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苏南通风光秀丽的濠河之滨,有一座中西合璧风格的建筑,它就是中国人独立创办的第一座公共博物馆——南通博物苑。从远处望去,这座博物馆犹如一位古老的智者,静静地守护着这片土地,同时也见证着历史的变迁。
南通博物苑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收藏着包括自然标本、历史文物、革命文物等在内的数万件藏品,多是来自于各地人士、寺院的捐赠、售予。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历史的风云变幻,感受到古老文化的魅力。
然而,这座博物馆的背后,却隐藏着一个传奇人物——张謇。他是开启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先行者和实践者,也是南通博物馆的缔造者。他的一生堪称传奇,让我们一起走近他的传奇之路。
1853年,张謇出生在江苏南通长乐镇一个世代务农的普通家庭,在家行四,上面有三个哥哥。四岁时,张謇就开始在父亲的指导下学习《千字文》,五岁时已经可以熟练背诵,表现出超越同龄人的聪慧。于是,父亲便让他跟着三位兄长一起进了私塾。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考取功名是我国古代读书人毕生的理想,张謇也不例外。十年寒窗,张謇已经十六岁了。这一年,他想要考秀才,但因为祖上三代没有人获得过功名,属于“冷籍”,按照当地的科考习俗,需要额外支付更多的报考费。这让原本并不富裕的家庭犯了难。
后来,在老师的安排下,张謇以邻县如皋县张驹的孙子张育才的名义才报考成功。然而,正是这次“冒籍”,为他数年后的狼狈和困顿埋下了隐患。
冒名报考的张謇,果然凭借优异的成绩考中了秀才。但此后的几年间,他前往江宁参加了两次乡试,都名落孙山。这时,如皋县张驹一家开始以“冒籍”为名,要挟张謇,索要钱财。最后还将张謇告上了公堂。
张謇被捕入狱,饱受屈辱。所幸他的老师们爱惜他的才华,为了他的诉讼案四处奔走。时任通州知州的孙云锦也出面为他调解。直到他二十岁时,这场冒籍风波才算平息,他也被恢复了原籍。这段屈辱的经历,让张謇狼狈不堪,也使他形成了正直、坚韧的性格。
1874年,孙云锦被调往江宁,于是邀请张謇担任他的幕僚。所谓幕僚,就是古代文武官署中官员的辅助人员,类似于参谋。张謇为了报答他的调解之情,同时改善家中窘迫的境况,从此开始了他的幕僚生涯。
两年后,他又被淮军统领吴长庆请到帐下,担任淮军幕僚。在此期间,张謇以其卓越的才能和刚直强硬的政治主张,得到李鸿章和张之洞的赏识。这两位晚清重臣竞相邀他成为自己的幕僚,但都被张謇婉拒。
十年幕僚生涯,并未让张謇放弃科举考试。吴长庆病逝后,张謇离开淮军,回到了家乡。这一年正值慈禧太后六十寿辰,特开恩科,已过不惑之年的张謇进京应试。在四月间举行的殿试,张謇终于金榜题名,高中状元,被授予翰林院修撰一职。同年,中日甲午海战爆发,张謇以一腔爱国热忱,力主奋起抗争。
软弱的清政府战败后,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张謇痛心疾首,也深刻地做了反思。随后,他提出教育和实业救国的主张,将全部心力投入到实业和教育中去。他先后主导筹建了大生纱厂、广生油厂、复新面粉厂、资生冶厂等。此外,他还兴建发电厂,修建公路,开办盐垦公司,发展重要港口等,成为晚清实业的核心骨干和中坚力量。
注重实业的同时,张謇也特别重视教育。在他的主持和参与下,创办下多所高等院校,其中就包括中国第一所师范学校通州师范学校、复旦大学的前身复旦公学、同济大学的前身同济医工学堂、上海海事大学的前身吴淞商船专科学校等等,为当时的中国培养出了一批杰出的专业人才。
张謇目睹了当时西方列强文化教育的先进性和侵略性,也意识到了学校教育的不足,立志创办中国人自己的博物馆。1901年,清政府推行新政,他将这一主张写进了洋洋洒洒两万余字的《变法评议》,希望通过建立将博物馆和图书馆合二为一的国立博览馆,用以支持学术研究和教育补充,但清政府并没有采纳这个建议。
在没有政府财力支持的情况下,张謇硬是凭个人的力量,选址购地、建设场馆、栽树种草、置办展柜、收集藏品,创办起中国人自己的第一座公共博物馆——南通博物苑,开启了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先河。博物苑建成后,张謇又率先将自己的收藏品悉数捐献了出来。心怀家国的张謇,用实际行动一次次证明着他对国家深沉的热爱。实业当自强,教育当自强,文化当自强,成了他人生的信条。在谈及博物馆的意义时,张謇这样说道:“觇古今之变迁,验文明之进退,秉微知钜,亦可见矣。”
张謇在后半生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致力于博物馆的倡导、筹建和兴办。他提出的关于博物馆的建设、管理、利用等方面的理论,至今仍有着重要的影响,为我国的博物馆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