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通《悉达多》这四句话的人,都获得了稀有难得的内心力量!

心灯一文 2024-07-28 20:06:46

《悉达多》是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创作的一部中篇小说, 1922 年在德国出版以来,犹如璀璨繁星般跨越语言的天际,被翻译成39种世界语言,畅销全球各个角落。

它并非仅仅用小说创想式地复述悉达多的觉悟故事,而是将人类生命觉醒之路投射于一个人身上史诗般的细密展开。

单个的悉达多的个体寻求之路,虽然有着特异性,却与有心觉醒的芸芸众生一样,面临着相同的问题。这些问题关乎我们所遇所行,虽然有的迟有的早,但都会遇到,也都需要一个答案。

因此,无论你是什么类型的人生经历,无论你曾经如何寻求灵性的解脱,当你看这本书,你都会默然会心、深有所悟。

书的副标题为“一首印度的诗”。它以印度的社会和宗教作为背景,讲述了主人公悉达多一生的感悟与追寻历程。这本书里面密集地融涵着许多卓然的智慧。

主人公悉达多是贵族子弟也就是富二代,但在富有和身份的高贵下面,他内心从没离开过困惑,这个深深的困惑一直缠着他——就是对“自我”真谛的追寻,就像一团抓不住的迷雾,让他心里很乱,无法安然接受自己的际遇。

悉达多如同曾经充满自我理想的我们一样,背离父母的意愿,选择自己的路。他坚决地放弃让人羡慕的所有好东西,带着挚友乔文达,加入苦行沙门的队伍,开始辛苦寻找生命的真正意义。

在那段沙门苦修的日子里,他学会了好多克制自己欲望、修养身心的办法,还在和饥饿、疼痛、疾病、疲惫对抗的苦行中锻炼了超强的意志力。

不过,悉达多慢慢悟到,以身体受苦的修行不是找到真理的好办法,只是暂时躲开现实痛苦,给自己精神上打麻醉针。

就在他茫然之际,遇到了世尊佛陀乔达摩。出人意料的是,面对这稀有难得的好机会,好友乔文达马上选择跟着佛陀走,而悉达多却带着特别坚定的决心走上了自己一个人探索的修行路。

接着他扭头扎进红尘,沉醉于声色犬马之中;遍尝人生况味后,到晚年时才终于真正觉悟。

有人看完这本书说:我们终其一生,都是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而不断奔忙,从熟悉的地方出走,带着对未知的好奇流浪、探索,也正是每一次义无反顾的出走、选择与经历,塑造了并成就了当下的自己。

确实如此,没有人不经过路途的孤独艰辛,穿过迷茫和摸索,而能成就自我,也许每一个人都会被他命中注定的独特的感召力,莫名其妙地推向生命之河,在激流浪涛里窥见彼岸。我们称之为:一路走来,回归自我。

这本书里,有几个句子,写得非常精妙,和我们中国禅修文化也很默契,今天来絮絮叨叨聊一下。

1、如果一个人扼杀了感官意义上的偶然之我,却喂养思想意义上博学多能的偶然之我,他是不会寻得自我的。两者,思想和感官,均为美的事物;两者背后均隐藏终极意义;两者都值得倾听,值得参与;两者均不容蔑视亦不必高估。

这段话极好,追寻思想精神深度的人通常都有这样的毛病,他们会逐渐厌弃生命本能的部分,对生理上尤其是感官上所带来的一切感到烦扰不堪。因此有些人甚至希望剔除自己的生理兴趣和反应。

误认为不看不听,不动声色,就是极好的境界。

其实,我们活着,就是一个完美的生命体,拥有这些性能,因此而生的欲望和情绪、行为和思想,都是正常的值得珍惜和赞美的。

正如《悉达多》所说,两者均为美的事物。老子曾有一段话,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虽然如此,他的意思也并非要我们执着分别感官和精神,而是不要沉浸在感官之乐中迷失自己。

感官和精神,其实是紧密相连的,从生理上,它们互相作用,从更高的角度看,它们都具备生命性能的玄妙。

想要寻求生命的觉醒,非从这里面经过不可。这是无法绕开的课题。

一味重视精神层面,对生理层面忽视或者蔑视,人将会变得清高,自认为自己高尚,似乎很清雅,可是这个方向,是一种潜在的意识偏执。

其实许多这样的人都熬不住自己内心的纠结,因为他们无法面对欲望的不息,思想情绪的奔腾。

而偏重生理感官方面的人,又会陷入对欲望和享乐,或者生老病死恐惧的泥潭。

禅宗说,面门上放光的是什么,能看的能听的是什么,和黑塞所言暗合,这是我们的灵性,能吃喝见闻男女苦乐,能思维学习感悟,这都是灵性所为。通过这些,与灵性链接,才有可能。

2、一个探求之人,往往只关注探求的事物。他一无所获,一无所纳。因为他一心想着探求,被目的左右。探求意味着拥有目标。

而发现则意味自由、敞开、全无目的。可敬的人,你或许确实是位探索者。但你却因努力追求目标,而错过了些眼前事物。

黏在追寻上,势必失去追寻的意义,这个道理,佛陀用法如伐喻,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来说明。

追寻的方法和手段,包括探求的事物目的,都是船,可以搭乘,切不能执着桎梏在里面。

发现意味着敞开和自由,是对一切的放下,进入无为的自在。

因为执着目标和方法,我们其实难以真正取得进步,因为我们是背着那条船一直走路的愚痴之人。正如书中另一句话:

悉达多道:“我亦如此,朋友。我没有目的地。我在求道的路上。”

从根本意义上来说,求道是不需要具象目的的,树立目的,是权且为之,也确实没有一个所谓的目的可以到达。

3、我不再将这个世界与我所期待的,塑造的圆满世界比照,而是接受这个世界,爱它,属于它。

我们每一个人对世界都有自己的描绘,按照自己的希冀,去希望和期待,这很好,可是,它却带来了烦恼,因为无常的世界,并不如意。

我们无法接受现实的各种变故,我们无法去爱我们厌烦的人和事,我们热衷于制造理想,然后为达到它和期待它碌碌一生并且充满烦恼。

尤其是在追寻者的心里,一定会描绘一个圆满的世界,这个世界或是极乐,或是殊胜,可是,这也将错误地诱导他们盲目追求那个虚幻,或者脱不开虚幻定义对自己的掌控。

臣服与接纳,则是智者应有的心态,并不是不希冀,不盼望,只不过,智者首先接受现实,并平凡平衡地看待现实,他们不在喜恶的漩涡里泅水而已。

4、“世界并非不圆满。世界并非徐缓地行进在通向圆满之路:不,世间的每一瞬间皆为圆满。”

这个观念,类似于一念万年的概念,是极其深邃的智慧,从哪一个角度看世界,才能圆满呢?我们深思也不得其结果。

眼前的世界,充满不合理、黑暗、险恶、苦痛,生离死别、求而不得,圆满从何谈起?

可是,跳脱时间线,立足于当下,我们可以感知,时间或者是生命过程,如同一个又一个横截面的组合,实际上,每一个横截面,根本没有独立的定义存在。

是我们给他们分段取名、赋予各种意义,因此我们自己被这些意义欺骗,认为某些是不好的某些是好的。

对于世界亦是如此,我们的眼光片面,无法宏观,也无法凝聚,看不通透因缘,这是我们缺乏真正宁静的缘故。

因此我们无法感悟到,每一个瞬间,都是圆满。

通过漫长的生命历程,获得内心的宁静,才有可能契合这个道理,

因此每当深悟此理的智者珍视每一个当下的瞬间,那个瞬间对他们而言,就是圆满,因为他们能做到让这个瞬间,不受过去未来和杂七杂八的各种干扰。这也叫做专一!

5 阅读:207
评论列表
  • 2024-07-29 07:26

    真正的智慧者,觉悟者,道友请了[点赞][点赞]

心灯一文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