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中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就是儒家文化最‘高光’的时代!儒学篡改的王弼版本《道德经》,洗脑了平民百姓对道家文化的认知。
真实体现道家文化的是,文始版本的《道德经》。文始版本把《道德经》的内容归纳为“知道、识术、明德、修身”等四大主题;其中的‘修身’就是我们讲的“道法修真”。
如其中的“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章节,现在的解读者凭着“脑袋”认知,什么样的“牵强附会”都有,真可谓是浮想联翩❗其实它描写的是道法实修体感中的场景,是修真者头脑中真实存在的景观❗

☞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据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至诘,故捆而为一。
一者,其上不悠,其下不忽。寻寻呵!不可名也,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忽恍。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
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
——
这是文始版《道德经》“知道”主题的章节文字,其“知道”乃是知修真之道。以我实修践行道法的体悟认知:将此章节归纳“知道”主题范畴的主要原因是,经修真体悟而得出的“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的结论!
如果单看其情形过程,本章应该纳入“修身明德”的范畴;因为此阐述的过程,其实就是道法实修中产生的身体内在感觉的表达,是在阐明“得意而忘形”的意念❗最后这句“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才是道法修炼的具体展现。
这两句道法实修的具体表现:“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是什么意思呢❓
历史上元朝时代的一位道法修行者——潜真子,写了一首《苏幕遮.火初炎》的诗词,其中就体现了“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的意念!
☞苏幕遮.火初炎——[元] 潜真子
火初炎,归玉户。
满鼎温温,遍体周天度。
水火抽添依大数。
尽到丹田,须遣教烧住。
自然光,非昼暮。
光射帘帏,可照千千步。
内养还丹他自做。
造化功夫,神圣如针炬。
——
这首诗词写的是实修具体的情形,这句“须遣教烧住”,其大白活是“就此打住”的意思,也就是要防范风险。
接下来的这句“自然光,非昼暮。光射帘帏,可照千千步”,就有“随而…迎而…”阶段意念在内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