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大渡河勇士,1958年求见毛主席却被拦,大喊:我可是李德才

热情的小狐狸 2024-07-29 03:57:31

大渡河是岷江上的最大支流,由于河道十分陡峭、水流十分湍急,再加上险滩密布的特征,人们都称大渡河为“天险”。

红军抵达大渡河畔后,17位勇士每人背着一把大刀、一支冲锋枪和八枚手榴弹排成一列,杨得志神情庄重地说:“同志们,红军的希望就在你们的身上了。”

横渡大渡河前后

中央红军越过德昌后便朝着大渡河的方向疾行,蒋介石也加紧了“围剿”的步伐,他也判断中央红军可能会在雅安附近与红四方面军会和,1935年5月21日,蒋介石给重庆行营参谋团主任贺国光下达了手令,要求他防止红军会和,且同时防止红军进入西康。

此外,蒋介石也同时加强了对于薛岳的部署,命令薛岳的部队朝着金沙江北上。

负责在大渡河驻守的是川军杨森的部队,为了鼓励杨森完成任务,蒋介石更是以骆秉章共勉,说:“大渡河是太平天国石达开的大军覆灭的地方。”

“四川王”刘湘更是直言红军正面临“石达开第二”的处境,还发通报称:“消灭红军在此一举。”

同一时间,毛主席的脑海里也闪过了石达开的身影,那是72年之前,石达开数万大军渡过金沙江后抵达安顺场渡口,骆秉章斩断铁索、以巨石阻拦去路,直接截断了太平军的退路,再加上清军炮火的猛烈攻击,石达开最终在此兵败,并发出“大江横我前,临流易能渡”的悲叹。

相比于过去的清军,蒋介石部的装备要更好;可红军更不是太平天国,注定不会重蹈历史覆辙。

5月24日,刚刚走出的红军朝着大渡河方向推进,先头部队由刘伯承、聂荣臻指挥,冒着大雨直奔安顺场。

前进的路上,刘伯承始终在思考渡桥的问题。

安顺场渡口水深能达到30多米,且水流速度异常之快,水面上还有大大小小的旋涡,当地人都叫这里“竹筒水”,架桥和游泳这两个方式是注定不可行的,若是没有渡船,就算红军走到了渡口也是无可奈何。

蒋介石当然考虑到了这一点,他此前就下达了一个命令:收缴大渡河南岸所有渡船以及可用于渡船的材料,全部销毁。

结果守桥的国民党军中有个叫赖执中的本地人,他早早做好了“两手准备”,给自己留下了一条逃命用的小船,他的想法是只要红军打过来就马上动身前往北岸。

可令他没想到的是,就是这条小船在无意间成为了革命的转折点。

红军先遣队压根没有给赖执中反应的时间,他们冒着大雨一路疾驰到安顺场附近,杨得志亲自指挥战斗,1营的孙继先果然在岸边找到了这条小船,消息也很快传到刘伯承这里。

刘伯承看着这条船,他的心情也终于平复下来,说:“有了船就好。”

雨过天晴之后,杨得志把挑选突击队员的光荣任务交给了孙继先,孙继先当即决定就从2连里面选人,当时所有战士都很清楚,这次登船就是战斗,要在激流之中为红军杀出一条生路。

所有人都高呼着要当突击队员,孙继先也被这样的局面给难住了,还是聂荣臻当机立断:“不要争了,就让营长下命令,叫谁谁就去。”

简单的思考后,孙继先念到了16个人的名字,确定了由连长熊尚林亲自带队。

突击队员排成一列刚刚站好,有一个在部队中担任通信员的小战士陈万清哭着冲出队伍,对孙继先喊道:“我也要去,我一定要去。”

孙继先认识他,这是位在解放遵义时才入伍的新兵,明明知道前方危险重重,他还是坚持要加入突击队,这使孙继先深受感动,也就同意了他的加入,至此,突击队的人数确定为17人。

杨得志站在众人面前说道:“你们一定要渡过河去,消灭对岸的敌人。”

为了渡河行动能万无一失,就连刘伯承也亲自来到江边,命令几十门轻机枪和三门迫击炮全部投入掩护,神炮手赵章成也做好了准备。

渡江开始后,李德才作为机枪手朝着对岸猛烈射击,十几位勇士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在激流中前进。

就在即将抵达对岸时,川军守备力量马上向渡口发动反冲击,杨得志见状后又下令再打两炮,这两炮正中川军。

有了后方的辅助,十几位勇士冲过了敌人的重重火网抵达对岸,敌人眼见已经有红军上岸,马上将手榴弹丢了过来,勇士们则利用台阶死角作为掩护向上方的川军猛烈进攻。

李德才抵达了右岸,他马上举起机枪扫射,敌人也被凶悍的火力压制得无法抬头。

大渡河天险终于被突破,这17名勇士也在国民党吹嘘不可逾越的大渡河上撕开了一道裂口,为红军主力打通了一条北上的通路。

包括李德才在内,所有勇士的名字必将青史留名。

后来担任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布热津斯基在实地探访后表示:“长征的意义绝非一部无以匹敌的英雄主义史诗,它的意义要深刻的多。”

毛主席认得他

李德才经历过长征之路后,又在抗日战争期间屡立奇功,先后参加了平型关战斗、黄土岭战斗和百团大战,是为身经百战的猛将;在解放战争时期他也参加过清风店战役、张家口战役和太原战役。

新中国刚刚成立,他便跟随部队踏上了朝鲜战场。

从他的履历来看,这位曾在大渡河中一战成名的猛将可谓“打满全场”。

因为这些战功,他在从朝鲜回国后也开始担任保定军分区司令员,此时的他也终于能够过上一段祥和的生活了。

看着军分区的发展,李德才也十分高兴,他觉得干部、战士们不仅得训练战斗能力,同时体育运动也不能少,于是决定建立一个篮球场。

那是在1958年,全国上下都在搞建设,各地的材料都很匮乏,建造篮球场需要水泥,李德才也为了这件事去找了当地政府。

地方领导无奈地说:“水泥是国家计划的物资,现在都已经到了下半年了,恐怕省里也没有指标,水泥不好弄,这件事弄不好得去找国务院。”

或许,地方领导当时想要表达的意思就是“水泥不好弄”,可没想到李德才还真的去北京了。

他觉得有个人一定会帮助他:毛主席。

抵达北京后,李德才被安顿在北京军区的招待所里,简单收拾了一下后,他就去了中南海。

中南海西门接待室内都是些年轻人,他们不认识李德才也很正常,便询问李德才要进入中南海办什么事情。

李德才脱口而出:“我要找毛主席。”

这话也让年轻人们倍感惊讶,于是问道:“那你与中办联系了没有?”

听到这样的问题,李德才的眼睛一下就瞪圆了,虽说自己已经很久没有见过毛主席了,可他从来没听说过见毛主席还要提前打个报告,他说道:“难道见毛主席还要提前联系吗?我是李德才!”

“不管你是谁,要见毛主席必须要提前和中央办公厅联系,这是规定,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

既然已经来了,李德才也不愿就这么回去,他马上告诉对方:“你马上给毛主席打电话,就说我来了。”

年轻干部不愿意打电话,李德才也顿时火冒三丈,不管不顾地就要往里面闯,警报声很快就想起来了,负责在北京军区招待所工作的同志看到了他,赶忙将他给拉出了接待室。

这下,李德才算是彻底难受了,他觉得自己的行为很没有面子,可又不知道怎么去打这么个招呼。

正打算回去,他突然望见有个十几岁的小孩子正在过马路,这是某位中央首长家里的孩子,只是一时想不起他叫什么了,于是李德才喊住了这个孩子,还招了招手说:“你过来,过来。”

小孩子当然认识李德才,因为李德才曾在延安时期管过家属队,那些首长家的孩子都对这位叔叔有印象,也知道当年他横渡大渡河的光荣事迹。

看到李叔叔在叫自己,孩子赶忙跑了过来敬了个礼,开心地说:“李叔叔,你怎么来了呀?”

李德才看到孩子已经长得很高了,摸了摸他的脑袋说:“哟,进城了也懂规矩了,真不错。”

孩子问李叔叔来这里找谁,结果李德才的脸突然又红了起来,他很难过地说:“我想要进去见毛主席,可是他们却不让我进去,你能不能见到毛主席?”

这个孩子与毛主席家住得不远,于是便答应给李叔叔带封信进去。

第二天下午,李德才还在招待所里跟人聊天,两名军人来到了门前,对李德才说:“首长您好,我是中办的工作人员,首长请你过去一趟。”

李德才不知道他们口中的首长是谁,还在为昨天的事情闷闷不乐,他手一挥:“我谁都不想见。”

招待所的其他几位老战士好说歹说,才终于让李德才坐上了车。

结果,这辆车就开到了丰泽园门口,李德才不认识这里,跟着中办工作人员走进了菊香书屋,一眼就看到了毛主席。

他马上站直了身体,敬礼道:“主席,您好。”

毛主席的书房里还有几位客人,他把李德才介绍给旁人,尤其讲了李德才过去有趣的故事,比如在1930年8月,李德才领到了缴获的一条军裤,看到裤子裤裆处有个开口,他以为这是方便蹲坑用的,就给穿反了。

这件事一传十、十传百,整个红军队伍都知道了。

毛主席对此事依旧记忆犹新,也让李德才很不好意思。

说明来意后,毛主席肯定道:“建个篮球场是好事,让总理过问一下吧。”

回到保定不久,他要的水泥就批到了省里,保定军分区很快就建造除了一个新的篮球场,不过水泥还用了不到一半,他把剩下的一半水泥捐给了附近正在兴建的一所学校,缓解了学校的燃眉之急。

这位司令员平日里看着脾气很大,其实非常关心下属,对战士们也平易近人。

遗憾的是,1960年的夏天,李德才司令在外地避暑的时候突发心脏病离世,走完了传奇的一生。

参考资料

“土佬”李德才独闯中南海 黄爱国 党史文苑第十二章 强渡大渡河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1 阅读:220

热情的小狐狸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