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中道(1570—1623)明荆州府公安人,字小修。袁宏道弟。初随兄宦游京师,交四方名士。万历四十四年进士。官至南京吏部郎中。与兄袁宗道、袁宏道并称三袁,为“公安派”代表作家。有《珂雪斋集》。
流泉得月光,化为一溪雪。——袁中道《夜泉》
山白鸟忽鸣,石冷霜欲结。——袁中道《夜泉》
夜雪大作。——袁中道《江行道中》
鲁直所谓无处不可寄一梦也。——袁中道《江行道中》
晨起登舟,入沙市。——袁中道《江行道中》
午间,黑云满江,斜风细雨大作。——袁中道《江行道中》
青溪之跳珠溅雪,亦无以异于诸泉,独其水色最奇。——袁中道《游青溪记》
盖世间之色,其为正也间也,吾知之,独于碧不甚了然。——袁中道《游青溪记》
今见此水,乃悟世间真有碧色。——袁中道《游青溪记》
如秋天,如晓岚;比之含烟新柳则较浓,比之脱箨初篁则较淡;温于玉,滑于纨;至寒至腴,可拊可餐。——袁中道《游青溪记》
洞庭为沅湘等九水之委,当其涸时,如匹练耳;及春夏间,九水发而后有湖。——袁中道《游岳阳楼记》
然九水发,巴江之水亦发,九水方奔腾皓淼,以趋浔阳;而巴江之水,卷雪轰雷,自天上来。——袁中道《游岳阳楼记》
竭此水方张之势,不足以当巴江旁溢之波。——袁中道《游岳阳楼记》
九水始若屏息敛衽,而不敢与之争。——袁中道《游岳阳楼记》
九水愈退,巴江愈进,向来之坎窦,隘不能受,始漫衍为青草,为赤沙,为云梦,澄鲜宇宙,摇荡乾坤者八九百里。——袁中道《游岳阳楼记》
而岳阳楼峙于江湖交会之间,朝朝暮暮,以穷其吞吐之变态,此其所以奇也。——袁中道《游岳阳楼记》
楼之前,为君山,如一雀尾垆,排当水面,林木可数。——袁中道《游岳阳楼记》
盖从君山酒香、朗吟亭上望,洞庭得水最多,故直以千里一壑,粘天沃日为奇。——袁中道《游岳阳楼记》
此楼得水稍诎,前见北岸,政须君山妖蒨,以文其陋。——袁中道《游岳阳楼记》
况江湖于此会,而无一山以屯蓄之,莽莽洪流,亦复何致。——袁中道《游岳阳楼记》
故楼之观,得水而壮,得山而妍也。——袁中道《游岳阳楼记》
游之日,风日清和,湖平于熨,时有小舫往来,如蝇头细字,着鹅溪练上。——袁中道《游岳阳楼记》
取酒共酌,意致闲淡,亭午风渐劲,湖水汩汩有声。——袁中道《游岳阳楼记》
千帆结阵而来,亦甚雄快。——袁中道《游岳阳楼记》
日暮,炮车云生,猛风大起,湖浪奔腾,雪山汹涌,震撼城郭。——袁中道《游岳阳楼记》
予始四望惨淡,投箸而起,愀然以悲,泫然不能自已也。——袁中道《游岳阳楼记》
昔滕子京以庆帅左迁此地,郁郁不得志,增城楼为岳阳楼。——袁中道《游岳阳楼记》
既成,宾僚请大合乐落之,子京曰:直须凭栏大哭一番乃快!——袁中道《游岳阳楼记》
范公先忧后乐之语,盖亦有为而发。——袁中道《游岳阳楼记》
夫定州之役,子京增堞籍兵,慰死犒生,边垂以安,而文法吏以耗国议其后。——袁中道《游岳阳楼记》
朝廷用人如此,诚不能无慨于心。——袁中道《游岳阳楼记》
第以束发登朝,入为名谏议,出为名将帅,已稍稍展布其才;而又有范公为知已,不久报政最矣,有何可哭?——袁中道《游岳阳楼记》
至若予者,为毛锥子所窘,一往四十余年,不得备国家一亭一障之用。——袁中道《游岳阳楼记》
玄鬓已皤,壮心日灰。——袁中道《游岳阳楼记》
近来又遭知己骨肉之变,寒雁一影,飘零天末,是则真可哭也,真可哭也!——袁中道《游岳阳楼记》
乙未,中郎令吴,念兄弟三人或仕或隐,散于四方,乃取子瞻怀子由之意,扁其退居之堂曰听雨。——袁中道《听雨堂记》
十月,予往吴省之,见而叹曰:吾观子瞻居宦途四十余年,即颠沛流离之际,室家妻子潇然不在念,而独不能一刻忘情于子由,夜床风雨之感无日无之,乃竟不得与子由相聚也。——袁中道《听雨堂记》
宋自仁宗以后,皆非治朝也。——袁中道《听雨堂记》
子瞻之肮脏好尽,子由之狷介寡合,皆山林之骨,非希世取功名之人也。——袁中道《听雨堂记》
古之君子,有一人知之,则可以隐。——袁中道《听雨堂记》
夫孰有子瞻与子由两相知者?——袁中道《听雨堂记》
以两相知之兄弟,而偕隐于山林,讲究性命之理,弹琴乐道,而著书瑞草、何村之间,恐亦不大寂寞也;而乃违性乖质,以战于功名之途,卒为世所忌,几至于死。——袁中道《听雨堂记》
彼黄州之行已矣,元祜初,既得放归阳羡,当此时,富贵功名之味,亦既尝之矣;世路风波之苦,亦既历之矣;己之为人,足以招尤而取忌,亦大可见矣,肱已九折矣。——袁中道《听雨堂记》
或招子由至常,或移家至许,或相携而归,使不得遂其乐于中年者,庶几得遂于晚岁,亦奚不可。——袁中道《听雨堂记》
胡为乎招即来,麾即去,八年荣华,所得几何?——袁中道《听雨堂记》
而飘零桄榔之下,寂寞蜒岛之中,濒海相逢,遂不得与子由再见,此吾之所不晓于子瞻者也。——袁中道《听雨堂记》
夫人责自照。——袁中道《听雨堂记》
陶潜之可仕而不物,以其性刚耳。——袁中道《听雨堂记》
子瞻渡海以后,乃欲学陶,夫不学之于少,而学之于老,是贼去而弯弓也。——袁中道《听雨堂记》
今吾兄弟三人,相爱不啻子瞻之于子由。——袁中道《听雨堂记》
子瞻无兄,子由无弟,其乐尚减于吾辈。——袁中道《听雨堂记》
然吾命薄,或可以免于功名。——袁中道《听雨堂记》
独吾观两兄道根深,世缘浅,终亦非功名之品。——袁中道《听雨堂记》
而中郎内宽而外激,心和而迹孤,尤与山林相宜。——袁中道《听雨堂记》
今来令吴中,令简政清,了不见其繁,而其中常若有不自得之意。——袁中道《听雨堂记》
岂有鉴于子瞻之覆辙,彼所欲老而学之者,中郎欲少而学之乎?——袁中道《听雨堂记》
如是则听雨之乐,不待老而可遂也,请归以俟。——袁中道《听雨堂记》
金粟园后,有莲池二十余亩,临水有园,楮树丛生焉。——袁中道《楮亭记》
予欲置一亭纳凉,或劝予:此不材木也,宜伐之,而种松柏。——袁中道《楮亭记》
予曰:松柏成阴最迟,予安能待。——袁中道《楮亭记》
或曰:种桃李。——袁中道《楮亭记》
予曰:桃李成荫,亦须四五年,道人之迹如游云。——袁中道《楮亭记》
安可枳之一处?——袁中道《楮亭记》
予期目前可作庇阴者耳。——袁中道《楮亭记》
楮虽不材,不同商丘之木,嗅之狂醒三日不已者,盖亦界于材与不材之间者也。——袁中道《楮亭记》
以为材,则不中梁栋枅栌之用;以为不材,则皮可为纸,子可为药,可以染绘,可以颒面,其用亦甚夥。——袁中道《楮亭记》
昔子瞻作《宥老楮诗》,盖亦有取于此。——袁中道《楮亭记》
今年夏,酷暑,前堂如炙,至此地则水风泠泠袭人,而楮叶皆如掌大,其阴甚浓,遮樾一台。——袁中道《楮亭记》
植竹为亭,盖以箬,即曦色不至,并可避雨。——袁中道《楮亭记》
日西,骄阳隐蔽层林,啼鸟沸叶中,沉沉有若深山。——袁中道《楮亭记》
数日以来,此树遂如饮食衣服,不可暂废,深有当于予心。——袁中道《楮亭记》
自念设有他树,犹当改植此,而况已森森如是,岂惟宥之哉?——袁中道《楮亭记》
且将九锡之矣,遂取之以名吾亭。——袁中道《楮亭记》
功德寺循河而行,至玉泉山麓,临水有亭。——袁中道《西山十记·记二》
山根中时出清泉,激喷巉石中,悄然如语。——袁中道《西山十记·记二》
至裂帛泉,水仰射,沸冰结雪,汇於池中。——袁中道《西山十记·记二》
见石子鳞鳞,朱碧磊珂,如金沙布地,七宝妆施。——袁中道《西山十记·记二》
荡漾不停,闪烁晃耀。——袁中道《西山十记·记二》
注於河,河水深碧泓,澄激迅疾,潜鳞了然,荇发可数。——袁中道《西山十记·记二》
两岸垂柳,带拂清波,石梁如雪,雁齿相次。——袁中道《西山十记·记二》
间以独木为桥,跨之濯足,沁凉入骨。——袁中道《西山十记·记二》
折而南,为华严寺。——袁中道《西山十记·记二》
有洞可容千人,有石床可坐。——袁中道《西山十记·记二》
又有大士洞,石理诘曲。——袁中道《西山十记·记二》
突兀奋怒,皱云驳雾,较华严洞更觉险怪。——袁中道《西山十记·记二》
后有窦,深不可测。——袁中道《西山十记·记二》
其上为望湖亭,见西湖,明如半月,又如积雪未消。——袁中道《西山十记·记二》
柳堤一带,不知里数,袅袅濯濯,封天蔽日。——袁中道《西山十记·记二》
而溪壑间民方田作,大田浩浩,小田晶晶,鸟声百啭,杂华在树,宛若江南三月时矣。——袁中道《西山十记·记二》
循溪行,至山将穷处,有庵。——袁中道《西山十记·记二》
高柳覆门,流水清澈。——袁中道《西山十记·记二》
跨水有亭,修饬而无俗气。——袁中道《西山十记·记二》
山余出石,肌理深碧。——袁中道《西山十记·记二》
不数步,见水源,即御河发源处也。——袁中道《西山十记·记二》
水从此隐矣。——袁中道《西山十记·记二》
大江自三峡来,所遇无非石者,势常结约不舒。——袁中道《游石首绣林山记》
至西陵以下,岸多沙泥,当之辄靡,水始得遂其剽悍之性。——袁中道《游石首绣林山记》
如此者凡数百里,皆不敢与之争,而至此忽与石遇。——袁中道《游石首绣林山记》
水汹涌直下,注射拳石,石堮堮力抵其锋,而水与石始若相持而战。——袁中道《游石首绣林山记》
以水战石,则汗汗田田滮滮涆涆,劈之为林,蚀之为窍,锐之为剑戟,转之为虎兕,石若不能无少让者。——袁中道《游石首绣林山记》
而以石战水,壁立雄峙,怒狞健鸷,随其洗磨;簸荡之来,而浪返涛回,触而徐迈,如负如背;千万年来,极其力之所至,止能损其一毛一甲,而终不能啮骨理而动龈齶。——袁中道《游石首绣林山记》
于是,石常胜而水常不胜,此所以能为一邑砥柱而万世赖焉者也。——袁中道《游石首绣林山记》
予与长石诸公,步其颠,望江光皓森,黄山如展筛,意甚乐之。——袁中道《游石首绣林山记》
已而见山下石磊磊立,遂走矶上,各据一石而坐。——袁中道《游石首绣林山记》
静听水石相搏,大如旱雷,小如哀玉。——袁中道《游石首绣林山记》
而细睇之,或形如钟鼎,色如云霞,文如篆籀。——袁中道《游石首绣林山记》
石得水以助发其妍而益之媚,不惟不相害,而且相与用。——袁中道《游石首绣林山记》
予叹曰:士之值坎禀不平,而激为文章以垂后世者,何以异此哉!——袁中道《游石首绣林山记》
山以玄德娶孙夫人于此、石被睇锦,故名。——袁中道《游石首绣林山记》
其下即刘郎浦。——袁中道《游石首绣林山记》
是日同游者,王中秘季清,曾太史长石,文学王伯雨、高守中、张翁伯、王天根也。——袁中道《游石首绣林山记》
从香山俯石磴行柳路,不里许,碧云在焉。——袁中道《西山十记·记四》
刹后有泉,从山根石罅中出,喷吐冰雪,幽韵涵澹。——袁中道《西山十记·记四》
有老树,中空火出,导泉于寺,周于廓下,激聒石渠,下见文砾金沙。——袁中道《西山十记·记四》
引入殿前为池,界以石梁,下深丈许,了若径寸。——袁中道《西山十记·记四》
朱鱼万尾,匝池红酣,烁人目睛,日射清流,写影潭底,清慧可怜。——袁中道《西山十记·记四》
或投饼于左,群赴于左,右亦如之,咀呷有声。——袁中道《西山十记·记四》
然其跳达刺泼,游戏水上者,皆数寸鱼,其长尺许者,潜泳潭下,见食不赴,安闲宁寂,毋乃静燥关其老少耶?——袁中道《西山十记·记四》
出西直门,过高梁桥,杨柳夹道,带以清溪,流水澄澈,洞见沙石,蕴藻萦蔓,鬣走带牵。——袁中道《西山十记·记一》
小鱼尾游,翕忽跳达。——袁中道《西山十记·记一》
亘流背林,禅刹相接。——袁中道《西山十记·记一》
绿叶秾郁,下覆朱户,寂静无人,鸟鸣花落。——袁中道《西山十记·记一》
过响水闸,听水声汩汩。——袁中道《西山十记·记一》
至龙潭堤,树益茂,水益阔,是为西湖也。——袁中道《西山十记·记一》
每至盛夏之月,芙蓉十里如锦,香风芬馥,士女骈阗,临流泛觞,最为胜处矣。——袁中道《西山十记·记一》
憩青龙桥,桥侧数武,有寺依山傍岩,古柏阴森,石路千级。——袁中道《西山十记·记一》
山腰有阁,翼以千峰,萦抱屏立,积岚沉雾。——袁中道《西山十记·记一》
前开一镜,堤柳溪流,杂以畦畛,丛翠之中,隐见村落。——袁中道《西山十记·记一》
降临水行,至功德寺,宽博有野致。——袁中道《西山十记·记一》
前绕清流,有危桥可坐。——袁中道《西山十记·记一》
寺僧多业农事,日已西,见道人执畚者插者带笠者野歌而归。——袁中道《西山十记·记一》
有老僧持杖散步塍间,水田浩白,群蛙偕鸣。——袁中道《西山十记·记一》
此田家之乐也,予不见此者三年矣。——袁中道《西山十记·记一》
予推篷四顾:天然一幅烟江幛子!——袁中道《江行道中》
明日过桃源县,之绿萝山下诸峰累累,极为瘦削。——袁中道《再游桃花源》
至白马雪涛处,上有怪石,登舟皆踞坐。——袁中道《再游桃花源》
泊水溪,与诸人步入桃花源,至桃花洞口。——袁中道《再游桃花源》
桃可千余树,夹道如锦幄,花蕊藉地寸余,流泉汩汩。——袁中道《再游桃花源》
溯源而上,屡陟弥高,石为泉啮,皆若灵壁。——袁中道《再游桃花源》
时欲登舟至沙市,竟为雨雪所阻。——袁中道《江行道中》
然万竹中雪子敲戛,铮铮有声,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袁中道《江行道中》
自叹每有欲往,辄复不遂。——袁中道《江行道中》
然流行坎止,任之而已。——袁中道《江行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