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涵美一
图/来自网络,侵删
“孝顺”,是为人子女,应该对父母做的事情。
俗话说得好:父母养我们小,我们养父母老。
也正因为此,有些人在有了能力后,总想着对父母多尽点孝心,也好回报父母的生养之恩。
这样的想法其实挺值得称赞,毕竟,对父母都不知感恩的人很难对他人付出真心。
只是,作为子女,在尽孝之时,也要考虑到自己当前的处境,力所能及地付出,而不是明知道有点为难,却依然为了满足父母的“需求”,不管不顾。
有些人不懂得,或者说不敢拒绝父母,一来是他们的性子有点软弱,总觉得难以开口去回绝父母,二来,主要就是担心会被父母责怪、埋怨,说成是“白眼狼、不孝”。
其实,亲人之间适当的“拒绝”并不是什么坏事,也不是自私、无情,而是“识时务者为俊杰”的清醒。
换言之,父母若是体谅你的处境,他们绝不会提出无理的要求,让你为难,更不会因为你没能满足他们,而对你怨言不断。相反,他们还会设身处地为你考虑,力争不给你添太多的麻烦。
亲情,从来都是相互的,能让你心甘情愿而又毫无压力付出的人,他们一定也会真心实意地为你着想,如果,一个亲人,对你只知道一味索取,从不懂得体谅你,那么,就应该及时止损。
否则,必定会: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今天的投稿来自徐芸女士(化名),她今年30岁,在身边有的同龄人还未结婚的年纪,她却已经离了婚。
原因是:太孝顺!
说起来,徐芸也只结婚了三年,她的前夫是城市的独生子,比她大一岁,和她同在一家央企上班,至于前公婆,退休前都在体制内工作,为人也都不错。
按理说,这样的条件,对徐芸一个农村出身的女孩子来说,真的是非常不错了,可她没能好好珍惜,亲手葬送了自己的幸福。
“我也知道,像我这样的条件真是高攀了前夫,若不是因为我有一份高学历,以及看起来还不错的工作,也不会和他那样的家庭结缘,是我不懂得珍惜。现在说后悔也晚了,只能说吃一堑长一智吧!以后不会再这么傻了。”徐芸无奈地说。
要说家境,徐芸的确比不上她前夫,可谈起学历,她真的不差:211大学毕业后,考入了一家985大学读研究生,接着便进到了现在这家央企工作。
前夫以及前公婆,当初也正是看上了徐芸这种靠自己改写命运的“拼劲儿”,才没过分计较她的家境,与她成为了一家人。
只是,谁能想到,徐芸的前夫没有在意她的家庭条件,可前夫的条件却成为了她父母眼里的“香饽饽”。
徐芸结婚时,听说她的婆家是城市人,有钱、又有退休金,她母亲毫不犹豫地把彩礼从十万提到了20万,只因“辛苦把你养大,又供你读书那么久,如今你有了好工作、好婆家,以后就顾不了娘家,自然得给我和你爸一些养老钱。”
虽说当时徐芸有些难为情,但想到母亲说的也是实情,她便耐心做了前夫的工作,好在前夫看她家人只对彩礼有要求,也不提车子房子(后来领证前,前夫全款买了一套房,徐芸也没让加名)的事情,最终便点了头。
可能徐芸的父母也是看她前夫脾气比较好,自此以后,他们只要有一点儿事,就会向徐芸开口。
先是光明正大地“点拨”徐芸,村子里嫁出去的女儿逢年过节都会给父母转千把块钱,像她这么有出息在城市安家的人,可不能亏待了父母,不然父母说出去太丢脸;
再是哥嫂的生意(在老家县城开了一家卤肉店)遇到什么困难,以及小侄子、侄女过生日,父母会告诉她,作为亲人,绝不能含糊,应该有所表示;
最后,每年快过年前,由于她一年到头回来不了几趟,无法在父母身边陪伴,作为“补偿”,父母声称她总得给一些安慰,要拿些钱帮忙置办年货。
甚至,就连寒暑假,哥嫂带侄子、侄女到她所在的城市旅游,所有的费用也要让她出。
对于父母的要求,最初徐芸还会满足,可眼看着父母似乎是“停不下来”,她逐渐觉得为难,虽说家里不用还房贷、车贷,但她也知道,结了婚总得攒点钱,毕竟早晚都得要孩子,两个人的花销不能全靠前夫一个人支撑,更何况,她才工作几年,工资也没多高,被父母这样变着花样的要,根本就剩不了多少。
只是,每当她犹豫、迟疑,母亲不是抱怨“养大你不容易,你有了出息可不能忘本”,就是指责她“花钱的时候在娘家,赚钱时都给了婆家,有了婆家就忘了娘家!太不孝!”
“你现在又没有孩子,不舍得给父母钱花,岂不是都便宜了婆家?你公婆和丈夫本来都有钱,你能为他们考虑,就不能为娘家父母想一想吗?”
听到母亲这样说,徐芸也是左右为难,她思来想去后,最终同意会“孝顺”父母,但是有一个条件:只回报父母,哥嫂以及侄子、侄女不在她的范畴。
饶是如此,父母还是没有一点收敛,在县城买的养老房让她帮着还房贷(每月一千),不仅如此,有时他们的手机没有话费、家里欠了电费,要买煤气、生了病需要用钱等等小事,都会打电话催她。
就这样,结婚这三年来,尽管每月都是前夫在维持家庭开支,但徐芸还是没能攒下多少钱。
直到八月中旬,前夫因为想要再买一套房子,让她“出点资”,她支支吾吾,只能拿出三万块钱,后来,眼看说不过去,她才讲出了实情。
前夫听后,一怒之下,提了离婚:“既然你那么懂事、孝顺,就一个人好好孝顺父母吧!”
虽说自知理亏,但对离婚,徐芸还是痛哭流涕地挽留了一番,只是,不管她怎么保证,前夫都是不为所动:
“咱们结了婚,你还是一点都不为小家考虑,而且还背着我!若是我一味地给我父母钱,你会是什么感受?我都知道要攒些钱,为了以后能过得好一些!你怎么就不能呢?亏你还是见过世面的高材生呢!算了吧!咱们想法不同,过不到一起去!”
如此,徐芸只好同意了离婚,只是,因为房子车子不是自己的,彩礼当时也给了父母,她算是净身出户,一个人带着行李在单位附近租了一间小房子。
而前夫,或许也是为了避嫌,主动申请调了部门,去了另一间办公楼。
想起自己这段婚姻,徐芸直言就像做了一场梦,还未来得及好好品味,转眼梦已醒。
为此,她颓废了一段时间,大概离婚后半个月,因为觉得心里实在是堵得慌,又没有人倾诉,她便请了一周的假,决定回娘家调整一下,也能从父母那里得到一些安慰。
只是,事实却出乎了她的意料。
因为没有提前声明自己会回家,父母见到她时,很是惊喜,又是嘘寒问暖,又是抓紧给她做饭补一补,就连不常打交道的嫂子,也是热情万分。
看到家里人的关心备至,徐芸感动不已,同时她也在心里暗自感叹,还是父母靠得住,不管啥时回家,都能感受到温暖。
想了想,当天晚上睡觉前,她去到了父母的卧室,给父母谈了一会心后,便直言自己已经离了婚。
父母自然是惊讶不已,在反复询问离婚原因后,听到徐芸吐出“性格不合”,他们当场骂了她,称她遇到那么好的婆家,却不知道珍惜。
“你真是上那么长时间的学上傻了!赶紧回家,好好求求小张,争取和他复婚,那么好的条件,你以后上哪儿找去!谁家小两口过日子不会吵吵闹闹?你得让着点儿、忍着点儿,不能太任性!”
父母的话让徐芸心里五味杂陈,她本想实话实说,却又担心父母说把责任推到他们身上,沉默了一会儿后,她扔下一句“你们别管了”,便离开了父母的卧室。
只是,第二天,她听到的再也不是父母的关心、呵护,他们不是指责她不好好过日子,就是催着她想办法复婚。
后来,看她一副无动于衷的态度,母亲嚷嚷了几句后,便不再提及这个话题。
本来徐芸以为她离婚的事,父母不再唠叨就是翻了篇,谁知,回到家的第三天一大早,还未吃饭,母亲就告诉她,吃完饭收拾一下,早点回去。
“你该走了!我和你父亲毕竟与你哥嫂在一起,还要看他们的脸色,再说了,你离了婚的女人不能在这里长住,不然对哥嫂也不好。回去吧,好好想想,真不想复婚,那就趁着没孩子、还年轻抓紧再找一个!”
徐芸目瞪口呆,她强忍住泪水问了一句,“妈,你都不关心一下我过得好不好吗?我这些年,对你和爸,对哥嫂还有侄子、侄女怎么样,你们难道不清楚吗?现在我心里不舒服,想在家里住几天,都那么难吗?你们以前找我要钱时的那份热情去哪里了?”
母亲有些不耐烦,“是你自己一声不吭就离婚的,你怨谁?我把你养这么大,年纪大了,本来不就该你孝顺吗?别人家的女儿给父母买这买那,又给钱,也没见像你这么委屈!”
看到母亲的态度,徐芸苦笑了一下,她不再解释,收拾了行李后,毫不犹豫就离开了家。
提起这件事,徐芸至今都非常伤感,她说了这样一句:
“为了娘家,我把自己的婚姻都作没了,可是到头来在娘家还住不了三天。感觉我自己太可怜!也太可笑!总以为那么孝顺亲生父母,到了自己有难处时,他们也会心疼自己,谁知道只是我一厢情愿呢?以前他们对我也不错啊,虽说是有一点重男轻女,但我的待遇也没比我哥差多少。难道女孩子只要嫁出去就和娘家无关了?就只能孝顺父母,不能再依靠他们了吗?”
实话讲,徐芸的经历我只觉得心酸,一点儿也不同情她。
因为,如果不是她一味地纵容父母,是绝不会走到今天这一步的。
可能很多人会说,女人结了婚,孝顺一下父母怎么了?
是,孝顺父母是子女必须做的事,但也要“适度”,更要分得清是孝顺,还是被“吸血”。
作为子女,逢年过节,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父母买些礼品、转点钱,父母有需要时,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支援”,这才是正常的“孝顺”。
至于父母为了面子无休止的“索取”,或者以兄弟姐妹有困难为由让你帮忙,甚至需要用钱时就想到你,平时根本不关心你过得如何,这样“吸血”的父母不值得让你花费太多的心血,对他们,你只做好自己应该做的,超出自己承担的一定要勇于拒绝。
《人间失格》中有这样一句话:“我的不幸,恰恰在于我缺乏拒绝的能力,我害怕一旦拒绝别人,便会在彼此心里留下永远无法愈合的裂痕。”
很多时候,那些为了娘家而毁了自己婚姻的女人,其实就在于不懂拒绝,总觉得自己该孝顺,该一股脑儿地为娘家考虑。
只是,当父母只为了自己而浑然不顾你的小家时,可能他们并不是真正的爱你。
因为,作为父母,最希望子女的婚姻顺遂,最希望看到子女幸福。他们非但不会给子女的小家“添乱”,反而会为了子女小家的和谐而做出取舍、让步。
真正的爱,会让人觉得温暖,不会带来伤害,能带给你伤害的,让你伤到骨子里的,一定不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