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前篇文章()中我们介绍了TRIPOD声明的前两部分(题目和摘要、前言)的具体要求,本期我们继续来了解第3部分——研究方法的内容要求。

数据来源:应分别说明研究中建立模型与验证模型数据的来源,并明确每一节点的时间。
研究对象:应详细介绍研究对象的纳排标准,以便后续研究者和使用者能够了解模型的适用范围和实用性,并开展验证模型研究。
结局指标:所有结局指标都应该有明确的定义。此外,还应说明结局指标的具体测量方法和时间。可能有些结局指标难以评估或缺乏参考标准,研究人员应仔细考虑哪些信息可用来作为结局指标。
预测因素:预测因素通常包括研究对象的人口学特征、既往病史、体格检查、疾病特征、检查结果和治疗措施等因素。这是为确保读者和其他研究者能够重复研究结果,更重要的是验证现有预测模型。在许多建立预测模型的研究中,研究人员会收集大量的预测因素进行统计分析,但是预测因素的数量越多,预测模型过度拟合可能性就会越大,而小模型比大模型更容易应用于临床实践。
样本量:需要明确研究样本量是如何确定的,避免因样本量不足而影响结果。
缺失数据:描述缺失数据的处理方法(如仅分析完整数据、单一插补和多重插补等),并详细说明插补方法。
统计方法:预测模型研究需通过准确地计算来确定样本量,并描述缺失数据的处理方法。作者应该明确对进行的分析方法提供全面的介绍。如果可能,在补充材料中给出统计分析的完整流程,包括提供用于分析的计算机代码。
风险分层:非必须项,如果进行了风险分层,提供如何建立风险分层的细节。
建立+验证:建立模型与验证模型及对比。
参考文献:
以上就是TRIPOD声明第3部分的详细介绍,后续我们会继续来了解其余部分的内容。
[1] Collins G S, Reitsma J B, Altman D G, et al. Transparent reporting of a multivariable prediction model for individual prognosis or diagnosis (TRIPOD): the TRIPOD statement[J]. Journal of British Surgery, 2015, 102(3): 148-158.
[2]曹煜隆,单娇,龚志忠,匡季秋,高燕.个体预后与诊断预测模型研究报告规范——TRIPOD声明解读[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20,20(04):492-496.
后记:
预后模型的研究离不开“随访数据”的内容,但是临床上仅靠医生手工随访获取的数据是非常有限的,然而缺乏随访数据就限制了预后模型的研究和文章发表。该如何突破这层障碍呢?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重视患者的随访,加强随访的深度和质量,将随访数据与院内数据进行完美的结合,使临床医生真正受用更全维度的科研数据。
聚焦于肿瘤随访10余年,深入一线深切关注诊后随访的客户痛点,打造出医院电脑端-医生APP-患者微信的“三位一体”随诊平台的西部天使(北京)健康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易随诊),专注于肿瘤专科随访、随诊,具有丰富的经验,打通了院内就诊和院外随访数据,不仅实现了医院、医生和患者的互通,解决患者的就诊、复诊等问题,还可以为临床医生的科研提供丰富的科研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