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皇帝死后,为何不用棺材下葬?而是要把自己葬在大树里?

大陈说书人呀 2024-12-11 15:36:05

与中原人的习俗不同,元朝皇帝死后,选择将大树剖开,将尸身放入大树内。这样的举动,大致有两点原因:一是元朝实行的密葬习俗,二是蒙古族自身的风俗习惯。

要知道,在中原大地上是很看重香火传承的。特别是在那些世家大族中,常常会将子侄过继过来,目的就是为了传承香火。

这一习俗,可能跟商朝的祖先神有关。不问苍天,不问鬼神,而拜祖先。

所以,无论是平民百姓,还是世家大族,又或是王公贵族。这些人身份地位高低不同,但有一点是一样的:都很看重死后是否有人祭祀。

也因此,从西周到清朝历朝历代的皇室,都会让后人不时去祭拜先祖。有的是去表彰功绩。 有的是去告罪天下……

原因虽然多样,但都有一点——他们要到皇陵那里去祭拜。虽然强调这点很奇怪,本文要说的内容,还真就跟皇陵有关。

从西周到清朝,皇室都会选择一个地方,以此处作为皇陵。将皇帝、一些功臣埋葬在此处。

就像前面说的那样,有功绩了,去祭拜;要打仗了,去祭拜;天下太平,去祭拜……

总之,闲的没事去看看祖先,有事了更要去看看,去了就要祭拜,求祖先保佑自己。

这样的行为,在中原流传几千年,融入文化之中,成了华夏文明的一部分,成了祖先与祭祀文化。

所以,受这样的文化的影响,很多皇帝都很重视死后的事。这些人,甚至在刚登基的时候,就开始修建自己的陵墓。

有些陵墓,从登基的时候开始修建,等到驾崩了才修建好。这足以见得陵墓之豪华,更能证明,人们对“身后事”是何等的重视。

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秦始皇陵。秦始皇陵历时三十九年才完工,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陵墓之一。

作为陪葬品,还有各式宫殿、奇珍异宝,其中最为豪华的,就是“世界第八大奇迹”的兵马俑坑了。

当然了,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这么长的时间,出一两个另类也不奇怪。没错,说的就是你,元朝。

在中原文化中,人死后,是要送进棺木的,家中贫困的,也要用草席卷起来,而后埋进土里。这些,是传承已久党的丧葬习俗了。

但元朝在这点上不同,特别是皇室,在墓葬方面的习惯,还真是别出心裁。

据说,元朝皇帝死后,不能放进棺材里。得找一根楠木,将中间剖开,按照尸体的大小掏空,然后把尸体放进去。

这还不算完,楠木合拢后,还得在外面刷上漆,最后用黄金将其箍牢。 这就是元朝皇帝的棺材了。

如果说,只是棺材不同,那还没什么好讲的。但是吧,元朝别致的地方就在于,他的墓葬也是如此。

也不知是出于什么因素的考量,在元朝皇帝死后,通常会将那根楠木,也就是“棺材”悄悄地运走。

等到下葬的时候,那更是隐秘。要将泥土层块取出,放在旁边。

棺材放进墓穴后,将泥块依次放进去。而后用人马将土地踏平,才算下葬结束。

而且,据说下葬的部队,还要在原地驻扎一段时间。用等到墓穴上面长出青草。彻底看不出来痕迹了,才能离开。

这么埋葬,的确是很隐蔽。至于尸身埋在哪里?那谁都不知道。

礼官不知道,子嗣不知道,唯一知道去处的,也就是那支送葬的队伍。

但大家应该也都知道,那些皇帝为了保证自己的墓葬安全,通常会将修建陵墓的工匠处死。 我想,这支队伍大概也是一样的结局吧。

也就是说,其他朝代的皇帝修建陵墓的时候,一方面要保证安全性,同时还要方便后人祭祀。

但元朝皇帝不同,他们完全不考虑祭祀这点。只要尸体没人能找到,那他们死后就是平静的。至于子嗣?他们在心里默默祭奠就好。可能,这就是来自草原的豪迈吧。

当然,也有传言说,元朝为了方便后人祭祖,会杀死一只正在吃奶的小骆驼,以此殉葬。

等待祭祖时,就牵引小骆驼的母亲领路。这样,当母骆驼悲鸣踌躇时,大家都知道,这里有小骆驼的尸身,也就是祖先埋葬之地了。

不过,久而久之,母骆驼死了,又不能重新扔一只小骆驼。于是祭祀就中断了,在茫茫草原上,谁也找不到陵墓所在之处。

元朝皇帝的墓葬观如此独一无二,论其原因,大概要追究到成吉思汗身上。

据说,成吉思汗死前就下令:我死后,不许葬入陵墓。派人用马车把我的尸体拉到草原上,让马自由奔驰。马什么时候停,我的尸体就藏在那里。

而他的手下也是严格执行命令,把树干剖开做棺材,在草原上随便找一处下葬。

而后,用人马在土地上踩踏,将土地修理平整。而后还要让人在这里驻守,等到墓穴上长出草,与周围一般无二的时候,才算是下葬结束。

而“成吉思汗陵”中,自然也没有成吉思汗的尸身,只是一个衣冠冢罢了。至于尸体?和元朝皇帝一样,不知道被埋在了哪里。

与藏族这些少数民族一样,蒙古人也有自己的墓葬习惯。而蒙古人的特点,就是薄葬简丧。

在元朝建立以前,蒙古人居住在草原上,身为游牧民族,自然是居无定所,而在生活方式上,也以简单实用为主。而丧葬习俗,自然也要从简。

特别是在蒙古人战争年代,对于丧葬习俗就更是简单了。在下葬时,把死者摆在中央,人们对其进行祷告。并用马匹、弓箭、肉乳食物来陪葬。

和全世界的人一样,这么做的原因,都是希望死者在死后也能有马骑,又酒肉下肚,享受到这些生前就拥有的东西。

等到忽必烈建立元朝后,依旧是以这些蒙古习俗为主,但也受到了汉人习惯的侵染。

对于丧葬这方面,虽然依旧从简,但也没有曾经那么简单了。棺木、寿衣、陪葬品……这些也是精挑细选的。

不过和汉人的棺木不同,他们使用的棺木是树干的两半。棺木合拢后,便是树干的形状,以此来表示亲近自然。

而元朝的皇族作为皇亲贵族,自然下葬的礼数也要复杂一些。皇帝死后,要先举行仪式祭奠。而后才是准备后事,等待下葬。

不过和成吉思汗那是一样,陵墓地址依旧是绝密。在皇帝下葬时,官员们甚至不允许参加。这么做,就是为了防止被盗墓贼掘坟。

所以别说是陵墓了,皇帝下葬这件事,在史书上的记录都是寥寥无几的。

其实在最开始的时候,元朝皇帝也想和其他朝代一样,建立一个宏伟、华丽,甚至是称得上奢华的陵墓。

还是那个道理,生前奋斗了一辈子,现在死了还不能享受享受了?

但是没办法,大蒙古国,虽然国土辽阔,国库充足。但蒙古族毕竟是游牧民族,居无定所,很难说有一个祖地。

毕竟游牧民族,是要逐水草而居的。人马可以带走,钱财可以携带,牧群可以驱赶,但是陵墓呢?这些豪华的陵墓,只能留在原地,无法迁移。

然而修建了陵墓,必然会引来盗墓贼的窥视。为了确保先祖灵魂的安宁,同时也是为了自身的尊严,蒙古人就选择了“保密葬法”。

所谓的“保密葬法”,指的就是埋葬的隐秘。不光要瞒着天下人,甚至还要瞒着自己的子孙后代,这样才称得上“隐秘”。

至于后人的香火供奉,要么留一个衣冠冢,要么让后人在心中祭奠便是。

其实这样也好,至少能保证在自己死后,没人能盗自己的墓。毕竟人活不下去的时候,什么事都干得出来。

特别是在乱世,平民百姓盗墓,世家大族也盗墓。其中,还有一伙有编制的——曹操手下的摸金校尉。

当时曹操军饷不足,特意设立了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这样的官职。他们专门处理盗墓事宜,入墓取财,贴补军饷。

所以,考古界人士常说“汉墓十室九空”,其原因就是摸金校尉的“功劳”。

而忽必烈也许也看到了这段历史,便想着怎么避免,于是就想到了曾经的成吉思汗。

不得不说,成吉思汗的这种墓葬法,确实能有效地避免被盗墓。虽说后人找不到,但祭祀不祭祀的,总比被人刨坟了好。

更何况,香火祭祀这方面,还有衣冠冢、牌位能处理。但要是被挖坟,运气好的陪葬品没了,运气差的,尸体都被扬了。

而元朝的历代皇帝,也许也是这么想的,就都选择了这样的丧葬方式。

这些来自草原的汉子,在死后又把自己的身体归还给草原。身后事交由身后人,祭祀什么的,有最好,没有也无关紧要。

从另一方面来说,元朝皇帝确实懂得取舍。一方面,免去了被盗墓的悲惨命运,另一方面,也免去了子孙的祭拜,省时又省力。

0 阅读: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