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以宽仁治国,十分勤政并鼓励直言,创史上最繁荣时代

史海撷英 2024-10-29 19:17:28

嘉祐八年三月二十九日(1063年4月30日),54岁的宋仁宗驾崩。大宋朝野上下莫不哭号,举国哀痛。《宋史》记载:“京师罢市巷哭,数日不绝,虽乞丐与小儿,皆焚纸钱哭于大内之前”,陈师道《后山谈丛》记载:“仁宗崩,计于契丹,所过聚哭。既讣,其主号恸执使者手曰:‘四十二年不识兵矣!’葬而来祭,以黄白罗为钱,他亦称是。仁宗崩,天下丧之如亲,余时为童,与同僚聚哭,不自知其哀也。仁宗既疾,京师小儿会阙下,然首臂以祈福,日数百人,有司不能禁。将葬,无老幼男女,哭哀以过丧。”邵博《邵氏闻见后录》也说:“仁皇帝崩,遣使讣于契丹,燕境之人无远近皆聚哭。虏主执使者手号恸曰:‘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其后北朝葬仁皇帝所赐御衣,严事之,如其祖宗陵墓云。”

宋仁宗是历代帝王中屈指可数的明君圣主,他是北宋第四个皇帝,也是大宋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周正夫曰:“仁宗皇帝百事不会,只会做官家。”著名史学家陈寅恪曾被仁宗的魅力所倾倒:“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施德操《北窗炙輠录》记载一则宋仁宗事:“又一夜,在宫中闻丝竹歌笑之声,问曰:‘此何处作乐?’宫人曰:‘此民间酒楼作乐处。’宫人因曰:‘官家且听,外间如此快活,都不似我宫中如此冷冷落落也。’仁宗曰:‘汝知否?因我如此冷落,故得渠如此快活。我若为渠,渠便冷落矣。’”

苏辙

宋朝的文盛造就出“唐宋八大家”的乡土气息。例如三苏、欧阳修和王安石等人,都是这个时代的特产。嘉祐二年(1057年),苏辙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在嘉祐六年(1061年)八月,苏辙参与殿试。当时仁宗已五十二岁,苏辙想他或许对政事感到疲倦,所以尽力讲政事得失,而对宫禁朝廷之事,议论尤为激切。“乙亥,上御崇政殿策试制科举人。时,上春秋高,始倦于勤,辙因所问,极言得失。覆考官司马光第以三等,初考官胡宿争不可。光与范镇议,以辙为第四等。蔡襄曰:‘吾三司使也,司会之言,吾愧之而不敢怨。’惟胡宿以为不逊,力请黜之。”当时的考官们认为苏辙无中生有、恶意诽谤,建议对之严厉制裁。“仁宗曰:‘以直言召人,而以直言弃之,天下其谓我何?’宰相不得已,置之下等,授商州军事推官。”

彼时的苏辙血气方刚,仅仅依据道听途说便在科举考试中“妄议”。即便是在许多所谓的盛世,这种行为必定难逃厄运。宋仁宗的宽容心胸,实在令人钦佩。

宋仁宗为政极其宽容,真不愧一个“仁”字,他不管遇到什么样的案件,都主张不要急于做决定,调查清楚后再从轻发落。即使在面对“煽动造反”这样的重罪,他也不急着给人定罪,一再要求官员仔细调查,分清楚到底是真的想要造反,还是只是发牢骚而已。

赵受益

南宋朱弁所写的《曲洧旧闻》中讲述了一个落第秀才发牢骚,写了一首反诗,差点被地方官处死的故事:“予在太学时,见人言仁宗时,蜀中一举子献诗于成都府。某人忘其姓名,云:‘把断剑门烧栈阁,成都别是一乾坤。’知府械其人付狱,表上其事。仁宗曰:‘此乃老秀才,急于仕宦而为之,不足治也。可授以司户参军,不厘事务,处于远小郡。’其人到任,不一年,惭恧而死。”

纵观数千年历史,作为一个封建帝王,宽容苏辙或许有人能做到,但宽容四川秀才的事,恐怕只有宋仁宗做到了。

0 阅读: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