斯托雅地区曾经统计过,1-4岁大约有18%的孩子死亡,4-9岁大约有11%的孩子死亡,10-14岁大约有大于11%的孩子死亡。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80296f1de6b1c70c9df5a547fc9c8001.jpg)
如此高的死亡率,跟当时弑婴和弃婴的传统有关,西欧社会有漫长的杀婴历史。
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当时的斯巴达男性新生儿刚一出生,是要先让族里长老检查一下的,如果健康就带回家抚养,如果不健康,就扔到山脚下自生自灭,其中父母不能插手做决定。
这种恶劣行径,一直到了十八世纪都没被完全消灭,即使应出台了相关法律法规,自诩文明社会的西方国家,没有经济抚养条件的未婚妈妈,有很多选择了杀婴或弃婴,以至于婴幼儿因为高死亡率被当成了一次性的消耗品。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ea8f6a5edaf93aaacf47fff667902ff6.jpg)
西欧儿童境地如此凄惨,跟基督教有很大的关系。
基督教认为,人生下来就是有原罪的,而小孩子正常的贪吃、贪玩、撒谎等行为是原罪的体现,儿童是邪恶的,所以应该对儿童进行严加管教,来抑制恶行的产生。
所以这也就是为什么,艺术作品中儿童的形象是一个缩小版的成年人,因为中世纪西欧人根本就没把他们当成孩子。
艺术作品中儿童奇怪的原因,与席卷整个欧洲世界黑死病有关。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9a5f9646bb8e8c3423a8775917eeeb30.jpg)
这场持续百年多的瘟疫,带走了欧洲过半的人口,死亡的阴影笼罩在每一个活着的西欧人头顶,曾经的画家、雕塑家和诗人这些艺术家也几乎死伤殆尽,儿童自然也不可能在这场灾难中独善其身,存留下来为数不多的绘画中,到处都是可怕的黑死病患者。
文艺复兴带来的温情文艺复兴作为欧洲中世纪和现代文明之间的过渡时期,主张对人天性的解放,极大的尊重了人的尊严和正常的人性,并且将反对基督教严苛的禁欲主义作为了表达主题之一。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f38787300fb77a7902b15c5c7812431a.jpg)
艺术家们的作品,更多的出现了非宗教的订单和主题,具有人文主义精神的艺术作品文艺复兴时期大量产出。
同时在艺术产生的过程中,曾经至高无上的神性逐渐被人性所替代。
一些人本主义的画家,开始将目光转向日常生活中的各类群体,上到八十老朽,下到刚出生的婴儿,中间掺杂着各行业的青壮年,人的真实世界通过艺术作品记录和展现了出来。
《在庙中发现少年基督》的画家,将世俗家庭生活的日常描绘与圣家族中,画中少年耶稣也会像普通青少年一样与母亲产生矛盾,抱着双臂满脸不服气的样子,被画家刻画的非常真实。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af5a94dddebda7cf0b36e04360c9bbab.jpg)
在中世纪时期,西欧社会的医疗水平非常粗糙,且大部分被教会把控,一些先进的医学技术在教会的打压下并没有运用到普通人身上。
因此放血、催吐这样的带有“驱逐恶灵”宗教性质的手段大行其道,也造成了当时西欧的高病死率。
近代西欧不仅思想上解放了,医学技术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像《儿童之术》这类关于儿科的医学著作也被出版,针对儿童各类疾病的治疗手段被提出和应用,大大提升了儿童的存活率。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d8ad7d69b0343351f9fa7266573c2797.jpg)
儿童是一个家庭的未来,既不是谁的工具人,也不是什么带有原罪的恶灵,因为我们都是从儿童时期成长过来的,中世界的西欧文学作品中,儿童大部分形象都是缺少教养的怪物,这是很显然是错误的观念,文明的进步在于抛弃这种非常不正确的观念。
在历经思想和经济发展的近现代欧洲社会,儿童在艺术作品中缩小版成人的形象,已经变回了儿童原本的生动活泼。
这不止代表儿童地位的上升,也代表着近现代欧洲逐渐脱离了教会极端控制下的黑暗时代。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8684b32df83f77e4c87e3d4cd4f8bec0.jpg)
《欧洲绘画史》
《欧洲家庭史》
《中世纪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