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根结底,就是利益两个字。北伐带来的利益,一般情况下是远不及损失来的大。所以历史上的不少南方王朝,其实压根不打算北伐。
但明朝不同,朱元璋手中的牌和历朝历代的都不同。再加上朱元璋时期的元朝已经就剩一口气了,这才有了和北方政权决一死战的底气。
下面我们就来一起看看,为何只有明朝的徐达能成功赶跑元朝?
首先,大家要了解一点,那就是徐达并没有真正地灭元。
1368年,徐达,常遇春率领义军直扑元大都。在占领元大都后改名为北平,彻底把元朝势力赶出北京。
但元朝并没有被完全消灭,其残余势力退回到了蒙古高原。建立了一个名为北元的政权。
后来在明朝的不断蚕食之下,北元被打的分崩离析。最后改称蒙古,在1635年被清朝彻底消灭。
这元朝没别的长处,就是能活!
能活不代表着衰老,元朝就像一个耄耋之年的老人,在苟延残喘。
也不难看出,明朝之所以能赶走元朝,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元朝已经是一个步入老年的政权了。
元朝末年,社会秩序几近崩溃,朝廷跟停摆没差。元朝有几任统治者进行汉化改革,尝试改变元朝,却皆以失败告终。
于是元朝旧贵族们的反扑更加激烈,皇权被视作无物。
所以彼时的元朝就是贵族们争夺利益的名利场,根本不是适合老百姓生存的国家。
而多年来的四等人政策也正在反噬元朝,汉人百姓对元朝普遍不满。
这么些年来对第四等人的怨恨,全都集中在元末爆发了。各地民变四起,虽然打出的旗号不同。有的是为了土地,有的是为了汉人。但无一例外,都是奔着元朝的命根子去的。
这都为明朝的北伐提供了极大便利。
贵族们争名夺利,皇权势微。而这就决定了元朝的行动效率高不起来,很难及时调兵遣将阻止义军的进攻。
元顺帝面对咄咄逼人的朱元璋军,却一次又一次地失去。无力整合元军部队进行抵抗,无力抵抗徐达。
不妨细想想,贵族们需要兵力自保内斗,得分走点部队吧。各地民变四起,又得抽出部队去镇压。
所以元朝其实抽不出多少,能阻拦朱元璋军的人手。
而汉人百姓对元朝不满这点,也为朱元璋提供了背书。
朱元璋身为汉人,起兵反抗元朝,那是为了汉族大义!谁敢不支持?!
而朱元璋帐下大将徐达,出身低微,深感百姓痛苦。他相当重视军队纪律,对百姓秋毫不犯。
在百姓眼中,徐达军就是来拯救自己的天师啊!
所以这也为明朝的北伐提供了广泛的兵力,财政支持。
当然,一户人家只能掏出那么些钱。都给了朱元璋的话,就掏不出钱上交元朝了。
虽然长期身为四等人,但汉人仍是元朝经济的支柱。吃的是草,挤的是奶。
但朱元璋这一来,元朝发现税收不上来了,财政一下子赤字了!
就算把地皮都挂出火星子了,也收不上来多少油水。
所以徐达北伐时期的元朝,是名副其实的老年政权。财政紧张,朝内停摆,不得民心。
但历史上的南方王朝,大部分面对的可不是这样的敌人。
宋金战争时期的金国,军力最多可达百万之众!又有“签军乣官”制度,短时间内可召集大量炮灰填线!
还占有着北方大片大片的土地,后勤供给也不成问题。对于偏安一隅的南宋政权来说,确实不好对付。
再往前推,东晋时期。统一北方的强大政权前秦,也可以凑出近百万大军南下。
前秦皇帝苻坚说:“军队甩出的马鞭,连长江都能阻断流!”
连正面扛住北方政权的一拳都是难事,北伐自然很少胜利。
而在元朝日渐衰弱的同时,朱元璋的势力却在日益蛮横。
朱元璋是踩着众多义军的头顶,才有和元朝比肩,甚至击败元朝的机会。
朱元璋先是击败了陈友谅带领的义军。
陈友谅控制长江中游地区,把富庶之地尽收囊中,又有着强大的水军把控长江。是朱元璋的心腹大患,在1363年的鄱阳湖大战中,朱元璋最后击败陈友谅。
接过了陈友谅的控制区,实际上登上了南方的主导位置。
随后又在1367年击败张士诚。
这张士诚是南方的另一位大军头,控制着长江下游的富庶区,也就是今天的浙江,江苏一带。与陈友谅共成犄角之势,是朱元璋大业的又一只拦路虎。
随着张士诚被处决,朱元璋彻底控制了整个南方。没了后顾之忧,又有源源不断的经济和兵力涌入朱元璋军。朱元璋终于能专心对抗元朝,这成了朱元璋能解决元朝的重要推手。
但历史上的南方朝代,可不见得有如此天胡炸裂的开局。
东晋在经历了八王之乱,五胡乱华之后,精兵强将折损殆尽。
而彼时的南方又尚未得到充分的开发,军力和经济都弥补不上多年动乱带来的损失。
南宋相比之下好一些,占有南方大半,又有海上贸易。经济形势比东晋要强得多。
但奈何赵构怯懦,与秦桧一起卖国。不思抗金,只斯居安。南方的经济不能转化为南宋的战力,只能转化为德寿宫中奢华的装饰品。
北方的儿郎们流尽鲜血,却换不来赵构的青睐,只能空悲切。
当然,以上都只是客观原因。历史上以小博大的案例比比皆是,不能因为实力相差过大,就放弃北伐。
真正影响北伐胜负手的还是那个大家耳熟能详,却又不得不提的一个词,利益。
简单来说,北伐的收益和花销是完全不成正比的!
自汉代之后,经济重心就不断南移。南方逐渐从地少贫瘠,瘴气遍布的蛮荒之地转向气候温和,土壤肥沃的鱼米之乡。
而北方战乱频发,和黄河多次泛滥。大量的基础设施,水利工程被毁或年久失修。而这种情况,越到后面的朝代,就愈发严重。
唐朝后期,北方的粮食甚至要依靠南方的漕运,才能堪堪供给的上。朝廷北伐需要金银粮草,这些不仅来自百姓的税收,更离不开新兴的南方士绅地主集团的支持。
而南方士绅地主集团又极其看重利益,对他们来说,北伐不是一笔好生意。
自己出资出人资助北伐,所以我就只能换来北方基础设施落后,洪水泛滥的几块土地。换来因为连年战乱,废墟颇多杂草丛生的北方城市。
换来大量田地被抛荒,无人耕种。十舍九空,人口锐减的村镇。
就算真的换来了这些土地,维护城市,修缮设施又是一笔不小的费用。这些费用还得从自己钱包里扣。
并且自己出资出力,最后也只能成就像岳飞这种武将的威名。身为幕后支持者的南方士绅地主,是不配在功劳册上写上自己的名字的。
只要南方士绅地主大凡有点生意头脑,都能看出这是一笔绝对不划算的买卖。
不仅是对士绅地主,对朝廷来说,北伐也是一笔绝对不划算的生意。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道,“益州疲敝”。连年的战争导致蜀汉国力退步,百姓不安。那时是北伐之前,蜀汉便已经出现了此等问题,更别提北伐之时了。
北伐带来的亏损,总会十倍百倍压在百姓头上。
而北伐必然会带来大量的兵力调动,这兵力一调动,就容易出事。大量的农民商人手工业者,都会被征招上战场。说经济停摆那都是轻的。
经济虽然停摆,但北伐带来的巨量财政负担,逼迫着朝廷继续加税。
所以一北伐,就代表着南方百姓和南方士绅地主的好日子没了。
而一旦没有了士绅地主和百姓们的支持,离一个皇朝的覆灭也就不远了!
所以对于统治者来说,北伐收益不高,还容易造成政权内部混乱。不北伐就成了最佳选择。
但朱元璋又没有这种顾虑!
首先是南方的士绅地主没法掣肘朱元璋。
朱元璋统治集团大部分是从劳苦农民起家,虽然在大明成为正统后,就不再是农民了。但其跟旧士绅地主是不站在一条船上的。
因为朱元璋一众是在安徽江西之地起家,又身为农民军。自然得不到江南地主们的支持,所以朱元璋不用顾忌南方士绅地主们的脸色。
而在他们成为开国功臣,明朝大臣后。也依然对元朝报着彻骨的仇恨,誓要杀其证道!
而明朝的百姓,经历过元末乱世,又大多身为汉人。自然也对元朝有着仇恨。
所以朱元璋手下的新兴士绅地主,开国功,天下百姓。都是有着反元的心理存在的,自然成了朱元璋北伐元朝的助理。
而明朝相较其他南方朝代,还有一个优点,那就是朱元璋本人足够强悍!
东晋时期虽有桓温,庾亮等人北伐。但其目的并不是为了天下太平,或是收回故土。而是单纯地为自己增长声望,好在日后的权力博弈中多添几位筹码。
大家发现没有,这北伐之人都是权臣,而不是朝廷任命的武将。
这是因为东晋的皇权暗弱,无力阻止权臣内斗。只能任其北伐,增长自己的声望。
所以东晋的皇帝其实是希望北伐失败的,这样就能削弱权臣的势力了。
而南宋的皇帝耳根子又软,相当容易被他人左右思想。即便仍有与金人的一战之力,却也不思进取,只想偏安一隅。
但朱元璋就不同,其人杀伐果断,极有主见。从他掌权后,大肆杀害开国功臣这点就能看出,朱元璋不是个好对付的主。
这既避免了东晋那种皇权暗弱的情况发生,又不会被权臣左右思想。
再加上上文提到过,此时的北方在连年战乱之下,形式早就不入南方了。
所以徐达的北伐,是集合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北伐!是跟历朝历代不一样的北伐!
也因此才能成功地赶跑元朝,让天下重归汉人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