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许云辉
唐玄宗闻知长兄李宪病逝噩耗,痛彻心扉,当着群臣“失声号恸,左右皆泣下。”他诏令“按谥法推功尚善曰‘让’、德性宽柔曰‘让’”,追谥李宪“让皇帝”。
古代诸皇子为谋求皇位,罔顾兄弟情深,不惜骨肉相残,上演无数人间悲剧:曹植在弟弟曹丕威逼下吟出七步诗,杨广为把哥哥杨勇拉下太子宝座处心积虑,李世民将哥哥射杀玄武门......
作为唐睿宗嫡长子,李宪是理所当然太子候选人。他却在父皇难以决断时,高风亮节宣布退出竞争,力推三弟李隆基为皇太子。他究竟是品德高尚诚心让贤,还是身不由己违心避让?
(一)悲惨往事
李宪本名李成器,六岁时便被唐睿宗立为皇太子。武则天“改唐建周”称帝后,将亲生子唐睿宗“降为皇嗣”,李成器自然被依次降为皇孙。
年仅11岁的李成器目睹朝廷的风云变幻,亲历胜败荣辱,幼小的心灵对政坛充满恐惧与排斥。他知道,父皇与三位皇伯均为唐高宗与武则天亲生子,大皇伯李弘24岁时久病暴毙,二皇伯被武则天褫夺太子封号后在流放途中被赐死,三皇伯李显称帝仅55日便因得罪武则天被废为庐陵王。父皇李旦被立为傀儡皇帝后,被软禁在皇宫别殿,不得参与政务。武则天原形毕露“仍临朝称制”,朝廷所有“政事决于太后。”武则天执政后,曾因人心所向,假惺惺“下诏复政于皇帝。”唐睿宗“知太后非诚心,奉表固让。”武则天毫不客气,“复临朝称制。”
诸皇伯与父皇的遭遇,令聪慧多才的李成器不寒而栗。他与几个弟弟同日分赴藩国,三年后被改封寿春郡王。三皇伯复位后,李成器被改封蔡王。此时,26岁的李成器已成熟稳重,“固辞不敢当大国,依旧为寿春郡王。”
其间,李宪目睹父亲被迫请求将储君之位谦让三皇伯,使被贬为庐陵王的三皇伯复立为皇太子。“神龙政变”发生,武则天被迫禅位唐中宗李显。数年后,韦皇后与女儿联手毒死唐中宗,拥立唐殇帝王,改元“唐隆”,自己临朝称制,企图复制武则天称帝故事。
李宪的三弟临淄王李隆基不愿坐以待毙,与姑妈太平公主联手,在禁军协助下打着“诛诸韦以复社稷,立相王(李旦)以安天下”大旗,发动“唐隆政变”,将韦氏集团一网打尽,威逼唐殇帝让位。李旦在李宪与李隆基极力劝谏下,才羞答答答应二次即位为帝。
李宪虽未参与“唐隆政变”,但因积极支持父皇复位,被进封宋王。李隆基更因功进封平王。此时,李宪刚到而立之年,年富力强,隐然成为李隆基继承帝位的威胁。
(二)力辞太子
唐睿宗即位,“与侍臣议立皇太子。”依照“立嫡以长不以贤”原则,李成器当仁不让成为皇位继承人。但李隆基“有讨平韦氏之功”,使唐睿宗“意久不定。”李成器与幕僚商议,决定坚决退让。他面见父皇建议:“太子乃‘天下之公器’,如处太平盛世,自然应该先立嫡长子。但如果国家处于危难之时,便应以社稷为重,以功劳确立太子。如果不知变通一意孤行,将使‘海内失望,非社稷之福!’”唐睿宗因李成器“累日涕泣固让,言甚切至”,且诸王与重臣一致认为李隆基“有社稷大功,合居储位”,顺水推舟“遂许之。”李隆基装模作样以李成器是嫡长子为由上表推辞,被唐睿宗拒绝后假装无奈笑登太子宝座。
这是个三赢局面:唐睿宗获得从谏如流赞誉,李隆基成为梦寐以求的储君,李成器赢得退位让贤美名。不久,李成器为避“昭成皇后尊号,改名宪,封为宁王。”
(三)多才多艺
李宪才气过人,多才多艺,精通音乐,尤擅“吹玉笛。”他曾与著名音乐家们合作,在鼓手李隆基指挥下,为能歌善舞的“进女伶谢阿蛮”演奏伴舞,一时传为美谈。
凉州进献新曲,唐宪宗召“诸王观之”,曲罢问诸王感受。李宪忧心忡忡进言:“曲子虽优美,但臣从纯音乐角度解读,感觉‘宫离而不属,商乱而暴,君卑逼下,臣僭犯上。’如果将此曲迁移到实事,臣担心将发生颠沛流离之祸!”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被迫逃离京城入蜀途中,想起大哥这番话,悔之莫及。
宁王是“善画马”的丹青高手,笔下的马无不栩栩如生形神皆备。他曾在兴庆池南花萼楼下创作《六马滚尘图》壁画,其中的“玉面花骢”令唐玄宗赞不绝口。据说不久,此马化为真马而去。
李宪无心政治,骄奢淫逸。因惜花,他在花枝上系金玲,令园吏专门蹲守花下,见到鸟雀降临便拉动铃铛驱赶;他每次与宾客交谈,必先口含用沉香与麝香制成的香,造成“开口香气喷于席上”的奇效;他穷奢极欲,令人每日在帐前各类彩手持花灯的彩绘木雕矮婢,称为“灯婢”,通宵达旦为其照明,时人称为“灯婢”。
宁王纵情酒色,“宠妓数十人,皆绝艺上色。”他见隔壁卖烧饼的妻子长得“纤白明媚”别有韵味,便将她重金买入王府,恩宠甚于众宠妓。年余后,宁王在款待十余名著名作家时,竟当众问她:“还记得你卖烧饼的原配老公吗?”此女欲言又止,“默然不对。”宁王便召来烧饼师,让他夫妻相见。女子凝视前夫,“双泪垂颊,若不胜情。”在座的文人墨客们目睹此情此景,“无不凄异。”宁王反而趁着酒兴令他们即兴赋诗。王维才思敏捷,顿时联想春秋时息国君主的妻子息夫人。息夫人在息国被楚国灭亡后,被楚王据为己有,并被迫为楚王生下两个孩子。但她耻于“吾一妇人而事二夫”,始终不与楚王说话。王维心怀怜悯,以《息夫人》为题写下讽喻诗:“莫以今时宠,宁忘昔日恩。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
宁王最宠爱名叫宠姐的“美而善讴”的乐伎,将其视若拱璧。他每次宴请宾客,都会令适才载歌载舞献艺的乐伎出来陪伴宾客把酒言欢,唯独不让宠姐抛头露面。李白在一次宴饮中趁着酒兴恳请宁王让宠姐出来让大家一饱眼福。宁王不便拒绝,便令侍从摆设一道七宝花障,“召宠姐于障后歌之。”李白起身谢罪:“虽不能目睹神仙下凡,听到她美妙的歌喉也足够荣幸了!”
李宪于63岁时病薨。
(四)为何辞位
李宪力辞太子职位而力荐李隆基上位,原因有四:
1,自保避难:李宪目睹政变频发,母子或兄弟之间间为权位骨肉相残,自己也曾成为受害者。且当时韦氏集团虽已被诛灭,但太平公主依然权焰熏天。自己一旦卷入太子之争,必定令父皇左右为难。因此,他主动力辞以明哲保身,将三弟推上前台。
2,自知者明:李隆基将脑袋别在裤腰带上,率非正规军发动“唐隆政变”剿灭韦氏集团,将相王重新送回皇位,劳苦功高且深孚众望,手下谋士武将云集,实力超群。李宪既未积极参与事变,身边只有一群帮闲文人,与李隆基根本不是一个量级。他即便依嫡长子继位制勉强登上太子宝座,最终因实力悬殊必定被逼退位乃至身首异处。因此,他非常聪明地力辞太子宝座而力挺李隆基上位。
3,恭谨畏慎:李宪宅心仁厚,体恤下情。唐玄宗设宴款待诸王,无意中窥见卫士浪费粮食,“怒,诏高力士杖杀之。”李宪劝谏:“陛下偷窥他人隐私,传出去既不符合帝王身份,又让卫士人人自危。何况,残汤剩羹难道比卫士的性命还贵重?”唐玄宗如梦方醒,收回成命。
虽然史书歌颂唐玄宗始终不听信谗言,与弟兄们“友爱如初”,但李宪深知伴君如伴虎,一直保持着对皇帝弟弟的恭敬谨慎畏惧态度,从不“干议时政及与人交结。”他对自己地位的正确认识,使得“玄宗尤加信重之。”不干预时政,不结交党朋,正是李宪得以善终的不二法门。
4,志趣高雅:李宪多才多艺,既然无心帝位,当然只能挥霍享受权势地位带来的红利。他广泛结交文人墨客,挥金如土,骄奢淫逸,绝不过问政治。他故意以“骄贵,极于奢侈”假象示人,以此逃避和远离权力斗争。因此,唐玄宗称帝后,李宪在他的庇佑下过了近三十年优哉游哉的幸福生活,最终得以寿终正寝。
综上所述,李宪鉴于主客观双重因素力辞皇太子而力推三弟上位,使自己得以善终,既是真心实意推位让贤,更是权衡利弊急流勇退的明智之举。
作者简介:许云辉,男,1984年7月毕业于云南师范大学中文系,且于同月入职杏坛,2022年10月退休。曾出版专著两部,在省级以上文学刊物发表文章百万余字。
小编提示: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敬请转发和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