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万众瞩目的2025年全国两会上,一个非传统热门议题——“治内卷”意外地成为了代表委员们热议的核心。相较于历年两会备受关注的医疗改革、就业保障等民生议题,“治内卷”的崛起不仅映射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深层次挑战,更彰显了国家对于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坚定决心与迫切需求。那么,究竟为何“反内卷”能在今年的两会上如此引人注目呢?

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人们越来越“内卷”,从学习到工作,几乎无处不在。然而内卷最终的结果却并未能使效益显著增加,反而可能出现下降的情况,甚至于导致恶性循环。
“内卷”这一概念,起初在职场领域中被用来描绘非理性竞争所引发的心理压力与资源内耗。然而,近年来,其内涵与影响已逐渐拓展至整个经济领域,特别是在光伏、电子商务、汽车、职场、教育等行业,过度竞争已成为制约产业升级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瓶颈。以汽车行业为例,去年全年降价的车型数量惊人,新能源车新车降价车型的平均降价幅度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价格战导致车企利润急剧下滑,整个行业的利润率远低于下游工业企业的平均水平。这种低层次的价格战和低效益经营模式所引发的过度竞争,不仅严重压缩了企业的盈利空间,更极大地抑制了创新的活力与潜力,使整个行业陷入了难以自拔的恶性循环之中。

今年两会期间,“综合治理过度竞争现象”首次被正式纳入政府工作报告之中。这一变化背后,是国家对于过度竞争危害性的深刻洞察与全面认识,以及对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求与坚定决心。自去年7月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防止“过度竞争式”恶性竞争以来,宏观政策对于“反过度竞争”的关注度显著提升,政策导向更加明确。政府工作报告的提及与纳入,不仅为整治过度竞争提供了坚实的政策支撑与法律依据,更传递出国家坚决打破过度竞争困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烈信号与坚定意志。

在全国两会上,多位代表委员围绕整治“过度竞争”现象积极建言献策,提出了诸多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解决方案。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学专家张连起指出,过度竞争问题的根源在于创新乏力以及存量资源的过度争夺与低效利用,应通过加强创新与拓展海外市场这两条核心路径来有效破解过度竞争的困局。他建议大力发展创新集群与新兴产业,支持企业有序拓展海外市场并参与国际竞争,构建全球化的创新网络与合作体系。全国人大代表、中兴通讯高级副总裁苗伟则关注中资企业在海外市场的过度竞争现象,他呼吁政府加强对出海企业资质的审核与宏观调控力度,强化企业行为监管与风险防范机制建设,同时鼓励企业注重技术创新与品牌建设以提升核心竞争力。
过度竞争现象的形成与发展并非偶然,而是有着政府和企业的双重内在因素与深层次动因。一方面,部分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存在优惠政策比拼与资源争夺的现象,导致市场竞争秩序受到严重扰乱与破坏;另一方面,部分企业在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上的投入不足且缺乏长远规划与发展战略,导致在国际市场上只能依靠价格战等低层次手段来获取市场份额与竞争优势。此外,产能过剩、供求关系失衡以及市场环境恶化等因素也是引发过度竞争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有限的空间和资源内过度争夺与低效利用往往容易引发价格战等恶性竞争行为进而形成“红海内耗”的局面。

破解过度竞争困局之所以成为两会焦点并引发广泛关注与讨论,不仅因为其已严重制约了我国产业升级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进程并给社会带来了巨大负面影响;更因为其背后所反映出的经济体制机制问题亟待解决且关系到国家未来发展方向与竞争力提升。要实现今年经济增长5%左右的预期目标并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需要确保各项政策的有效落地与实施;其中综合治理过度竞争现象并推动其向良性竞争转变尤为重要且紧迫。为此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有针对性的策略与措施来有效破解过度竞争困局:加强行业自律与政府监管力度;推动产能优化与行业结构调整;鼓励企业创新与差异化发展;支持企业有序拓展海外市场并参与国际竞争;构建全球化的创新网络与合作体系;培育有利于良性竞争的市场环境与文化氛围;避免对市场的不合理过度干预与扭曲等。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与推进;我们有望打破低水平恶性竞争的僵局并推动我国经济实现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与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