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武侯祠,历代朝廷祭祀地

灵雁淯阳 2024-02-21 18:11:39

南阳武侯祠,是历代朝廷与官府祭祀忠武侯诸葛亮的主要场所,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葬于汉中定军山。

后主刘禅“赠君丞相武乡侯印绶,谥君忠武侯”

此时投奔曹魏的蜀汉旧将黄权,得到曹丕重用,驻兵宛城,当他得到诸葛亮病逝的消息后,内心非常悲痛,就带领族人和自己的旧部,在南阳隆中卧龙岗,诸葛亮居住躬耕地原址,树立经幡,建庵为祠,祭祀诸葛亮,《嘉靖南阳府志》记载,“时故将黄权等先已在宛,其他族当多相依,故南阳有侯祠所谓诸葛庵者,意亦道陌私祭类”。至今南阳民间依然称武侯祠为“诸葛庵”,这也是“南阳诸葛庐”的由来。所以,黄权也是最早在卧龙岗祭祀诸葛亮的人,

三国归晋,晋武帝司马炎感慨诸葛亮忠君爱民鞠躬尽瘁的品德,“晋武帝问诸葛亮之治国。建对曰:闻恶必改,而不矜过,赏罚之信,足感神明。帝曰善哉,使我得此人以为辅,岂有今日之劳乎”“吾方欲明之,卿言起我意”。随即启用诸葛亮孙子诸葛京任命为郿县令, 后升任江州刺史。《晋泰始起居注载诏》曰:"诸葛亮在蜀,尽其心力,其于瞻临难而死义,天下之善一也。其孙京,随才署吏。"

《诸葛氏宗谱卷之六》“南阳始祖武侯公世表引:谨案我诸葛氏自汉司隶校尉光禄公讳丰,世居琅琊,凡七传至忠武公,发迹南阳,遂成鼎族,自是,晋中书舍人刺史公讳京,由南阳返河东,传二十三世至鹏举公......”

晋惠帝司马衷,敕封诸葛武侯为“武兴王”,又诏令刘弘代表朝廷到南阳隆中卧龙岗祭拜诸葛亮,凭吊先贤,修缮草庐并立碑刻石,以作纪念。同时在卧龙岗下种植一颗侧柏,一颗楸树作为路标,今天在南阳武侯祠“汉昭烈皇帝三顾处”东边尚留一株楸树,距今有1700多年,西晋王隐的《蜀记》中记载:“晋永兴中,镇南将军刘弘至隆中,观亮故宅,立碣表闾,命太傅掾犍为李兴为文曰:

天子命我,与沔之阳,

听鼓鼙而永思,庶先哲之遗光,

登隆山以远望,轼诸葛之故乡.

………………”

汉昭烈皇帝三顾处旁的古楸树

大唐统一天下,太宗李世民推崇诸葛亮,唐玄宗主持遴选自古名将十哲。张良,田穰苴。孙武。吴起。乐毅。白起。韩信。诸葛亮。李靖。李绩”。此十人配享太庙,开元十九年(731年)四月,又诏封诸葛亮为武宁王。

在唐(天宝)七载(公元742年)五月十五日朝廷发布诏书,除武庙十哲外,又增加忠臣十六位,“蜀丞相诸葛亮,南阳郡”名列其中。诏令上述“肇迹之处”的官员“宜置祠宇,量事致祭”“未有祠宇者,所由郡置一庙享祭”。下诏在卧龙岗南阳诸葛庐前,修建忠武侯祠,就是今天的武侯祠大拜殿,诸葛武侯的儿子诸葛瞻、孙子诸葛尚配享,并在大拜殿前种植楸、柏各一棵,寓意千秋百代万世永享,楸树柏树今依然存在,树龄都在1200以上。

大拜殿,及殿前的古楸、柏

宋代岳飞拜谒武侯祠,手书《出师表》,元代整修武侯祠殿宇,塑关张像配享,并在岗东新建孔庙,在孔庙后建“卧龙书院”。明嘉靖皇帝派遣驸马都尉邬景和作为钦差大臣,到武侯祠主祭诸葛亮,南阳府县官员陪祭。

钦差大臣驸马都尉邬景和主祭武侯祠

《诸葛忠武侯全集》记载:“侯生于汉孝灵帝光和四年辛酉(公元181年),月日无考。卒于建兴十二年甲寅(公元234年)秋八月二十八日,年五十四岁,幼居山左,后结庐南阳卧龙岗,昭烈帝三顾草庐遂许驰驱。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曹丕篡位,昭烈继皇帝位以侯为丞相。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夏五月帝崩,后帝禅即位,改元建兴,封侯为丞相,开府领益州牧。十二年(234年),卒军。后帝诏策有云:"夫崇德序功,纪行命谥,所以光昭将来,千载不朽,今使持节中郎将杜琼,赠君丞相武乡侯印绶,谥君为"忠武侯",魂而有灵,嘉兹宠荣。后至晋,追封"武兴王",唐封"武宁王",(并赐庙)。宋封"忠惠仁济显应王",元封"威烈忠武显应仁济王"。明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定帝王庙,崇祀名臣(封)风后等三十七人,侯在其中。

结论:南阳隆中卧龙岗,是诸葛亮躬耕十年之地,汉昭烈皇帝三顾处,也是历代朝廷官府祭祀纪念武侯之所在。

参考文献《三国志》《南阳府志》《南阳武侯祠碑刻》

3 阅读:92
评论列表

灵雁淯阳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