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为难董明珠:一位中国企业家的安全焦虑与担当

华祥明 2025-04-26 20:04:39

题要:完美的虚伪,不如有瑕疵的真诚。董明珠的快人快语,只是道出了企业所面临的焦虑。是一个企业家维护企业的核心利益和防范风险的本能反应,而非对海归派的全盘否定。

作者|华祥名

编辑|蔡咏梅

2025年4月22日,珠海格力电器的股东大会一句内部讲话,被传得沸沸扬扬。

“格力不用海归派”,本是企业内部的即兴之言,并未经公司管理层审议形成制度性文件。没想该言论被人传到公共舆论场后,被人一波接一波大肆炒作,更有别有用心之人,发檄文声势浩大地逼迫她道歉。

董明珠的快人快语,或许偏执,可谁又能苛求企业家在公司内部场合讲话字斟句酌?企业家应有自由表达的权力,尤其是素来以直言快语著称的董明珠,不过是道出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阐述科技企业的忧虑与困境。这是一个企业家维护企业的核心利益和防范风险的本能反应 — 她只是陈述事实,从未对海归群体进行污名化。

当舆论场陷入“闭关锁国”与“敢说真话”的二元对立时,我们真正需要被看见的,是中国制造在全球化围剿中的踉跄独行。

此刻,我们需要暂时放下对“立场正确”的审判欲,我们是否该冷静思考:这场争议撕裂的不仅是人才观的鸿沟,更是一个崛起大国在全球化围城中的艰难抉择。

当我们将镜头拉远,会发现这位“铁娘子”的偏执背后,藏着中国企业在技术突围战中的集体焦虑。

我们不禁要问,在国际环境风云变幻、国家安全面临诸多挑战的当下,我们有必要深入探究这内部讨论的一句话背后的背景与原因,以理性、建设性的态度去理解:

当霸权国家以科技铁幕围剿我们的发展空间时,当创新成果如雪片般被窃取流失时,当国际打压如潮水般阻遏我们的前进步伐时——我们该如何筑牢科技长城?我们该如何激活创新血脉?我们该如何突破重围开辟新天?

企业管理畅销书《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提到,企业家精神的核心基因:“忧患意识”与“偏执狂”的两大维度;而作为偏执而焦虑的董明珠的内部讲话引发的争议,就像一面中国企业家守护中国核心技术忧患的镜子。

一、

在全球技术冷战愈演愈烈的背景下,美国对中国的技术围堵已从芯片出口管制扩展到人工智能、高端制造等全领域。

2025年1月,美国发布《人工智能能力与中国脱钩法案》,明确禁止美国人与中国在AI领域合作,违者最高可判20年监禁,并将中国列为“第三等级”技术封锁对象。

美国商务部对华为、中芯国际等企业的实体清单制裁已持续七年,而2025年3月更新的《芯片法案》更是将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呼吸机功率调至最低档。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华为Mate60系列突破芯片封锁的壮举背后,是十年间投入1.4万亿研发资金的孤注一掷。而格力压缩机实验室里,本土工程师调试的防断供系统,每一个代码都在与西方技术霸权赛跑。当美国以“国家安全”为由封杀TikTok时,中国企业对于技术自主的执着,本质上是一场关乎存亡的绝地反击。

一边是对我们进行进行封杀,一边是通过间谍渗透到我们的企业中:

中央近年连续出台《反间谍法》《数据安全法》,将技术安全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2025年国家安全机关开展的“清朗”行动,查处凯盛融英等咨询机构非法获取军工、金融领域情报案件,显示出技术安全形势的严峻性。在此背景下,企业的用人策略已超越经营自主权范畴,成为国家安全体系的微观组成部分。

北京市国家安全局2024年披露的数据触目惊心:科技领域间谍案件同比增长43%,其中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人工智能成重灾区。某芯片企业MIT博士回国三年间,通过加密邮件向境外传输晶圆厂数据,直至生产线参数异常波动才被揭露。这些案例撕开了浪漫化全球化的面纱——当“常春藤联盟”光环与美国联邦调查局(FBI)审查记录并存,企业的选择从来不是非黑即白。

而修订的《反间谍法》第十七条明确规定:“反间谍安全防范重点单位应当加强对涉密事项、场所、载体等的日常安全防范管理。” 格力作为掌握48项全球领先技术的企业,其终身追责制正是对国家法律的具体实践。这种“保守”并非格力独有:中芯国际对核心技术岗位实施“三代背景审查”,福耀玻璃通过“终身追究”保护核心工艺。

格力作为全球空调压缩机技术领导者,其“国际领先”专利构筑了年营收超2000亿元的护城河。在这样的大环境中,董明珠对技术安全的极端敏感,实则是中国制造业的集体生存智慧。当美国连DeepSeek这类开源AI工具都要封禁时,格力选择在核心研发环节屏蔽潜在风险源,本质上是在构建技术“防波堤”。

董明珠的争议本质是“企业安全观”与“公共话语场”的冲突。当网民批评格力“闭门造车”时,往往忽视两个关键事实:

其一,格力依靠自主研发团队,已实现压缩机等核心部件95%以上自研自产,并已实现在全球领先地位,过度依赖外部人才反而可能破坏技术生态;

其二,每企业有权选择更适合自己的人才路径,格力通过“格力班”等校企合作,年培养超6000名本土工程师,这种“造血机制”比“输血式引才”更符合制造业规律。

董明珠的偏执与焦虑,也是一个中国拥有核心技术企业守门人的本能反应的缩影。舆论场的唾沫终会干涸,但这场争论照见了技术突围的艰难、安全防线的必要,更映出一个古老文明在全球化围城中的清醒抉择。

国家安全,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基石。近年来,我国政府多次强调要加强国家安全意识,防范各种安全风险。在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的今天,国家安全面临着诸多挑战,企业作为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肩负着维护国家安全的责任。

二、

别有用心的人批判董明珠时,却选择性忽略了格力的另一面:

如果将企业比作一个人,那么它的性格必然与其经历息息相关。30年前,中国空调行业尚处于起步阶段,技术落后,只能依赖模仿。彼时,艰难奋进的格力电器,为了获取日本先进的多联机技术,不惜倾尽所有,却遭到了日本企业的断然拒绝。对方明确告知,这是他们耗费16年心血才研发出的技术,绝无出售可能。

然而,30多年来,格力凭借着自主培养的人才和坚持不懈的科研投入,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厂,一路披荆斩棘,成长为全球空调行业的科技领军者。

2012年,格力推出永磁同步螺杆机组,一举改写了全球空调技术路线。此后,人民大会堂使用了数十年之久的美国开利空调机组被格力的永磁同步机组所取代。新机组不仅制冷效果更佳,节能效果更是达到了30%以上。

2018年,格力再次突破技术瓶颈,研发出全球首款单机制冷量达1300冷吨的超大制冷量磁悬浮制冷压缩机。这一成果被应用在世界上最大的单体航站楼——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仅17台设备便能满足其全部暖通需求。

在当年被日本企业拒之门外的多联机领域,格力从未放弃。2025年,格力推出全球首款可逆向送风中央空调系统,将全球多联机技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业内人士如此评价:100年前,美国开利发明了空调;100年后,中国格力重新发明了空调。

一些人指责董明珠不用“海归派”,但更多的人却在为格力“培养我们自己的人才!”而喝彩,当同行们纷纷开启裁员模式,连入职不到一年的应届生也难以幸免,被无情地卷入失业的漩涡时,格力却展现出截然不同的担当。近两年,格力一共录用了12000 余名应届生,这些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在格力的不同岗位上,如新鲜血液般注入企业肌体,稳定且满怀热忱地开启自己的职业篇章。董明珠以切实行动彰显了她深沉的家国情怀,为年轻人提供广阔的职业舞台,为社会的稳定和谐贡献力量,更闪耀着人性与家国的光辉。

值得关注的是,格力的“封闭”具有显著的结构性特征。其研发团队1.7万人中,海归占比不足0.5%,但在国际业务、工业设计等非核心领域仍保持开放。这种“核心区密闭+外围区开放”的模式,与比亚迪的“技术鱼池”管理体系异曲同工——将专利分为核心、外围、基础三级,对应不同权限开放。本质上,这是技术领先者在安全焦虑下的防御性策略,而非简单的排外保守。

尽管格力电器在人才引进上采取了谨慎的态度,但这并不意味着格力排斥留学人才。对董明珠“绝不用海归”的表态存在严重语境误读。格力从未拒绝全球化人才流动,其策略本质是“引进—消化—重构”的闭环进化:通过收购珠海银隆获得钛酸锂电池技术后,立即启动本土团队的技术驯化,最终实现100%自主研发;与清华大学共建精密制造实验室,将国际前沿理论转化为车间可落地的工艺标准。这种模式下,外部技术输入被严格限制在“非核心区”,通过本土团队的二次创新实现技术主权掌控。

在格力内部流传着一句话:格力没有派,没有海归派、名校派,只有实干派、苦干派。

格力的人才战略更具深层产业逻辑。其研发人员需从车间轮岗起步,用十年时间完成从图纸到产品的全流程沉淀。这种“制造基因”的培养模式,与互联网行业“速成方法论”形成鲜明对比。当美的、海尔通过并购实现技术跨越时,格力选择用时间构筑更深的技术护城河——2024年其研发投入达70亿元,70%用于延续性创新。这种战略需要极度稳定的人才结构,任何核心团队动荡都可能造成技术断层。

格力电器在空调核心技术方面一直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其自主研发的变频技术、高效压缩机技术等,不仅在国内市场占据主导地位,还在国际市场上赢得了广泛的认可。格力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源于其对技术创新的高度重视和持续投入。多年来,格力每年将大量资金投入到研发中,培养和吸引了一批优秀的技术人才,形成了强大的技术团队。这些人才在格力的平台上,不断攻克技术难题,推动企业技术的持续进步。

正如董明珠在纪录片里抚摸着第一代光伏空调所言:“孩子没长大前,我不敢赌谁是好人。”这种保守选择,一如华为Mate60突破芯片封锁的悲壮缩影——十年投入1.4万亿研发资金的孤注一掷,恰是中国企业对技术主权的生死捍卫。

当格力家用空调的全球销量保持了近20年“全球第一”,当日本同行为应对其磁悬浮离心机技术连夜修改专利壁垒时,中国制造的身份已悄然转换。这种从“学生”到“导师”的跃迁,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警惕——就像母亲给断奶婴儿挑选辅食,既渴望外界营养,又恐惧毒奶粉混入。

当我们批评董明珠的“偏激”时,或许更该想到她的焦虑:在西方技术霸权的铁幕下,中国企业是否注定要在安全与开放的夹缝中独行?答案不在非黑即白的争论里,而在每个深夜亮着灯的实验室中,在每项“国际领先”技术证书的血汗里,在十四亿人守护技术长城的集体意志中。

当特斯拉上海工厂设立“数据隔离区”,当宁德时代在海外布局“防火墙”,中国企业正在用行动构建新的安全范式。董明珠内部讲话的争议,实则是国家战略在微观层面的投射——正如钱学森冲破美国封锁回国造导弹时所言:“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

三、

“格力不用海归人才”,本是企业内部的随口之言,却被人搬至网络的聚光灯下,更有别有用心之人,发檄文般声势浩大地逼迫董明珠道歉。他们试图以自己的价值观,为企业家套上紧箍咒,规定其言行,这未免太过分了。这不仅是一种苛刻,更是一种不良风气。

这背后,是一种虚拟强大者的弱者心态。就像有人揪住新闻联播的读音错误或报纸上的错别字不放,便觉得自己高人一等,这是一种精神上的自我安慰。然而,将企业家的只言片语被无限放大,揪住别人的“小辫子”不放,逼迫对方道歉,这种行为未必三观正,反而有些狭隘、有些阴暗。

董明珠的话或许不够严谨,但企业家在股东大会等场合的发言,但谁能保证句句滴水不漏呢?她只是快人快语,道出了企业当前面临的困境。她所表达的,是对自己企业的一种担忧,这是一个企业家维护企业的核心利益和防范风险的本能反应,而非对海归派的全盘否定。

那些打着 "政治正确" 旗号肆意批判的人,动辄要求他人道歉,实则脱离现实、不接地气。真正该道歉的,恰恰是那些别有用心之人。允许企业家自由发声,社会不会因此崩塌;而当企业家集体沉默,不敢直言直说,或许才是某些别有用心的人真正的目的。

今天,我们比任何时候都理解董明珠的“偏执与焦虑”背后的深意:这不是对全球化的背叛,而是对技术主权的觉醒;不是对人才的排斥,而是对家国命运的守护。当中国制造从跟跑迈向领跑,我们既要警惕“开门揖盗”的风险,也要避免“闭门造车”的陷阱——正如故宫的城门,六百年来既迎八方来客,又守华夏文脉。

董明珠的那句内部的话,或许偏执而焦虑,但至少,她敢切开时代的暗疮给人看。

舆论场的硝烟终会散去,但董明珠引发的这场争论,或将引发更深刻的思考,技术突围的艰难、安全防线的必要,更映出一个古老文明在全球化围城中的清醒抉择。不道歉不是傲慢,而是对真实困境的诚实——

在崛起的道路上,和技术突破同样迫切的,是直面不足的勇气;和开放胸襟同样珍贵的,是守护火种的清醒。

为此, 我们希望大家不要为难偏执而焦虑的董明珠了,更多地去看一看这位中国企业不易,去理解中国企业家的安全焦虑与担当。

(完)

0 阅读:12
评论列表

华祥明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