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的脖颈,能摸到一只振翅欲飞的蝴蝶?是的!这个就是人体最勤劳的'内分泌CEO'——甲状腺。它24小时连轴转,掌控着代谢、体温、心跳这些生命大戏,但这位劳模也会因为各种原因有点小毛病,给你的生活制造点麻烦。相关统计显示,全国每5人就有1人患甲状腺疾病,连00后都开始加入'甲状腺疾病大军'。今天咱们就掀开甲状腺的神秘面纱,教您如何与这位娇气的'小腺体'和平共处。"
为了更好地推动公众健康水平的提高,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理念,由白求恩公益基金会发起的益彩明天-甲状腺疾病预防公众科普教育公益活动项目,于2025年4月8日下午在洛阳市进行了第九场科普会议。该项目旨在加强甲状腺疾病知识科普,进一步提升公众对甲状腺疾病的认知。
本期项目邀请到洛阳市中心医院的贺亮教授为西工区零一四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工作人员进行了一场线下的甲状腺疾病公益科普讲座。本次讲座中,贺亮教授向大家科普了常见慢性病之一——甲状腺疾病的相关知识。
认识你的"内分泌CEO"
甲状腺这位CEO住着海景房(位于喉结下方2-3cm),它是人体内分泌系统中最大的内分泌腺,它通过分泌甲状腺激素,调节人体几乎所有器官、组织、细胞的新陈代谢活动。可以说它掌管着人体最大的内分泌工厂,它生产的甲状腺激素就像"生命燃料":
正常模式:产生的甲状腺激素维持正常机体新陈代谢,并不过多,也不过少。这一“生命腺体”却极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功能异常。
亢进模式:让你心跳如蹦迪、手抖如帕金森、半夜数羊到天亮。甲亢表现为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导致代谢加快,出现心慌、多汗、体重下降、眼球突出等症状;
节能模式:让你秒变树懒、记忆力堪比金鱼、头发离家出走。甲减则相反,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代谢减缓,表现为疲劳、怕冷、体重增加、记忆力减退等。
变态模式:主要表现为甲状腺结节与癌症。甲状腺结节是甲状腺内的肿块,多数为良性,但约5%的结节可能为恶性,即甲状腺癌。甲状腺癌分为乳头状癌、滤泡癌、髓样癌和未分化癌,其中乳头状癌最为常见,预后较好;未分化癌则具有高度侵袭性,早期即可转移至其他器官。
据统计,全球甲状腺疾病患者已超过3亿人,且发病率仍在持续攀升。

甲状腺出问题,可不仅仅是甲状腺的问题!
1.甲状腺疾病与心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是世界范围内引起死亡的主要原因。心肌和血管内皮对甲状腺激素变化非常敏感,临床甲亢或甲减除了通过对心肌和冠状动脉的直接影响,还通过对外周血管系统、脂代谢和糖代谢以及凝血系统的间接影响增加心血管疾病发病和死亡风险。对于临床甲亢患者,无论采用哪种抗甲状腺治疗方式,与甲状腺功能正常者相比,心血管死亡增加,且与甲亢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相关。甲亢可增加肺动脉高压和心力衰竭风险,男性和65岁以上患者风险更高。另一方面,临床甲减可损害心肌收缩和舒张功能,可能导致难治性心力衰竭;增加胰岛素抵抗、导致高胆固醇血症,进而增加冠心病风险。
2.甲状腺疾病与糖尿病:糖尿病与甲状腺疾病均是内分泌系统常见病,两者共患几率高,且互相影响增加不良结局。甲状腺激素具有拮抗胰岛素的作用,促进糖原分解和糖异生,甲亢会引起高血糖,使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增加酮症和心血管疾病等急性、慢性并发症风险;甲减时外周组织中的葡萄糖利用减慢,葡萄糖氧化和糖原合成的速率降低,导致高胰岛素血症和胰岛素抵抗。
2型糖尿病常合并甲减和亚临床甲减,女性、老年、肥胖、TPOAb阳性都是2型糖尿病发生甲减的危险因素 。甲减和亚临床甲减会增加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风险。糖尿病的高胰岛素血症也会促进甲状腺肿和甲状腺结节。因此在糖尿病患者中应重视甲状腺疾病筛查,尽早发现可能共存的甲状腺疾病,早诊早治改善预后。
3.甲状腺疾病与骨骼相关疾病:骨质疏松和骨质疏松性骨折是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骨骼是非常敏感的甲状腺激素靶组织,调节骨转换,促进发育期的骨形成,调节成熟期骨骼的骨吸收。甲亢和甲减均可增加骨折风险,但治疗后骨折风险可随时间恢复到正常。亚临床甲亢也是骨折的危险因素。
4.甲状腺激素与认知功能障碍:甲状腺激素调控神经元的分化、迁移、髓鞘形成以及突触发生,因此甲状腺激素对胎儿脑发育至关重要,针对新生儿开展先天甲减筛查已成共识。而且越来越多研究发现,甲状腺功能异常也可影响成人和老年人的认知功能。
所以"你知道吗?那些熬夜冠军、减肥狠人、996勇士们,他们每作一次死,其实都在透支甲状腺的'救命钱'!"

拯救甲状腺,请牢记这五大法则!
甲状腺疾病虽隐匿,但通过科学管理可显著降低风险。专家建议从以下五方面着手:
1. 健康饮食,平衡碘摄入
适量补碘:沿海地区人群应避免过量食用海带、紫菜等高碘食物,而缺碘地区则需保证碘盐摄入。
营养均衡:多摄入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及抗氧化剂的食物(如新鲜蔬果、全谷物),减少高脂肪、高盐分及加工食品的摄入。
2. 远离辐射,定期体检
减少辐射暴露:避免不必要的X射线、CT等放射性检查,儿童与青少年需尤其注意防护。
定期体检:普通成年人建议每1~2年进行甲状腺功能与超声检查;有家族史者应缩短至6~12个月。不同人群重点关注:女性:35岁以上女性应每年进行甲状腺筛查,妊娠期需特别关注甲状腺功能,避免碘缺乏或过量;儿童与青少年:定期检查甲状腺功能,避免放射性检查对甲状腺的损伤;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甲状腺功能可能衰退,需加强监测。
3. 情绪管理,缓解压力
调节情绪:长期焦虑、抑郁可能干扰甲状腺激素分泌,需通过运动、冥想等方式释放压力。
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与过度劳累,维持内分泌平衡。
4. 适度运动,增强免疫
选择适宜运动:甲状腺疾病患者宜进行快走、游泳、瑜伽等低强度有氧运动,避免马拉松、举重等高强度训练。
戒烟限酒:烟草与酒精均可能损害甲状腺功能,需彻底戒除。
5. 规范治疗,定期复查
遵医嘱用药:甲减患者需长期服用左甲状腺素钠片,甲亢患者则需根据病情选择抗甲状腺药物、放射性碘治疗或手术。
动态监测:定期复查甲状腺功能与超声,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辐射闪避:做CT/胸片时记得保护甲状腺
雌激素陷阱:慎用含激素化妆品(尤其是更年期女性)
重金属防御:少喝不明来源的养生汤(铅汞超标预警)

专家呼吁:早筛早诊,消除误区
甲状腺疾病早期症状隐匿,易被忽视。专家强调:
警惕高危信号:如体重异常变化、疲劳、情绪波动、颈部肿块或结节等,需及时就医。
避免认知误区:
“结节即癌”:95%的甲状腺结节为良性,仅需定期随访。
“碘盐致癌”:正常食用碘盐对健康无害,但海藻类食物含碘量过高,需适量摄入。
“激素替代有副作用”:甲减患者服用左甲状腺素钠片是生理性替代,需遵医嘱调整剂量。
甲状腺健康关乎全身代谢与各器官功能能否正常运行,是维护人体健康的重要基石。面对甲状腺疾病的高发态势,掌握科学的防治方法,通过健康饮食、远离辐射、情绪管理、适度运动及规范治疗等措施,才能有效降低甲状腺疾病的风险。唯有如此,方能让健康与活力常伴左右,享受美好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