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涵美一
图/来自网络
提起结婚,大家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反正我首先想到的就是:花钱。
从房子车子再到礼金、婚礼,以及一些杂七杂八的琐碎,比如三金、婚纱、结婚照等等,这一项项加起来,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可能有的年轻男女对这些钱并没有太大的“感触”,因为结婚时,往往出钱出力的并不是他们自己。
对于大多数家庭来说,年轻人结个婚,基本上都是父母在不遗余力地付出,能一点都不靠父母就顺利成家的人,总是少数。
这也就导致了,由于有父母源源不断地给予“资助”,有些子女根本就不懂得节制,觉得反正有爸妈在“兜底”,结个婚怎么开心怎么来、怎么难忘就怎么办,毕竟是一辈子的大事,不能太过草草了事。因此,在婚事的操办上,他们不但会盲目跟风、攀比,而且还会一味地追求浪漫、“精致”。
如果是出身于优渥的家庭,自己又有生存能力的人,那么,在结婚一事上,追求“风风光光地大办”也无可非议,毕竟人家有这个实力,一时的潇洒影响不了婚后的生活;
但若是来自一般、或是中等家庭,本身生存能力又欠缺的人,在婚事上还执着于“高大上”,那么,很有可能婚后就会把自己的日子过得一团糟。
不管是年轻男女,还是做父母的,在婚姻大事上,一定要量力而行,有多少钱就办多少钱的事,切不可只顾眼前的享受,不懂得适可而止。
邻居徐阿姨,国庆节放假的第二天,和准儿媳的父母见了一面。
本来徐阿姨想的是,双方父母若见面顺利,那儿子的婚事,怎么办全看他和儿媳的决定,她就负责出点钱,谁知,真到了跟前儿,她突然就后悔了自己的想法。
说起来,徐阿姨也有点难为情,“倒不是我说好了又反悔、不愿意花钱,主要是我儿子提的要求,我觉得太铺张浪费了!他那个人,从小到大,花钱都太大手大脚,不知道节俭,没结婚时吧,可能是一个人吃饱全家不饿,可一旦结婚,哪能可着劲儿花、一点都不知道精打细算呢!我也知道结婚是件大喜事,但这次他有些过分,真不能依着他!”
究竟儿子说了什么,让一向宠孩子的徐阿姨如此“反常”呢?
还是要简单说一下徐阿姨儿子的情况。
徐阿姨的儿子今年26岁,因为就这一个儿子,徐阿姨和老伴一直都比较宠他,当初儿子大学毕业后,本来徐阿姨打算让他回到老家考公务员,无奈,儿子听不进去,执意留在了当地,进了一家科技公司做销售。
工作这几年,儿子的收入不太稳定,最高拿过三次一万的工资,最低时也就四五千,虽说这些钱也能维持他的日常花销,但基本上是月月光。
也正是清楚儿子这个情况,因为担心他压力大、会像新闻说的那样在外胡乱借贷,从他开始工作,徐阿姨就时不时给他一些钱,后来,儿子和儿媳谈了恋爱后,听到他总是变相地说钱不够,徐阿姨便每月资助他两千。
当然,徐阿姨也并不是只知道一味给钱,她曾数次叮嘱过儿子,既然谈了朋友,就该多努力工作一些,多尝试着慢慢攒点钱,毕竟以后真结了婚成了家,他总该自己有所承担。
儿子呢,每次嘴上都答应得很好,声称绝不会让徐阿姨再一直操他的心,一定会踏实、努力。
可事实真是这样吗?
并不是。
儿子每次回家,看起来一次比一次光鲜,带的礼品也是各式各样,但一旦徐阿姨问他存没存到钱,他不是装聋作哑,就是刻意地转移话题。
除此之外,就连离家前,儿子都会变着花样找徐阿姨要点钱。
实话讲,看到儿子这个状态,徐阿姨是又急又气,她不指望儿子能赚什么大钱,但至少要有一个养活自己的生存能力吧?儿子若是一直这样眼高手低的过,以后真成了家,能承担起应尽的责任吗?
为此,徐阿姨也耐心开导过儿子,可每次,她还没开口说几句,儿子就很不耐烦,称她瞎操心、管太多,还说男孩子都是成了家才开始立业。
想到生活中,的确有些男孩子结了婚后才知道“踏实”,再加上老伴儿又在身旁劝说“儿子还小,不太成熟,给他一些时间”,徐阿姨只好咽下了自己的顾虑,满心期待着儿子真能如他所说的那样,成了家再立业。
她忍着、也盼着,好不容易等到了儿子提起结婚的事情,谁知,听到儿子计划“婚事大办”时,她的心瞬间就凉了半截儿。
那天,和准儿媳的父母见面,或许是看到双方父母沟通的比较顺利,徐阿姨的儿子当场站出来表示,他早已经做好了计划,打算风风光光地办,争取有一个难忘的婚礼。
“因为我和晓萍的朋友、同事都在工作地结识,所以我们打算把婚礼布置在那里,到时候前来参加喜宴的亲戚可以提前一天到达,来的车票我负责预定,住的地方我也会订好酒店。”
儿子说完这番话,徐阿姨当场愣在原地:虽说从她家到儿子工作地坐高铁也就一百多块钱,但双方亲戚的路费加起来绝不是一笔小数,更何况还有酒店的费用,到时儿子哪来这么多钱?
她犹豫了一下,还未来得及表达自己的疑虑,儿子接着又列出了自己的“想法”:从场地到司仪,再到婚礼的风格、婚纱的样式,以及多少钱一桌的饭菜,甚至是伴娘、伴郎服和伴手礼,儿子都说得有模有样。
听着儿子滔滔不绝地描述婚礼一定会如何“难忘”,徐阿姨再也没有了最初的喜悦,她清了清嗓子,打断儿子,问了一句“你就说一下预算是多少钱吧?其他的事,我们老的毕竟也不太懂,只能大概先做个准备。”
儿子想了一下,之后十分干脆,“也不太多,满打满算绝不会超过30万!”
徐阿姨目瞪口呆,她倒不是拿不出这些钱,只是没想到仅仅办一场婚礼,儿子就那么大手笔,这若是再加上车、房和礼金,她得花多少钱呢?
虽说准儿媳是独生女,家境和她家也不相上下,但两个孩子结个婚这样“奢侈”,真的好吗?
想了想,徐阿姨笑了一下,之后缓缓开了口:“我知道,你们年轻人喜欢排场,也非常有自己的想法,你们结婚怎么张罗我不会干涉,但有一点我现在得声明:儿子,你结婚我不会拿一分钱,房子暂时也不会给你买,你自己全权负责吧!”
徐阿姨这一说不当紧,包间里顿时鸦雀无声,她的儿子更是惊呼着抱怨,“妈!你说的什么胡话?你之前不是说我结婚,你定全力支持吗!”
看到大家把目光都放在了自己身上,徐阿姨气定神闲地说出了原因:
“年轻人办婚礼,追求美好可以,但总得量力而行吧?儿子,你每月工资多少、花多少、能攒多少钱,这些你都算过吗?是,你结婚,我和你父亲可以支持你,但结了婚之后呢?你和晓萍不过日子了吗?我宁愿你们把钱都放到婚后的生活中去用,也不想你们都浪费在一个婚礼上。我和你父亲总不能一直帮着你,到我们老的动不了的那一天,谁还能让你依靠呢?生活不是只顾眼前的奢华享受,还有以后的负重前行啊!”
说完,徐阿姨又对着亲家讲了一番:“可能你们会觉得我抠门儿,不愿意花钱,我只想说,我是真不想看着年轻人过日子大手大脚、一点也不知道精打细算,他们有养活自己的能力还可以,可每月他们也就是顾着个温饱而已。两个孩子,未成家时,我们做父母的不舍得她们吃苦,能帮则帮,可成了家,一旦我们帮不了她们,她们会不会因为钱的问题而闹掰?我们的年纪也逐渐大了,掏空家底儿帮孩子的小家可以,但总不能还要再一直提心吊胆地为他们操心吧?”
徐阿姨长叹了一口气,她做好了儿子埋怨、甚至是记恨自己的准备,也打算迎接准儿媳和亲家的指责,毕竟,有谁愿意嫁个“一毛不拔”的婆家呢?
谁知,她的话音刚落下没多久,对面的亲家突然就拍起了手:
“亲家!就凭你这些话,我女儿嫁定你们家了!其实,咱们真是想到一块儿了!因为不光是你,就连我也觉得两个孩子做事只顾面子功夫,太欠缺考虑!我女儿吧,平时也是说不了她,问她多了就不耐烦。她一个最基层的公务员,能力我们是一清二楚,以前她爱花钱,我们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可这真要是结了婚、过日子,哪能再那么铺张浪费呢?年轻人,不吃点苦就不会知道柴米油盐的贵,过分追求享受,真到了山穷水尽那一步,日子一定会鸡飞狗跳的!到时候,还是我们老的操心啊!”
或许,是没料到亲家会这样说,不仅儿子、准儿媳愣在原地面面相觑,就连徐阿姨和老伴儿都惊愕不已。
在反复确定亲家并不是说反话后,徐阿姨走上前和她握了握手,两个母亲似是“恨见相晚”般的惺惺相惜。
除此之外,她们当下还约定:不管婚礼怎么办,双方父母都不会给予资助,两个孩子有多大的能耐就办多大的事,即便是结了婚,也要先租房生活一段时间,如果两个孩子在婚后的一年内,能把日子过得有模有样,知道精打细算,那到时孩子们需要的一切,双方父母定会全部给配齐!
当然,徐阿姨也给亲家作了承诺,只要两个孩子能踏实过日子,都不再眼高手低,那么,该她出的礼金,她一定会一分不少地补回来。
眼看着双方母亲非但没有吵起来,反而还聊得热火朝天,徐阿姨的儿子和儿媳也是一头雾水,特别是徐阿姨的儿子,连连问道,“你们不是在开玩笑?你们真不介意让晓萍跟着我吃苦吗?”
最终,徐阿姨和亲家达成了一致,打算都先把给孩子们的“资助”保留着,让孩子们自己先折腾,婚礼怎么办、在哪办,孩子们自己出钱自己决定!
就这样,这门婚事定下来,做父母的可谓是心情舒畅,做子女的却一肚子闷气。
不过,徐阿姨这样做的“后果”是,原本打算十一月初就办婚礼的儿子,决定暂缓计划,改到了过完年再办。
我问徐阿姨,害不害怕儿子的婚事若拖下去会拖散?
徐阿姨笑着摇了摇头,说了这样一番话:
“只想着啃父母的人,对婚姻也一定会没有太多的责任感,因为得来的太容易时,往往人都不会去珍惜。我就是希望年轻人能稳重一些、成熟一点,不能只注重面子问题,却没一点里子。你像婚礼办得再大再好,最终还是要回归到平淡的生活,不如实际点,把钱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年轻人若只知道提前消费,没有一点过日子的责任感和危机感,早晚都会一拍两散!”
实话讲,和那些为了子女结婚,不惜拿出全部家底儿去“支持”的父母比起来,徐阿姨的做法可谓是“一股清流”,她深知儿子的“毛病”,没有再选择继续惯下去,而是狠下心逼迫他“务实”,这种觉悟和魄力,虽然来得有些晚,但的确值得称赞。
因为,有太多的父母,明明知道自己孩子“扶不起来”,却依然选择无视,依然倾尽全力地付出,哪怕是搭上晚年的保障,也在所不惜。
当然,徐阿姨的亲家也很值得尊敬,毕竟,有些女方家庭,希望婚礼风风光光地办,接受不了男方在婚礼上的“简陋”、或者说“抠门儿”,像徐阿姨的亲家这样,没有一味追求面子、不顾实际,真挺难得的。
可能有人会说,父母不出钱,那子女结婚就会很为难,尤其是男方,什么都不拿的话,那很有可能就娶不上媳妇了。
这里倒不是说子女结婚,父母就得坐视不理,而是指子女自己没有太大的能力时,那么ta的婚事,父母就不该事事都有求必应,而是根据实际情况、不能打肿充胖子。
徐阿姨的事情,让我除了感叹她和她亲家的明事理外,更多的还是唏嘘年轻人的“不自量力”。
现在有些年轻人高消费低能力,赚的还没有花的多,长此以往,怎么会尽心维系好一个家呢?又能拿什么去经营家呢?
不知道从何时开始,因为过分追求“精致”,过分“取悦”自己,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极其不切实际,只知道享受当下,却从不会为未来精打细算。
很多人说是父母宠的、惯的,不舍得让子女吃苦,所以才会造成一些年轻男女“脾气比本事大、花钱比挣钱多”的局面。
不可否认,父母确实有不可推脱的责任,但子女作为一个成年人,在社会上打拼、闯荡,却连一点自律的能力都没有,这何尝不是ta自己的悲哀、无能?
不管何时,子女的事情都不该全部让父母“买单”,你有了难处,父母可以帮你,但不代表父母就一定得倾尽全力为你付出,你就该心安理得地享受父母的付出。
就像徐阿姨的儿子,为了自己的婚礼“好看”,丝毫不在意徐阿姨需要掏多少钱,这种理直气壮的态度,哪还有一点为人子女的体谅与担当?
我一直都劝身边的人理性消费、合理消费,没必要为了所谓的面子而过度消费,特别是在婚姻大事上,若让父母付出了大半辈子的心血,那么,你有没有能力维护好这来之不易的幸福?
日子是过给自己的,不是给别人看的,当你能力一般,不能“自给自足”时,那么,就收起不该有的幻想和欲望,踏实地充实和提升自己,这是对自己、对父母、对伴侣最好的负责态度。
作为子女,我们要明白,父母不欠我们的,如果父母力所能及地帮了我们,那么,我们应该感激,而不是觉得理所应当;若是父母没能帮到我们,我们也不能埋怨、愤恨。
因为,你的路都是你自己选择的,既然选择了,那就得负责到底。
人这一生,永远都得靠自己去成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